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淺談 | 現代化≠改良派——漢服文化「雙創」路線的八種誤區

2021-02-17 漢服微資訊

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一次強調「雙創」路線:

「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漢服運動行至第18年,如同即將成人的少年,先後經歷了「過家家」式的幼稚扮演和「追文物」的狂熱青春,接下來必須直面現實的社會檢驗,丟下懵懂幻想,進行大量取捨,超越有限扮演和古風娛樂,蛻變為現代社會直接需要的存在

這種蛻變,在某種意義上也許就是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過程之一,而其最終目的在於激活文化自身的應變進化潛力,以解除對「古代」語境的過分依賴,從本質上達成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目前的問題之一,恰恰在於「現代化」這個詞給大眾的印象,長期以來總與「西化」「國際化」「娛樂化」等異化概念曖昧不清,大眾和社會輕易忽略甚至本能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進化潛力,因此社會各領域多習慣越過文化本質,以刻意附會現代既有流行文化的方式,來開闢嫁接式的「雙創」路線,實現傳統文化所謂的「現代化」改良,實際上是「異化」創造,最終往往給人徒有其表、虛張聲勢、隔靴搔癢的感覺。

漢服文化經過三百餘年的強烈斷層,在這方面猶難避免,鑑於此特將上述整理成以下8種具體誤區,以便自我檢省,共為警惕。

很多設計師一片好心,想讓漢服更具有現代感,積極嘗試「漢洋折衷」「漢日折衷」「漢韓折衷」「漢蘿折衷」「漢旗折衷」漢Cos折衷」「漢遊折衷」「漢影折衷」「漢娛折衷」……不斷和世界各國各民族各文化出聯名款,卻發現不論怎麼結合,屬於漢服的那一部分,在大眾印象裡仍然只屬於過去,與現在無瓜。

附會在早已完成現代化的其它文化身上,並不能替代漢服自己完成現代化的過程。也許這樣可以看到一點相似的影子,畢竟文化演變之道都有相通之處,但別人的影子永遠只會追隨別人而動,不會與你共進退。

漢服現代化要的是成長,不是整容。魔改永不允許,警察永在。

至於怎麼界定魔改?可以參考文物,但不可以迷信文物。因為「沒改」和「魔改」是兩個概念!

所以參考文物的同時,更要信任人類的常識:美好與醜陋、適度與過度、精緻與粗糙、誠制與濫造、敬雅與庸俗……

判斷這些東西,用人類每天穿衣服的常識就足夠了。判斷是否魔改,本質上也就是判斷這些感覺。

至於圈內常常爭執的對與錯,其實文物也判斷不了。因為文物根本不知道主人當年是出於常識創造了他,還是出於個人癖好創造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怎麼幫你判斷對錯?最多只能佐證你本人出於常識的判斷,注意是你自己的判斷,不是它的判斷!

如果非要依賴常識以外的複雜知識體系,來做漢服是否被魔改的判斷標準,那麼大眾會永遠對魔改漢服沒有分辨能力,人人盡可欺之

文物是什麼?

漢代文物是漢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唐代文物是唐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宋代文物是宋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明代文物是明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

如果只是複製前代服飾到後代場景,請遞推一下,現在應該間接複製哪代文物?

即便是經過N代「現代化」的明代漢服文物,此刻的時代依然會永遠覺得它是過時的東西,因為人類的思維慣性會將文物的形象永遠保護在古代場景裡,不論這件文物多麼優秀。所以幾乎所有的民族服裝,都沒有機會以複製的形式應對萬變,古代是,今天更是

漢服發展的中斷確實是強制的,但是重啟復興是完全自發的。

民族存在,民族服飾的自發性就會一直存在;漢族存在,漢服的自發性也會一直存在。

漢服現代化只是為激活喚醒這種自發性創造條件。

強扭的瓜不甜,而且劇痛。

漢服比任何民族服飾都深有體悟。

潮流會湧上來,必然會退下去。一時之尚,這「時」必然有結束的時候。

這類網紅式的人氣和認可,漢服也只需要一時,根本不必花一場社會運動的力氣來爭取。

既傾動了無數人的青春、中年甚至老年,那就絕對不會停在這裡,安於給那些濫商、濫演、濫娛的人,搭臺唱戲!

漢服之所以需要現代化,是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更久遠地傳承下去,絕非為了轉瞬即逝的一時之歡、一時之榮、一時之紅!

