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這座城市的歷史很值得了解,這是馬來西亞第一座以中文命名的城市。源於華人礦工幫派海山幫與義興幫混戰,同時蘇丹的繼承人糾紛導致王權鬥爭,英國人擔心威脅檳城,1874年在邦喀島舉行會議調停,將拉律山腳下華人幫派爭鬥的礦區,用中文重新命名為太平。會議確定了這座城市為霹靂州蘇丹統治,華人各個幫派共有,但海山幫取得相當大的優勢,同時英國派駐參政司維持秩序。
人們提到太平,總會想到旅遊手冊上說的太平有33項馬來西亞第一。最早提出這個說法的是缽努沙彌(D.M.Ponnusamy),他曾在醫院工作,退休之後就在太平走訪老建築進行田野歷史研究,1999年寫了《TAIPING』S MANYFIRSTS》,裡面列舉了56項太平位居馬來西亞排名第一的事物,大部分是與英國有關的,少數和印度有關,基本沒有華人的部分(只有廣東會館一處)。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面說的馬來西亞,指的是馬來半島土邦,不包括東馬的砂拉越和沙巴,也不包括前海峽殖民地的馬六甲和檳城。今天人們常說的太平33項第一,是2006年由退休測繪師安華伊薩(Anuar Isa)提交市議會通過的。
在這33項第一中,最重要的一條是,1885年霹靂州修建了一條從太平到文德港(Port Weld),現在叫瓜拉十八丁(Kuala Sepetang)的鐵路。這是馬來西亞最早的鐵路,最初是為了從太平錫礦區向港口運輸礦石修建的。
我到了太平之後,直接坐公交車前往瓜拉十八丁港口,尋找當年那條鐵路的終點站。如今這條鐵路已經沒有了,火車在1960年代停運,1980年鐵路線被拆除,站臺也沒有了。在瓜拉十八丁,只有一塊當年的火車站標誌牌保留了下來,上面記錄了這裡最早的名字「缽威」(PORT WELD),下面的紅磚上寫著「KTM 1885」(Keretapi Tanah Melayu,馬來亞鐵道的意思),是馬來西亞最早的鐵路唯一留存的部分。
瓜拉十八丁鐵道紀念碑標誌。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在瓜拉十八丁西邊靠近海峽的地方有一個小島叫老港,是本地華人最早登陸的地方,上面還有這裡最早的華文學校和天主教堂,可惜我去的時候沒有順路漁船,遊船又太貴了,就沒有去。
在太平市區,最早的火車站已經拆掉了, 1893年修建的第二座火車站變成了一座博物館。關於當年的老街景,可能在1891年修建的市政廳裡保留更多,其院子裡保留了一小段鐵軌,上面還有一節綠色的老式火車車廂。市政廳對面的牆壁上,繪製了當年的火車站站臺的壁畫,還有一塊火車站站臺牌,上面寫著TAIPING,PDG RENGAS(巴當寧仔)-PDK TANJUNG(丹絨加弄)。
太平火車站的牆繪
在市政廳牆壁上還有兩塊牌子,分別是LARUT 1840和TAIPING 1874,LARUT翻譯成拉律,是本地最早的名字,1840年指發現錫礦的年份,從此被開發,1874指的則是邦喀島會議籤訂條約的年份。在市政廳周圍,可以留意門口的黑色路燈,這是1903年從英國進口的,之後就一直在這裡,下面有標誌銘牌。
市政廳隔壁有一棟廢棄的老房子,內部有一些殘存的卡通牆繪,看起來大概是一座幼兒園,外牆牆壁上滿是塗鴉,都是有政治意味的人物,包括穆罕默德·阿里、聖雄甘地、馬哈蒂爾,還有戴V字仇殺隊面具的切·格瓦拉,牆壁上用馬來文寫著「致所有人,記住這些話,如果你覺得不安全,就寫一份遺囑」,感覺像一個嬉皮士聚集點。
