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一次強調「雙創」路線:
「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漢服運動行至第18年,如同即將成人的少年,先後經歷了「過家家」式的幼稚扮演和「追文物」的狂熱青春,接下來必須直面現實的社會檢驗,丟下懵懂幻想,進行大量取捨,超越有限扮演和古風娛樂,蛻變為現代社會直接需要的存在。
這種蛻變,在某種意義上也許就是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過程之一,而其最終目的在於激活文化自身的應變進化潛力,以解除對「古代」語境的過分依賴,從本質上達成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目前的問題之一,恰恰在於「現代化」這個詞給大眾的印象,長期以來總與「西化」「國際化」「娛樂化」等異化概念曖昧不清,大眾和社會輕易忽略甚至本能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進化潛力,因此社會各領域多習慣越過文化本質,以刻意附會現代既有流行文化的方式,來開闢嫁接式的「雙創」路線,實現傳統文化所謂的「現代化」改良,實際上是「異化」創造,最終往往給人徒有其表、虛張聲勢、隔靴搔癢的感覺。
漢服文化經過三百餘年的強烈斷層,在這方面猶難避免,鑑於此特將上述整理成以下8種具體誤區,以便自我檢省,共為警惕。
很多設計師一片好心,想讓漢服更具有現代感,積極嘗試「漢洋折衷」「漢日折衷」「漢韓折衷」「漢蘿折衷」「漢旗折衷」漢Cos折衷」「漢遊折衷」「漢影折衷」「漢娛折衷」……不斷和世界各國各民族各文化出聯名款,卻發現不論怎麼結合,屬於漢服的那一部分,在大眾印象裡仍然只屬於過去,與現在無瓜。
附會在早已完成現代化的其它文化身上,並不能替代漢服自己完成現代化的過程。也許這樣可以看到一點相似的影子,畢竟文化演變之道都有相通之處,但別人的影子永遠只會追隨別人而動,不會與你共進退。
漢服現代化要的是成長,不是整容。魔改永不允許,警察永在。
至於怎麼界定魔改?可以參考文物,但不可以迷信文物。因為「沒改」和「魔改」是兩個概念!
所以參考文物的同時,更要信任人類的常識:美好與醜陋、適度與過度、精緻與粗糙、誠制與濫造、敬雅與庸俗……
判斷這些東西,用人類每天穿衣服的常識就足夠了。判斷是否魔改,本質上也就是判斷這些感覺。
至於圈內常常爭執的對與錯,其實文物也判斷不了。因為文物根本不知道主人當年是出於常識創造了他,還是出於個人癖好創造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怎麼幫你判斷對錯?最多只能佐證你本人出於常識的判斷,注意是你自己的判斷,不是它的判斷!
如果非要依賴常識以外的複雜知識體系,來做漢服是否被魔改的判斷標準,那麼大眾會永遠對魔改漢服沒有分辨能力,人人盡可欺之。
文物是什麼?
漢代文物是漢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唐代文物是唐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宋代文物是宋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明代文物是明前服飾「現代化」的隨機遺存……
如果只是複製前代服飾到後代場景,請遞推一下,現在應該間接複製哪代文物?
即便是經過N代「現代化」的明代漢服文物,此刻的時代依然會永遠覺得它是過時的東西,因為人類的思維慣性會將文物的形象永遠保護在古代場景裡,不論這件文物多麼優秀。所以幾乎所有的民族服裝,都沒有機會以複製的形式應對萬變,古代是,今天更是。
漢服發展的中斷確實是強制的,但是重啟復興是完全自發的。
民族存在,民族服飾的自發性就會一直存在;漢族存在,漢服的自發性也會一直存在。
漢服現代化只是為激活喚醒這種自發性創造條件。
強扭的瓜不甜,而且劇痛。
漢服比任何民族服飾都深有體悟。
潮流會湧上來,必然會退下去。一時之尚,這「時」必然有結束的時候。
這類網紅式的人氣和認可,漢服也只需要一時,根本不必花一場社會運動的力氣來爭取。
既傾動了無數人的青春、中年甚至老年,那就絕對不會停在這裡,安於給那些濫商、濫演、濫娛的人,搭臺唱戲!
漢服之所以需要現代化,是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更久遠地傳承下去,絕非為了轉瞬即逝的一時之歡、一時之榮、一時之紅!
現代漢族人民對民族歷史記憶的尊嚴、溫情、敬意,是漢服永遠的主旋律。
因為特殊的中斷經歷,尊嚴這一項,會比其它自然生長的民族服飾更為深刻。
精神感受永遠在第一位,物質感受永遠在其次。
物質存在,永遠不能觸碰精神底線。
恥辱感、羞恥心、自覺意識……不會讓步於物質樂趣。
民族服飾,民族兩個字何意?
