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十周年演講會上,除了主角小米10超大杯外,小米還發布了多款硬體產品。其中,一款無線充電板引起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
當你把手機放在小米智能追蹤無線充電板任意位置時,電流小綠點就會自動聚焦到設備附近,為其進行充電。如此神奇的操作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小米智能追蹤無線充技術解析
原理很簡單,小米智能追蹤無線充電板內置檢測電路,可以自動探測手機線圈擺放位置,內部X軸Y軸電機控制無線充電器線圈移動,自動追蹤到手機線圈後進行充電。
這樣講起來可能比較抽象,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找來了「手機之家」拆解小米智能無線充電板的圖片。從圖片可以看出,這款無線充電板的內部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感應線圈組成的黃色主板,除了可以檢測充電設備的線圈外,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供電。
第二部分則是無線充電板的線圈,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下方有兩個軌道,每個軌道都配有獨立的電機驅動。當X軸軌道上下移動時,會帶動線圈在Y軸移動,而Y軸軌道左右移動,則會帶動線圈在X軸移動。這樣一來,在電機的驅動下,充電板的線圈便可以到達區域內的任意位置。
想要讓兩條軌道移動起來也很簡單,通過小電機的驅動齒輪,帶動齒條移動,從而讓整個軌道移動。當然,兩個電機協同工作自然少不了晶片控制。由此可見,小米智能追蹤無線充電板內部的設計還是相當巧妙的。
智能追蹤無線充電板,小米不是第一個
其實,智能追蹤無線充電並不是新技術。早在7年前,松下就已經做出了一款擁有同樣功能的無線充電板——QE-TM101-W。
從「電路城」的拆解圖可以看出,松下這款無線充電板的內部構造與小米的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兩者的實現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感應線圈檢測充電設備的線圈位置,晶片控制X、Y軸的滑軌,將充電板的線圈移動到設備處進行充電。
現階段,松下這款無線充電產品已停產,畢竟自發布以來,已經過去了7年時間。而小米智能追蹤無線充電板充電功率要比松下高,是你目前能買到最有質量保證、具備追蹤功能的無線充產品了。
這種設計的充電板解決了什麼問題?
不管是小米還是松下,智能追蹤無線充電板的設計思路都很巧妙,同時還解決了無線充電的短板。
目前,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有兩種類型,分別是非輻射和輻射。非輻射技術在線圈之間以電感耦合,能量通過磁場傳輸。而現在手機上的無線充電就是非輻射型,實際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近場感應(電感耦合),兩個線圈形成電磁感應進行無線能量傳輸。
但是非輻射型無線充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需要形成感應的兩個線圈要足夠貼合,距離稍遠,感應變弱,充電的傳輸效率和穩定性便會大打折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無線充電產品會配有一個夾子或者邊框的原因。
有不少用戶吐槽,每次拿起手機放回無線充電板時,都需要再次對齊位置,隨手一放的話,可能不會觸發充電功能。
第一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是蘋果。在2017年秋季新品發布會上,蘋果推出了一款名為AirPower的無線充電產品,預計2018年正式發售。他們的目標是無論哪款支持無線充電的設備,只要放在AirPower充電板的任意位置,都可以被快速識別並充電。
但是由於測試過程中,產品出現了發熱嚴重等問題,正式上市時間也被無限推遲。從設計圖可以看出,AirPower的內部結構很簡單,只要將線圈覆蓋到所有區域,那麼無論設備放在哪個位置,都能夠進行無線充電。
那麼問題來了,AirPower為什麼會失敗呢?主要原因分為以下三點:
1.發熱問題。正因為AirPower內部疊了大量線圈,所以在給設備充電時很容易產生過多熱量,降低充電效率。
2.穩定性問題。無論軟體還是硬體,AirPower與設備之間的連接都不太穩定,簡單點講,就是產品兼容性差。
3.內部結構問題。想要同時給3臺設備充電,AirPower就需要將24個感應線圈分為3組,但真正生產起來難度不低。
而小米和松下的無線充電產品,是靠1個線圈自動追蹤充電設備進行充電,上述問題剛好都得到了解決,同時為用戶帶來了更加便利的無線充電體驗。
小結
儘管小米智能追蹤無線充電板採用的不是什麼新技術,但是卻做到很完善,外觀設計足夠簡約,20W的輸出功率說不上很快,但也算實用。此外它還加入了時鐘功能和充電進度條,是一款值得入手的產品,只是價格可能稍微高了點。
就目前來看,相比多線圈的方案,單線圈自動追蹤的成本要更低。在未來,單線圈自動追蹤的方案或許會成為無線充電產品的發展方向,如果能將其運用到更多的品類中,例如把桌面變成無線充電板等,相信會為用戶帶來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