冒頓與匈奴的崛起,一個龐大的遊牧帝國開始出現於長城以北

2021-02-13 戰爭事典

 

公元前220前後,在河南、陰山之戰中頭曼單于戰敗,處於部落聯盟狀態、「時大時小,別散分離」的匈奴尚不足以與中原帝國正面對抗。連續丟失了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地區和陰山山脈的匈奴聯盟遭受重創,不僅被迫向月氏派出質子,還被東胡輕視。而這個被秦軍北逐七百餘裡的部落聯盟之所以沒有走向消亡,反而成為雄踞草原數百年的強大帝國,史書通常歸因於頭曼的太子冒頓(Mòdú)。冒頓單于與成吉思汗一樣有著傳奇的經歷。他雖然是頭曼單于的長子,但是其生母去世後,頭曼喜愛年輕貌美的新閼氏,愛屋及烏,冒頓繼母所生的幼子也深受頭曼寵愛。頭曼單于想廢除冒頓而改立幼子,便使出借刀殺人之計,派冒頓到月氏去當人質。冒頓當了月氏的質子之後,頭曼卻緊急調集軍隊攻打月氏,想借月氏之手除去冒頓。月氏果然中計,準備殺死冒頓作為報復。生死一瞬之間,冒頓偷走了月氏的寶馬,連夜逃回匈奴。冒頓的英勇機智令匈奴貴族欽佩,頭曼單于不便對冒頓下手,只得命令他擔任萬騎長。冒頓深知父親不可能讓自己繼位,而一旦弟弟繼位,自己將性命難保,於是他決定發動政變推翻父親,奪取單于之位。為此,冒頓首先要擁有一支絕對忠於自己的武裝力量。於是他對自己的部下發布命令,自己鳴鏑所射向的目標,眾人必須跟著射擊,否則將被處死(「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在打獵時,冒頓用鳴鏑射殺野獸,有部屬因為不跟著射擊而被處死。不久,冒頓又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部下中有人不敢射,都被冒頓斬殺。後來冒頓又以鳴鏑射自己的愛妻,更多部下不敢射,他們都被斬首。後來冒頓出獵,用鳴鏑射頭曼單于的寶馬,冒頓的部屬都毫不猶豫地射擊。於是冒頓知道部下都對自己絕對忠實。當頭曼單于帶著冒頓出獵時,冒頓突然用鳴鏑射頭曼,他的部屬本能地跟著射擊,頭曼被亂箭射死。頭曼死後,冒頓又處死了自己的繼母和弟弟,反對他的匈奴貴族大臣也都被處死。憑藉著自己的勇敢、機智和權謀,冒頓成功登上單于之位。冒頓雖然自立為匈奴單于,但是還受到強大的東胡和月氏的威脅。東胡聽說冒頓殺父自立,認為匈奴剛剛發生政變、國內不穩,正好趁機挑釁。於是東胡派使節到匈奴向冒頓索要頭曼單于生前喜愛的千裡馬,這不僅是對匈奴示威,也是想獲得向匈奴開戰的藉口。群臣都認為這是匈奴寶馬,不應該送給東胡,但是冒頓單于深知匈奴國力尚弱且內部還不穩定,不能給東胡攻打匈奴的理由,便說:「奈何與人鄰國愛一馬乎?」便將寶馬送給東胡。東胡誤認為冒頓害怕東胡,不久派人向冒頓求取他的閼氏。匈奴的貴族大臣都憤怒地說這是對匈奴的侮辱,應該出兵攻打東胡,但是冒頓認為出兵的時機未到,說:「奈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將所愛的閼氏送給東胡。東胡王更加驕橫,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便率軍西侵。當時東胡與匈奴中間有荒地千餘裡,東胡派人對冒頓說:「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匈奴不能至也,吾欲有之」,要求匈奴割讓這塊土地。冒頓召集群臣議論,有的大臣認為冒頓連寶馬、愛妻都能送給東胡,便建議將土地割給東胡。但冒頓並非真正的怯懦,而是在等待和東胡交戰的時機,他認為東胡已經被自己表面的怯戰所欺騙,而匈奴的國力也已經足以和東胡對抗,便大怒說:「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人!」將主張割地的人處死。之後,冒頓親自率軍攻打東胡,東胡因輕視冒頓而沒有足夠的軍事準備,在匈奴軍隊的襲擊下,東胡被擊潰,民眾、畜產被匈奴所虜。其殘部東逃,分為烏桓和鮮卑兩部。向南:由於中原內亂,河南地的秦軍內調,陰山山脈和河套地區的軍事要塞無人防守而紛紛廢棄。匈奴軍隊趁機越過陰山、渡過黃河,重新奪取了河南地,直達秦昭襄王時期修建的舊秦長城和趙武靈王時期修建的趙南長城。處於內亂中的中原政權只得退守白於山、六盤山、趙南長城一線。原本臣屬於中原政權的樓煩、白羊也轉而臣服於匈奴。向西:冒頓單于對原本遊牧於河西走廊(敦煌、祁連山間)的月氏發動攻擊,後來又派右賢王出擊月氏,將其重創。