「民」不是指那一小撮不用幹活又有錢有閒的古代貴族階級,他們的服飾習慣不可能在民間普及!
「族」是個整體,它的歷史也是一脈相傳的,歷朝歷代是遞進關係,不是並列關係,他們只在表演的時候才有機會同時出現。換言之,只要他們湊到一塊,都會讓人覺得是穿越表演。
這並不代表復活個朝代」就是可行的,明代也只是現代的「前代」,漢服現代化不會漢代化、唐代化、宋代化,同樣不可能明代化。
用朝代區分形制標準的源頭是什麼?
是歷代貴族留下的文物太眼花繚亂,把它們放在一起,若不事先知情估計想不到是同一個民族的產物,於是不得不採用簡單粗暴的「斷代」思維。
如果民族服飾關注的重點,本身就不該在他們身上呢?
拋開歷代貴族身上那些極具封建階級色彩且不切實際的浮誇裝飾,最有參考價值的歷代平民服飾並沒有多少千變萬化,可供個人癖好自由「臨幸」。
鄰近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以及國內的眾多同源民族,他們的民族服飾也幾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保持平民本色,而不是自由cos。
在他們的土地上和社交裡,不分場合地自由cos,同樣會被側目。
有資格不滿於路人側目與誤解的前提是:自己沒把路人當傻子!明知不合適而故意不合適。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穿衣常識是平等的,這些不會因為漢服是民族傳統就出現特例。
百裡奚前輩之前總結過「交領右衽、隱扣系帶、寬袼松擺、腹手合袖」十六個字,基本可以完整概括漢服的典型特徵,近期還將進一步提煉「八字訣」,更加精準地概括漢服的本質特徵。
這些都是基於普適常識的自然傳承來提煉的共性特徵。
交領右衽,交掩淺一點可以散熱,交掩深一點可以禦寒。隱扣系帶,衣帶可以調節鬆緊,不把整件衣服的形態定死,同時衣帶的形態也更容易融入整件衣服的線條。
後面八個字,找個反例來看看,就會發現也藏著裁縫的經驗。
民族文化一向注重心口相傳、自然選擇。經過幾千年考驗的經典共性,常識足悟其道。
就怕你總不動用常識去想它,總將它的一切劃到常識之外,歸到知識以內固定死。
這讓創造它們的那麼多文盲巧手、慧心民婦,情何以堪呢?
學術界看傳統服飾,需要知識精英。
老百姓看傳統服飾,只會動用常識。
也許糾正常識的主戰場不應該是興趣社團,而是現代家庭。也許社團只是正式上戰場前的過渡區和培訓區。也許社團的漢服宣傳,應該從常識的角度解釋漢服,而不是從知識的層面抬高漢服。
現在網絡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形的超級社團,越來越多的新人擠不進社團核心層,想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就是通過網絡,得到的絕大多數信息都在固化漢服「知識精英」的形象。
他們轉身向家庭傳播,自然也是一套「知識精英」的做派。家人如何理解?
這種現象,倒不是因為用常識理解漢服有多難,還有一種更可能的原因是:不屑於用常識去解釋漢服。就像人在年少時總不屑於談錢,覺得俗。成熟之後,才會發現,正視金錢,心中追求的所有美好才有機會落到實處。
說了一大堆不該做的,最後總結一下應該做的。
1、觀念現代化:念在扮古,你穿的就是古裝。首先讓思維回到現代,漢服不是你做古人夢的道具。
2、應用現代化:用在今朝,從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針對休閒、商務、會面、家宴、節日、禮儀等普適場景,深化設計與應用。
3、設計現代化:重在家禮,漢服設計應該關注現代日常家用、人生家禮對漢服的需求,大可不必一味複製古代文物或為古風攝影表演服務,在古人的需求裡找存在感。
4、風俗現代化:隨風化俗,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非遺項目,本土文化,會是漢服重新獲得現代民眾接納的捷徑,既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城市對漢服的記憶,就不應該都是千篇一律的美。希望漢服是重新打開民族文化記憶的鑰匙,也將是重新拾起家鄉文化記憶的契機。
(註:以上內容轉自:現代漢服 ,圖文版權及活動解釋權歸原作者及主辦單位所有,本號除原創文章外,均為原作者觀點,發布主要為方便了解、學習,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漢服微資訊 | 帶您了解更多漢服資訊,官方QQ群:94299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