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斌/科技日報
2020-12-21 12:36
地球物理測井,被稱為油氣勘探開發的「眼睛」。將測井設備通過電纜或鑽具輸送到井下,最終精準確定「哪個深度有油,可採儲量有多少,是否具有開採價值」。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勝利油田採訪時了解到,由勝利測井公司自主研發的「SINOLOG900網絡成像測井系統」(以下簡稱網絡成像測井系統)成功通過中石化集團公司科技部組織的成果鑑定。
絡成像測井系統之強,是在地下數千米深處。
專家們認為,該系統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高溫長電纜測井數據高速傳輸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意味著這套網絡成像測井系統拿到了走向市場的「通行證」。
初識網絡成像測井系統之強,是在地下數千米深處。
元壩7井,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在川東北部署的一口風險探井,鑽井深度7366米,井底壓力高達165Mpa。時任勝利測井四分公司副經理的郭紅旗,分管技術工作。在他看來,使用普通測井儀器下井後「儀器立即被壓成了餅」。而勝利測井公司使用上述系統,「一次成功,設備完好無損!」
至此,這套系統一戰成名!
近20年來,國際主流測井技術從成像測井跨越到網絡成像時代。這背後,映射著勝利測井技術從領先、到斷代、再到領先的「過山車」式變革。
大約9年前,郭紅旗親眼見證了勝利測井公司第一次從國外引進LOGIQ測井儀器的全過程,「僅單支的下井儀器加地面系統就上億元,佔當年測井公司年產值的十分之一。」撫摸著進口儀器,他心疼地說不出話。
不買就寸步難行。「沒有高端設備,在國際油服市場招投標中,就沒有跨進門檻的資格。」郭紅旗說,當時勝利測井的主力設備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成像測井產品,傳輸速率僅為230kbps,而世界領先的網絡成像設備傳輸速率高達800kbps。這項技術僅掌握在幾家國際油服公司手中,大多只出售服務,而不出售設備。
2013年,勝利測井公司決定舉全公司之力,投身新一代測井裝備研發。
面對記者,勝利測井公司技術中心專家張希瑜將測井設備的發展比喻為四個階段,「模擬信號階段,相當於『大哥大』手機,數位訊號階段相當於『諾基亞時代』,數控測井階段相當於『智慧型手機』,而現在的網絡成像階段就相當於邁入『5G時代』」。
網絡成像時代的意義不僅僅是傳輸的「快慢」,傳輸速率高意味著可實時解析地下資料;意味著可串接更多的輔助設備,減少下井次數;意味著設備在井下時間更短,粘卡的可能性小,設備更安全;意味著設備更耐高溫高壓,探索更深的地層。
從2013年的背水一戰,到2016年系統第一次問世,再到在「元壩7井」上的成功,網絡成像系統在高壓井的商業化應用「首秀」為元壩地區新層系勘探打開了新視野。
記者了解到,該系統已在勝利、新疆和南方等市場完成50餘口井的測井資料採集及處理解釋,整體技術指標、服務能力,尤其是複雜井、疑難井測井施工能力大幅提升。
勝利測井公司經理張波躊躇滿志地說:「我們的設備還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實現產業化生產後,將佔領更大市場,獲取更多利潤。」
(原標題:一戰成名的「勝利網絡成像測井系統」強在何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勝利網絡成像測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