烏孫原本和月氏是鄰國,曾被月氏吞併,其國君難兜靡被月氏所殺,殘餘部眾逃入匈奴。難兜靡的兒子獵驕靡當時還是個嬰兒,被一個烏孫貴族保護著逃入匈奴,被單于養大。獵驕靡長大後,單于命他統領烏孫餘部,攻打月氏。後來烏孫追擊月氏,留在西域,成為匈奴的屬國。同時,樓蘭等西域數十個國家也歸附匈奴。匈奴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徵收賦稅。向北:匈奴先後打敗了渾窳(yǔ)、屈射、丁零、隔昆、新犁五國,徵服漠北各部,完成了對草原「引弓之民」的統一。匈奴帝國的崛起與冒頓單于這樣的天才人物的出現有直接關係。如果沒有冒頓單于,匈奴不會崛起得如此迅速,也可能失去崛起的機會。但是這一歷史事件的出現並非僅僅由冒頓一人可以造就,還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其一是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壓力。根據環境考古學的研究,公元前210年左右出現了一次明顯的降溫過程,10年之內降溫1攝氏度,這次降溫過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60年,其程度與明清小冰期相當。(山克強《歷史朝代興替的氣候冷暖變化背景》)這次寒冷期的到來讓草原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各部族之間爭奪牧場、牲畜的鬥爭更為激烈。秦帝國軍隊的北伐行動讓匈奴的牧場大部喪失,加之又受到月氏和東胡的威脅和侵襲,因此匈奴必須依靠集權體制和對外劫掠來擺脫危機。在此背景下,軍事首領的權威必然大為增加,因為部族貴族及平民將對外劫掠以及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如頭曼單于雖然對冒頓欲除之而後快,但是因冒頓的英勇機智而不得不讓他統領萬騎。冒頓在發動政變和對外戰爭時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正是其得以建立集權帝國的基礎所在。其二是有利的國際環境。上文曾提到秦始皇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出擊匈奴,打敗了頭曼單于,奪取了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地區和陰山山脈。之後秦朝又採取各種措施,全面加強了北方的防務。可想而知,如果秦朝持續存在下去,冒頓即便統一了草原,也很難奪取河南地,入侵中原,而且秦朝也不會對冒頓的徵伐行動坐視不理,必然出兵幹預。正是由於秦始皇死後,中原迅速發生反秦起義,遍地烽火,秦軍不得不把邊防軍主力內調,使匈奴得到機會奪回河南地。中原的內亂不但消除了匈奴的軍事壓力,還給匈奴帶來了眾多的人力。秦末的大亂迫使修建長城的民工、屯田墾殖的移民和邊疆的原住民四處逃散,很多人便流落匈奴。這些逃入匈奴的中原人,被稱作秦人。其中人數最多的一批秦人,恰恰是原河南地的居民,人數多達二三十萬。由於匈奴佔領河套時他們已經定居數年,有了家產親人,短時間內難以逃回故土,況且中原本身戰火紛飛,所以他們大多只能投靠匈奴。這些人有著從事耕作和建築城池的技能,讓匈奴的經濟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其中不乏工匠,更有利於匈奴軍事力量的增強。除了平民,一些中原上層人物由於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等原因也流落匈奴,如韓王信、盧綰、臧荼之子臧衍等人,他們逃入匈奴時都帶著眾多的官員和軍隊。由於他們熟悉中原的政治和軍事情況,了解中原軍隊的戰術,更讓匈奴如虎添翼。其三是匈奴已經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早在戰國早期,匈奴文化的器物群中就有青銅短劍、銅刀、銅鏈、銅斧、銅鶴嘴斧等兵器和工具,以及銅帶扣、銅環、銅管狀飾等裝飾品。戰國中晚期,由於中原器物的傳入,匈奴開始流行鐵短劍,鐵長劍也開始流入,馬具也以鐵製品為主,工具也以鐵鶴嘴斧為主。這一時期的匈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鐵器,如鐵馬嚼、鐵鏈、鐵刀、鐵劍、鐵鐮和鐵鏵,可見此時匈奴已有了自己的鐵匠爐。又如建造於公元前3世紀末的伊沃爾加古城(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烏蘭烏德市西南16公裡,色楞格河西岸的古臺地上),面積達3.5平方公裡,已經初步具備城市規模。綜上所述,匈奴在公元前3世紀末的崛起,並非因冒頓一人而興,即便沒有冒頓,這個草原帝國亦會出現。