太平有很多早期殖民建築,包括1894年建成的政府旅館,現在已是待修繕的危房,感覺已經廢棄了,被圍了起來,從外面能看到牆壁上的名字REST HOUSE。這是太平第一家旅館,太平成為霹靂州首府之後,從海峽殖民地來的旅客就都住在這裡。從政府旅館繼續向西走,會經過1897年修建的拉律馬登司南馬縣屬辦公樓(Larut Matang & Selama Land &District Office),這是一棟維多利亞時代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門口的大紅心是其標誌。
廢棄的政府旅館
這附近更有名的建築是愛德華七世學校,是一棟白色牆壁棕色屋頂的二層建築,從外表看起來倒像是一棟豪華的飯店或俱樂部,外牆上寫著「S.K.KING EDWARD VII」。這是馬來西亞第一所英文學校,最早是給那些在太平鋪設鐵路的歐洲工程師的孩子上學辦的。1878年命名為甘文丁英文學校,1883年在太平鎮鎮中心建起中央學校,到了1905年,為了紀念四年前登基的英王愛德華七世,命名為愛德華七世學校。
在太平的33項第一中,還包括最早的英國聖公會教堂-諸聖堂(GEREJA ALL SAINTS),這棟教堂離市中心有點遠,但值得去看一下。
從市區走過去,會先經過一棟白色建築,對著街道的是稜角分明的三層塔樓,這是1906年修建的英國軍官辦公室。這棟白色建築對面就是諸聖堂。諸聖堂建於1883年,有很大一片庭院,教堂建築白色牆壁灰色屋頂,木製外觀,最引人矚目的部分是1911年安裝的彩色玻璃,這些玻璃在二戰中難得被保存了下來。教堂旁邊是一片小型墓地,墓地中埋葬的是早期英國殖民者,多數人死於熱帶疾病,還有一些因沒有退休金無法回國,老死在這裡。
諸聖堂
走回到太平市區,在一個十字路口,我發現了一座醒目的鐘樓,這就是太平大鐘樓。這座鐘樓建於1881年,是為紀念平息拉律戰爭而建,鐘樓是米黃色樓體,有白色拱門、屋簷柱子和窗戶浮雕,尖頂上有一個公雞形的風向標。鐘樓最初是木料建成,後來在1890年用石磚改建。這棟建築還曾作為太平市區警察局,後來又成為消防局,也是馬來半島第一座消防局,現在是旅遊資訊站。
我離開鐘樓前往太平客運站準備離開,路過一片熱鬧的商業區,這裡有一座百年大市場,當地人稱為老巴剎,是馬來西亞第一個市場。市場有兩棟長條形建築,建於1885年,外表是木材建成,褪色的紅漆屋頂。市場旁邊還有一座鐘樓,上面寫著PASAR LAMA 1885,鐘樓是黃色圓柱體,二、三層都有彩色方形玻璃,上面是小燈泡組成的電子鐘錶,不過是壞的。
太平大鐘樓
當地一位商販告訴我,他們在這座老巴剎裡做生意,已經延續了幾代人。建築在老化,有一些危險,他們希望政府可以維修,但政府似乎想讓他們遷出去,把這裡改造成藝術區。
我在市場裡閒逛,商販和顧客,較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不知道是我的錯覺還是地面水平的關係,這棟建築確實有一點傾斜,恐怕真的有待修繕。
這座大市場還和當地一項很著名的民間活動有關。因為太平被稱為雨城,當地人有賭雨的傳統,這座市場就是人們賭雨的據點,人們在此賭雨滴何時落到市場屋頂上。賭博在馬來西亞是非法的,但賭雨沒有賭具,不會被警察逮捕。根據《星洲日報》的報導,賭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很流行,現在已經幾乎沒有這種活動了。
老巴剎市場
在怡保和太平,我發現了一條線索,就是英國人的幹涉。英國人涉足馬來內陸,是因為擔心華人礦工幫派的內鬥威脅檳城殖民地。那麼檳城殖民地當時是怎樣的狀況呢?在這座曾經真正由英國人治理的城市,這裡被視為華人地位最高的地區,又有怎樣的族群歷史?我的下一站就是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