現代漢族人民對民族歷史記憶的尊嚴、溫情、敬意,是漢服永遠的主旋律。

因為特殊的中斷經歷,尊嚴這一項,會比其它自然生長的民族服飾更為深刻。

精神感受永遠在第一位,物質感受永遠在其次。

物質存在,永遠不能觸碰精神底線。

恥辱感、羞恥心、自覺意識……不會讓步於物質樂趣。

民族服飾,民族兩個字何意?

」不是指那一小撮不用幹活又有錢有閒的古代貴族階級,他們的服飾習慣不可能在民間普及!

」是個整體,它的歷史也是一脈相傳的,歷朝歷代是遞進關係,不是並列關係,他們只在表演的時候才有機會同時出現。換言之,只要他們湊到一塊,都會讓人覺得是穿越表演。

這並不代表復活個朝代」就是可行的,明代也只是現代的「前代」,漢服現代化不會漢代化、唐代化、宋代化,同樣不可能明代化。

用朝代區分形制標準的源頭是什麼?

是歷代貴族留下的文物太眼花繚亂,把它們放在一起,若不事先知情估計想不到是同一個民族的產物,於是不得不採用簡單粗暴的「斷代」思維。

如果民族服飾關注的重點,本身就不該在他們身上呢?

拋開歷代貴族身上那些極具封建階級色彩且不切實際的浮誇裝飾,最有參考價值的歷代平民服飾並沒有多少千變萬化,可供個人癖好自由「臨幸」。

鄰近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以及國內的眾多同源民族,他們的民族服飾也幾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保持平民本色,而不是自由cos。

在他們的土地上和社交裡,不分場合地自由cos,同樣會被側目。

有資格不滿於路人側目與誤解的前提是:自己沒把路人當傻子!明知不合適而故意不合適。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穿衣常識是平等的,這些不會因為漢服是民族傳統就出現特例。

百裡奚前輩之前總結過「交領右衽、隱扣系帶、寬袼松擺、腹手合袖」十六個字,基本可以完整概括漢服的典型特徵,近期還將進一步提煉「八字訣」,更加精準地概括漢服的本質特徵。

這些都是基於普適常識的自然傳承來提煉的共性特徵。

交領右衽,交掩淺一點可以散熱,交掩深一點可以禦寒。隱扣系帶,衣帶可以調節鬆緊,不把整件衣服的形態定死,同時衣帶的形態也更容易融入整件衣服的線條。

後面八個字,找個反例來看看,就會發現也藏著裁縫的經驗。

民族文化一向注重心口相傳、自然選擇。經過幾千年考驗的經典共性,常識足悟其道。

就怕你總不動用常識去想它,總將它的一切劃到常識之外,歸到知識以內固定死。

這讓創造它們的那麼多文盲巧手、慧心民婦,情何以堪呢?

學術界看傳統服飾,需要知識精英。

老百姓看傳統服飾,只會動用常識。

也許糾正常識的主戰場不應該是興趣社團,而是現代家庭。也許社團只是正式上戰場前的過渡區和培訓區。也許社團的漢服宣傳,應該從常識的角度解釋漢服,而不是從知識的層面抬高漢服。

現在網絡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形的超級社團,越來越多的新人擠不進社團核心層,想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就是通過網絡,得到的絕大多數信息都在固化漢服「知識精英」的形象。

他們轉身向家庭傳播,自然也是一套「知識精英」的做派。家人如何理解?

這種現象,倒不是因為用常識理解漢服有多難,還有一種更可能的原因是:不屑於用常識去解釋漢服。就像人在年少時總不屑於談錢,覺得俗。成熟之後,才會發現,正視金錢,心中追求的所有美好才有機會落到實處。

說了一大堆不該做的,最後總結一下應該做的。

1、觀念現代化:念在扮古,你穿的就是古裝。首先讓思維回到現代,漢服不是你做古人夢的道具。

2、應用現代化:用在今朝,從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針對休閒、商務、會面、家宴、節日、禮儀等普適場景,深化設計與應用。

3、設計現代化:重在家禮,漢服設計應該關注現代日常家用、人生家禮對漢服的需求,大可不必一味複製古代文物或為古風攝影表演服務,在古人的需求裡找存在感。

4、風俗現代化:隨風化俗,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非遺項目,本土文化,會是漢服重新獲得現代民眾接納的捷徑,既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城市對漢服的記憶,就不應該都是千篇一律的美。希望漢服是重新打開民族文化記憶的鑰匙,也將是重新拾起家鄉文化記憶的契機。