文摘自《戰爭事典036》

目錄


並立於東亞大陸的狼與龍——匈奴的崛起與漢帝國的徵服者時代
繼業者血泊裡走出的埃及女王——託勒密王朝首任女法老阿西諾二世傳奇
轉折點,還是無足輕重?——詳解中法戰爭之鎮南關大捷
德川幕府的前奏曲——關原合戰前東西軍的明爭暗鬥
好盔甲要滿足哪些條件?——談談古代戰場軍人防護要素
以寡擊眾、死戰不退——說說大明帝國嘉靖朝的悍勇武人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

相關焦點

  • 匈奴單于冒頓的理想國
    蓮悅/文(本文首發於《看歷史》)  冒頓是兩千多年前雄踞北方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匈奴的首領。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匈奴帝國1
    他們的單于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這些遊牧民族經常掠奪其他民族,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對方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弓箭攔擊追兵,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饑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
  • 最後的匈奴:統萬城背後的遊牧風雲
    匈奴騎兵陝西靖邊以北的毛烏素沙漠中,一座灰白色的古城傲然聳立於茫茫沙海,這就是被當地人稱為「白城子」的統萬城。但凡到此一遊,遊客在被這座規模龐大的舊日城池所震撼的同時,心中或許會充滿了一串串的問號:統萬城為什麼會建在沙漠之中,是什麼人又是怎麼建的?為何最終會被廢棄?  統萬城與匈奴的南下與漢化  近日,陝西靖邊縣的統萬城遺址內意外發掘出一個規模巨大的建築基址,其四面斜坡的土木結構形式表明當時應為高大的樓閣式建築。
  • 匈奴人在西域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司馬遷概括地記述了匈奴祖先的發展歷史,這個「千有餘歲」的推測,與考古發現是吻合的。由於北方乾旱化趨勢的出現,從農業文化中分化出來的畜牧業文化,以及由畜牧業文化發展至遊牧業文化,到早期匈奴文化的形成,整整經歷了1000餘年。實際上至戰國晚期時,匈奴已經強大起來,構成了對中原列國的嚴重威脅。匈奴之所以強大,主要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
  • 匈奴軍事家冒頓的絕招:示弱
    二、冒頓單于第一仗:射殺父王 匈奴一直和中原交戰,他們曾攻打周朝,殺死了周幽王,逼得周朝遷都。 秦朝時,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十萬大軍鎮守邊關,並修建長城,抵抗匈奴入侵。 這時,匈奴的單于叫做頭曼,看從秦朝那裡討不到便宜,就往北遷徒。
  • 最後的倔強:為什麼匈奴一定要跨過長城
    「遊牧」是人類對環境的一種專化適應;所謂專化包括畜養特定種類與品種的「牲畜」,以及特定的遊牧遷徙模式與照管牲畜之技術。我們知道,漠北(戈壁沙漠以北)與漠南地區在環境上有相當差別。那麼,由漠南遷到漠北的各匈奴部族如何學習以新的遊牧技術適應新環境?他們的牛羊如何適應更嚴寒的冬季?這些都是不易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羊,它們能適應多元、極端的環境,乃因為品種分化的緣故。
  • 曾經令漢族頭痛的匈奴,「四處遊牧」多年,如今演變成哪個國家?
