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突然就降溫了,正如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據貝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購房需求在二季度強勁反彈後,三季度成交量略顯疲軟,同比二季度下滑了9%。二手房的價格上漲動力明顯不足,18個城市的漲幅普遍收窄,漲幅大多在3%以下,且基本屬於「無量上漲」。
與此成交量成反比的是,二手房的掛牌數量明顯上升。武漢的二手房掛牌數量,在半年時間內增長了5.1倍之多。南京二手房的掛牌數量,從3.8萬套猛增到9萬套。北京的二手房掛牌數量,也增長了接近一倍。其它城市,諸如杭州、蘇州、天津等,也增加了幾萬套不等的掛牌量。
「山雨欲來風滿樓」,成交量的下滑,或許與買賣雙方的僵持有關。河南、武漢等地都有「穩房價」的相關傳聞,開發商不願意降價走量的同時,買家其實心裡也忐忑。現在很多地方的房價都在打折,儘管是三分真七分假。但萬一自己這邊昨天剛下手,今天樓盤就開始打折,那半天時間可能就損失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正如特S拉電動車一樣,剛買沒幾天又降價幾萬,這換了誰來也心裡不好受。何況買房子是慎重的事,萬一買到「價格懸崖」上,哭都找不到地方哭去。加上中國人都是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開發商即便想降價走量,可能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房價上漲的時候,剛需們不敢追高,在房價橫盤或者下跌的時候,也怕買到房價的歷史大頂。其實也無怪乎大家買房時的患得患失,畢竟是一家人奮鬥多年的積蓄。雖然房地產「專家」們總是告誡:「剛需買房,不需要考慮太多房價漲跌,只要住得舒適就行了」。
但實際上,房子是否具備升值空間,已經成了要不要買房的決定性因素,畢竟大多數人是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積蓄。如果房價上漲了,自然是歡天喜地,如果房價下跌了呢?口頭上說是剛需,但房價的漲跌起伏,似乎決定了很多人心情的喜怒哀樂。
武漢四環郊區買房的秦先生最近就很苦惱,在2020年8月的時候,秦先生以9500元/㎡的價格購入一套114㎡的三室一廳,總價花了108.3萬,幾乎是親戚朋友都借了一遍才湊足的首付。房子坐北朝南還可以看到長江美景,一家人搬進去後也算十分驚喜。
但是事不過2月,售樓處就傳出房價打折的消息,跟秦先生同戶型的房子,通過各種現款優惠和活動,居然打折到了8500元/㎡的地步,相當於打了8.95折,秦先生的房子一下子貶值了11.4萬。雖然所售房屋數量不多,秦先生和同一棟樓的住戶,仍然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聯合其他十多戶住戶後,他們開始找開發商要說法,要求開發商補差價或者原價退回房子。不過開發商也是打太極拳的高手,總是以各種理由搪塞秦先生。總之就是這個虧,秦先生是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由於可團結的住戶人數少,秦先生也感覺十分的無可奈何。
甚至吵到激烈的時候,開發商的負責人直接說:「房價最高漲到1萬/㎡的時候,你們怎麼不來退房呢?哪有賺錢的時候不作聲,虧錢了開始來吵吵鬧鬧的。乾脆點,我們籤一個對賭協議,要是房價漲了,你們給我們(開發商)補差價,要是房價跌了,我們給你們補差價,每年一結算!」
面對開發商提出來的這一方案,秦先生沉默了。
要是不籤署,那自己就憑白損失了11.4萬。要是籤署了,自己馬上就可以找開發商拿回這11.4萬的差價,但萬一後面房價漲起來了,那自己將不會有任何的收益,說不定自己還要將房子升值部分的錢補給開發商。
雖然由於開發商搞打折促銷活動,房價短暫跌破了自己的買房價位,但是由於位置好屬性稀缺,秦先生還是很看好房價的走勢的,不然也不會買了。面對這樣的方案,秦先生很是為難,自己雖然是剛需買房,但是誰又不想一邊住著房子,一邊還享受著房子升值的喜悅呢。
其實要我說,不管房子花費了家庭多少財富,還是要家人奮鬥十幾年才能買得起,房子終究是一件商品。在房子質量沒有問題的前提下,開發商移交完畢產權,這筆交易就算完成了,雙方籤署的買賣合同也是受到法律保障的。
至於後續開發商再賣其它的房子,開發商無可置疑有自己的定價權。漲了自己偷著樂,跌了潑皮耍賴的去維權,沒有這種道理,也沒有契約精神。正所謂買定離手,落子無悔,買房子又不是小孩子扮家家,不高興了還可以推倒重來。
像開發商提出這種「對賭協議補差價」方案的兩難抉擇,不知道大家遇到過沒有,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是當即就拿了11.4萬再說,還是啞巴吃黃連,選擇一時隱忍,坐等房價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