(註:以上內容轉自:現代漢服 ,圖文版權及活動解釋權歸原作者及主辦單位所有,本號除原創文章外,均為原作者觀點,發布主要為方便了解、學習,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漢服微資訊 | 帶您了解更多漢服資訊,官方QQ群:942996310)


你若喜歡,點個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它被認為是真實中國文化的象徵 ,反映了儒家學者對儀式,音樂和道德理想的渴望。古代中國人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水、火、木、金屬、土這五種基本元素演變而來的。每個元素都有對應的顏色。除了表示元素外,每種顏色都象徵該元素的特性或與之相關。儘管在中國歷史上,色彩與元素的關係一直是固定不變的,但對色彩的重視從一個王朝到下一個王朝,尤其是在服裝方面。
  • 漢服淺談|漢服百花齊放時代下的社團責任
    在探討社團責任之前,我們要首先明確我們漢服復興的目標,我們的目標顯然不是「漢族人只能穿漢服」。我們的目標,是將包括漢服在內,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予以發揚光大,更高尚而遠大的說法是,讓傳統文化中的生活方式,在當代的中國人的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逐步形成新時代的中國特色文化。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漢服為華夏族至明朝人所穿著的漢族服飾,與唐裝、旗袍、馬褂有根本區別。唐裝原指唐代的漢服,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清末指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即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這種服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與改良,屬於滿服的範疇,與「唐朝的服裝」(漢服)在風格、款式上面並無絲毫相似之處。
  • 漢服形制文化知識(男裝篇)
    可愛の小編今天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漢服形制的知識啦!上次說了女裝。今天就輪到男裝啦!!短褐: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著。另一種則是道教服飾。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凡塵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道教道袍承傳有序從未斷代為道袍之正宗。
  • 【漢服討論】清裝與漢服的深刻討論
    我們在繼承漢服運動多年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認識:「漢服可分為傳統漢服和現代漢服兩個部分……其中現代漢服就是指自辛亥革命以來,在繼承傳統漢服的基礎上,體現華夏(漢)民族傳統服裝風格、表現華夏(漢)民族文化特徵、寄託華夏(漢)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認同,並明顯與其他民族服飾相區別的、由人民群眾自主演化的、為現代人服務的民族服飾文化體系。」
  • 盤點漢服圈改良的錯誤形制,時代的眼淚,商家快出來挨打!
    漢服圈的黑歷史之改涼漢服時代的眼淚,說到改涼兩片式小編也只有感嘆的份,畢竟誰的萌新時代沒有經歷過被兩片式支配的恐懼呢!但是小編還是要科普一下。兩片式就是兩塊布料從裙角縫合到裙頭,裙頭那邊留一個口子,而古代的服飾都是一片式的。一片式比起兩片式既方便又不會掉,兩片式易顯胖不容易穿著。
  • 為什麼民族文化復興,漢服卻無法得到真正推廣?
    因為中國人千年的文化薰陶就是修身修心,氣質內斂,喜怒哀樂,不形於色,發之於情,止乎於禮。用絕對的反儒派來說,就是孔老二的儒家禮教禍害了中國人兩千年,禁錮了中國人的生活熱情,捆綁了中國人的創新思維。這話是有些道理的。
  • 漢服科普|超級小白的入門級漢服概念解讀
    1、漢服是什麼?漢服,顧名思義,即「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在款式和服裝體系上有別於其他民族,但現代漢服不再拘泥於漢族內,是一種美的符號,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氣象的外在體現。4、漢服和古裝的區別?古裝是經過現代藝術加工後,具有中國古典氣息的服裝,不一定真實存在於歷史之上,影樓裝、影視裝等都屬於古裝,在款式上大部分與漢服相差甚遠,雖然也有少部分相似,但細節不同。5、旗袍、唐裝可以稱為漢服嗎?
  • 藍黛丹尼傳承漢服文化領略國風魅力
    經過多年的沉澱與升級公司擁有現代化的產品研發中心和國際化的運營團隊。長期致力於高定服裝開發及市場運營的研究。為時尚人士開創了服裝新的風尚。藍黛丹尼傳承漢服文化領略國風魅力  近日,藍黛丹尼創始人郭宜峰董事長出席2020上海國際童裝品牌發布會,本次發布會用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藍黛丹尼願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