    自春秋戰國以來,匈奴便是歷代帝皇的心病所在。他們侵擾邊境,搶掠糧食,多次侵佔土地,每次出現都使當朝皇帝十分頭痛,那麼這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如今是哪個民族呢?說出來別被嚇一跳,匈奴在西晉之後去往了歐洲大陸建立他們的政權,正是現在的匈牙利。
  • 匈牙利是匈奴後代,到底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
    匈奴屬於中國歷史上北狄一支,這一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統一強大起來,秦朝統一以後也曾徵戰匈奴,並修建長城防禦。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率領大軍迎擊匈奴,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西漢到漢武帝強盛,開始進攻,匈奴逐漸衰落。
  • 匈奴、突厥都選擇西遷,為什麼鮮卑沒有選擇西遷?一個原因最致命
    首先,是匈奴西遷。歷史上,蒙古高原地區,曾經出現過許多遊牧民族,而最早崛起的就是匈奴。秦朝初建之時,匈奴開始在北方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真正的主人。秦朝雖然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獲得巨大勝利,並修建了至今還存在的長城抵禦匈奴,但是,秦末中原戰火連綿,匈奴再一次趁機南下,甚至,威脅到了新生的漢政權。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才轉守為攻,開始反擊匈奴,並取得輝煌戰果,使得匈奴元氣大傷。西漢晚期,匈奴政權內部發生了分裂,一部分匈奴選擇歸順強大的漢王朝,而另一部分則繼續流竄到中亞地區,被漢將陳湯所滅。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和漢朝的關係趨於和平。
  • 匈奴鐵騎讓先帝劉邦屈服了,每年進貢財物和女人,漢武帝表示不服
    這個被中原史書稱為匈奴的強大部落,在中國的北方大漠崛起的時間也是在公元前三世紀,和大漢帝國幾乎不分先後。遊牧民族受氣候的影響特別大,草原上每次氣候變化,社會變化,人口變化,不管什麼變化,它的內部矛盾最終都會轉化為向南方去搶。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從春秋戰國末期就開始形成了一種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部落文化之間的激烈衝突和碰撞。
  • 被匈奴人打的滿中亞跑的甘肅人,一不小心竟建立了世界最強帝國
    公元前139年,大漢王朝由於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強烈壓迫,漢武帝遣使者張騫以及100餘眾,從隴西出,尋找匈奴人的宿敵,之前生活在河西走廊(張掖至敦煌),如今遷徙阿姆河畔的大月氏。目的也非常簡單,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識圖聯合這個早在中國戰國時期就以戰鬥力聞名的半遊牧民族,進行軍事聯合,從而兩面夾擊永遠消滅匈奴,以解大漢的心頭之患。
  • 冒頓的殘酷是怎樣煉成的?
