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窮養兒子,富養女兒。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部分家長都有自己的想法,儘管方法千奇百怪,但在孩子的消費觀上,都不希望他們鋪張浪費的。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更願意「窮養」,感覺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不會大手大腳,更不會變得虛榮。
可父母這樣一味的「摳門」,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
@卑微的我:
我是女孩,但並沒有像大家說的那樣被富養長大。在我的印象裡,小時候的爸爸媽媽非常節省,儘管那時候全家已經住上了3層小樓,但我的生活好像並不富裕。
而爸爸媽媽給我灌輸的思想也是「家裡很窮,你要懂事,要節省一點」。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很懂事,從來不主動索取什麼,也不願意跟爸爸媽媽提要求,看到同學有零食吃,我也只是在旁邊看著。
如果同學問我想不想吃,就算真的很想吃,想嘗一口,我也會非常「鄙視」的拒絕,滿臉都是「這個東西不好吃」的表情。
後來,我變成爸爸媽媽嘴裡非常懂事的孩子,但是我知道,我並不快樂。
高考的時候,我甚至還為大學學費擔憂,擔心爸爸媽媽拿不出這個錢,更擔心他們不讓去上大學,可最後我才發現,家裡並沒有爸爸媽媽說的那麼「窮」。
知道這件事後,我整個人非常崩因為我的情緒在他們看來都是不重要的,因為我「懂事」,不能有這些負面情緒。
潰,但又不能表現出來,所以那時的我呈現出兩種極端,一種是高傲的表現我的家其實很有錢,另一種是自卑的知道,爸爸媽媽不會給我花錢。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兒童時期的卑微,成年後是不會隨著時間消失的,還真是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被窮養過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有育兒師曾說:窮養後的孩子,自卑會刻進骨子裡,父母應該對孩子大方一點。
花錢會愧疚被窮養長大的孩子,儘管家庭條件還不錯,但他們小時候養成的想法已經很難改變。
他們會因為自己的消費變得非常焦慮,會貪圖物質享受,但花錢後的愧疚感又會帶來非常消極的感覺。
這種周而復始的焦慮會讓人的心態越來越差,最終整個人會變得非常消極,變成「低欲望」的人。
被不安好心的人傷害這一點尤其對於女孩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因為父母從來不主動給她買東西,她對很多新鮮事物都會保持好奇心,當生命中突然多了一個願意為她買單的人,她很可能會變得死心塌地。
女生們就是這樣單純,她會認為這就是愛。爸爸媽媽不愛她,所以不給她買,有人愛了,想要的東西自然有人買了。
可對於買東西的人來說,一個物件很可能是不值錢的,女孩就因為好騙,最後就會被傷害。
節省一點的生活本沒有什麼錯,但窮養後孩子們產生的思維模式,父母是無法控制的,而這也是最恐怖的。
窮養的本質應該是杜絕孩子們貪圖享受的想法,不是一毛不拔,也不是以「為你好」的口號傷害孩子,家長可千萬別把孩子「養窮」了。
「窮養」的最佳方式,多數家長還不懂
窮養孩子,並不是拒絕他的所有要求,也不是一毛不拔,變得非常摳門,富養孩子,也不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因為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窮養」並不只是經濟上的貧窮,好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學會發洩情緒,要勇敢的說出自己的願望。
家長不必刻意強調生活中的苦,有些事孩子需要親身經歷,他們才能明白爸爸媽媽的苦,但不要將這種「苦」強加給孩子們。
當孩子有需求時,家長可以視情況而定如果他們需要一雙1000塊的鞋,而爸爸媽媽每月工資加起來才只有5000元,這時候只需要向孩子說明實際情況,相信他們會理解父母的。
用家裡的真實情況代替一口回絕,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其實他們很好商量,只是多數父母用錯了方法。
鼓勵孩子為某件事而努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體會通過真實勞動而獲得的成果,他們會更開心,也更有信心。
當孩子希望得到滿足時,家長要鼓勵他們為自己做出努力,讓他們知道,任何事通過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獲取的。
適當培養吃苦精神窮養是經濟上的窮養,精神上的富養,讓孩子適當吃苦,既可以鍛鍊他們的毅力,又能讓他們對父母的苦感同身受,對孩子的精神幫助非常大。
過程中家長不要幫忙,要明白有些事只有讓孩子親身經歷,他們才能明白其中的奧義,小孩子吃點虧沒什麼,如果長大後還不明白一些道理,更容易吃大虧。
窮養孩子本身沒有問題,當如果家長都無法理解窮養的本質,對孩子大概率會留下陰影。
所以,家長要明白窮養不只是經濟上的窮養,也不是讓孩子放棄自己的欲望,而是通過精神上的「窮養」,讓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能,這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意義的。
今日話題:你會窮養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