  • 漢服「TOP 10」品牌,原來這麼看漢服文化
    網絡上曾曝光過不少小姑娘因為穿了山寨漢服被「山正警察」當街狂噴的視頻,以至於有的人害怕一不小心買了山寨挨罵,遲遲沒有入手心愛的漢服;另一方面國內,沒有專門的漢服設計專業,其他設計系畢業生進入漢服行業難度相對較大(除紮實的基本功外,還要求掌握漢服知識)。若抄襲成風讓設計師望而卻步,原本就存在的設計人才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 王方:漢服成為中華文化符號的觀察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漢服的形成——東周秦漢服飾的考古學研究」負責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漢服」一語,是21世紀以來由傳統文化愛好者提出的社會學概念,由此引發的社會熱潮反映出當下社會對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訴求。
  • 【漢服介紹】漢服的概述
    今天先來看看概述,可能會有些枯燥,不過當作是一個課程入門吧~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
  • 夏天並不是宋制漢服的天下,明制漢服照樣可以「風生水起」!
    由此可見,在傳統漢服當中,宋制漢服以簡便為主,而明制漢服則以富貴亮堂為主,但是由於漢服的改良,如今的明制漢服早已不再是以馬面裙為主,更多的會以輕薄飄逸的面料代替原有的富貴面料製作而成輕薄涼爽的現代明制漢服。
  • 從漢網到漢服吧——漢服運動的由來
    那現在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恢復發展,復興起來,並爭取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能夠作為中國的民族服飾穿在中國代表團的身上代表中國。(這是當時樂觀的目標,有些人悲觀地認為還會是唐裝旗袍)當時已經有一些網友自製漢服了,並在漢網上發表了自己的自製漢服照片。如當時在澳洲的青松白雪是上傳自製漢服第一人,信而好古是上傳了自己束髮漢服照的第一人。
  • 圓你漢服夢 臨清宛園漢服文化節開幕
    圓你漢服夢 臨清宛園漢服文化節開幕 2020-08-22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關於漢服裙擺的兩大誤區,剛入圈的萌新要注意啦!
    對於很多喜歡漢服的朋友,在進入這個圈子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買一件心心念念的漢服。雖然漢服屬於小眾的服裝,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就拿裙擺來說,在漢服這個時尚圈子,通常有幾個常見的關於裙擺的數字:3、6、9、12。
  • intertextile 蓄能2021 | 破圈而出的漢服「隱秘而偉大」
    如今的漢服文化、古風歌曲、仿古室內裝修、文物博物館電視節目等,之所以能火出圈,火出國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拾回了自信。 墨璃:說到漢服,我覺得一定不能不提成都!走在成都街頭,隨處可見穿著漢服的身影,而從數據看,全國46億元的漢服產業規模裡,成都貢獻了最大的份額!
  • 漢服中的3個日語詞,把日本文化標榜為漢族傳統,令人憤怒
    漢服圈子最近不太平,仙漢分家鬧成了最大的笑話,穿仙女服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穿的不是漢服,甚至要打倒漢服形制,認為沒人有資格來規定什麼是漢服,同時又穿著各種漢元素,非漢服,標榜自己是漢族傳統服飾的復興者。如果說這些人是被商家們誤導,那麼這次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商家到底誤導過多少內容。
  • 【俟隅】曲裾到底算不算漢服?
    曲裾,也叫曲裾深衣、繞襟深衣、曲裾袍,是漢服一種,屬於上下分裁式,類似深衣,秦漢時期常見服飾,直觀的理解就是一種續衽繞襟的服裝。曲裾原本的意思是形容彎曲的衣服,早期給深衣類的袍服分類時,將他分為曲裾深衣,後來簡稱曲裾。      曲裾的出現是因為最初的人們沒有連襠的褲子而來,所以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
  •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襄漢服文化盛舉——「星耀中原」漢服節活動在...
    2020年11月22日上午,幾百名身穿漢服的漢服「同袍」,齊聚信陽市文化中心,為市民呈現一場盛大的國風、漢服文化視聽盛宴。由信陽漢服漢文化研習社發起的「星耀中原」信陽市漢服節活動就此啟幕。本次活動圍繞著漢服禮儀展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襄漢服文化盛舉。活動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民族自信,打造屬於信陽自己的漢文化名片,同時也為漢服愛好者提供展示自我、溝通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