    冒頓:(mò dú)(公元前234年-前174年),攣鞮(luān dī)氏。第一個統一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建立起龐大匈奴帝國的統帥。單于:(chán yú)是匈奴部落聯盟的君主稱號。冒頓原為其父頭曼單于的太子,後來頭曼單于喜歡上了一個年輕的閼氏(yān zhī,相當於嬪妃),而這個閼氏又給頭曼生了個兒子,頭曼單于就想廢掉冒頓立這個小兒子為太子,可是廢立太子總得有個藉口,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來。終於,頭曼單于等來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在匈奴的西邊有一個月氏部落,是匈奴世仇,他便把冒頓派去當人質。隨即,他便帶兵攻打月氏,月氏人自然很惱火,就欲殺掉冒頓。
  • 蒙古帝國崛起的終極秘密
    遊牧民族沒有強大的經濟,沒有豐富的典籍,但卻唯獨不缺少優秀的軍事素養。貫穿整個古代史,商朝的鬼方,周朝的犬戎,漢朝的匈奴,北朝的五胡,唐初的突厥……一代又一代馬背上彪悍的狼族,無一不是農耕民族的噩夢。反觀長城以內,由於缺少產馬之地,漢人軍隊往往以步軍為主,馬軍為輔,實為無奈之舉。
  • 被大漢帝國擊敗的匈奴有多強大?餘部仍能在歐洲興風作浪
    匈奴,也叫葷粥,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是我國比較古老的遊牧民族。早在黃帝時期,匈奴就已經形成了較為強盛的部落。《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曾北逐葷粥,所謂的葷粥就是匈奴。夏商時期,由於夏朝滅亡,夏朝部分遺民北遷,融入到葷粥中,成為匈奴的重要族源之一,所以匈奴人常以夏朝遺民居之。經過殷商和西周兩個朝代的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匈奴已經發展為一個非常龐大複雜的部落聯盟。
  • 歷史上的今天 首破百年的遊牧帝國—大遼建立
    它的北部邊界是長城與叢山峻岭,南邊則是華北平原,因此歷來中原王朝都將此地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屏障,那麼他是如何落入遊牧民族手裡的呢?這要從中原唐朝滅亡之後的一段分裂割據歷史說起,也就是五代十國。晚唐時期,中原就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帝國基本號令不動地方的軍閥。唐朝末年這些藩鎮先後自立為王,這些小國家有十幾個,所以後世一般稱之為「十國」。
  • 布哈拉之戰:白匈奴帝國滅亡與突厥在中亞的崛起
    所以,白匈奴帝國已在中亞貴族面前失分不少。因此,白匈奴帝國已經進入了自己霸權的倒計時。除了精銳的不死軍騎兵外,還有眾多軍政改革後出現的獨立小地主騎士。他們都是帝國內最服從大王號令的武裝成員。同時,愈發被倚重的亞美尼亞人也大量加入波斯軍隊。他們提供的重裝騎射手、羅馬式步兵都是強攻對手的必要配置。加上此次的戰場就在呼羅珊,也非常方便從毗鄰的裏海南岸調集德拉米山地步兵,所以對薩珊人非常有利。
  • 匈奴是從哪裡來的?
    匈奴這個名字是西漢給取的,但在其名出現在歷史記載之前,又叫什麼呢?這便是匈奴族源的問題。但事實上,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定論。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匈奴在頭曼單于之前的社會狀況,還處于氏族組織部落聯盟的狀態,王位並未世襲,國家還未建立,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實體,還未最後形成。
  • 秦始皇、冒頓、劉邦,都有統一天下的夢想,他們是英雄還是屠夫
    同年,秦國在北方設置 雲中郡 ,並屯集重兵,密切關注著正在崛起的匈奴帝國。直到秦國統一天下,雲中郡始終是三十六郡之一。也是這一年,在遙遠的北方草原,一名匈奴男孩出生了。誰也沒有料到,這位活了九十歲的 匈奴 人在長達半個世紀裡,都是中原帝國的噩夢。他的名字叫冒頓,是第一位統一北方草原的匈奴單于。
  • 冒頓單于鳴鏑弒父
    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展轉遷徙於今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的廣大地區,相傳是夏后氏的後裔,在商、周時期被稱為儼猶、山戎等等;到戰國時代勢力壯大,開始威脅中原諸國;戰國末年和秦朝時期,頭曼單于在位,勢力已達現在的河套地區,並不斷有南侵之勢,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將河套奪回,築萬裡長城以御之。
  • 匈奴、突厥、柔然等遊牧民族曾經叱吒風雲,後來去哪了?
    要知道,古代的和親大部分都是中原將地位高的女子嫁到這些遊牧民族之中,而和親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中原統治者和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遊牧民族可以說是叱吒風雲的民族。那麼,這些民族都去了哪裡呢?這就要說一說古代遊牧民族的發展歷程了。在商周的時候,遊牧民族就已經出現了,分別是匈奴和東胡,也分別佔據著中國北方的兩塊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