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書蘭、鄭治祖)改善地區環境和監督區內工程,既是區議會的職能,亦是居民的期望,但攬炒分子佔據的區議會下,卻是地區建設停滯不前,地區的小型工程項目被數之不盡的「政治訴求」取代。深耕社區多年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東區區議員郭偉強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直言,單純靠政治氣候而進入區議會的「素人」欠缺地區工作經驗,且凡事以政治掛帥,不僅阻礙區議會與政府部門合作,更影響社區發展,也未能全面反映民意。他認為政府必須更直接接觸居民,同時做好把關,避免攬炒派濫權破壞社區。
疫情嚴峻下,郭偉強(右)到區內街市慰問商販,並派發抗疫物資。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擔任區議員近12年的郭偉強慨嘆,區議員作為官民橋梁,理應向政府反映社區需求,但攬炒派區議員在議會上仍有很多「政治訴求」,「無法得知何時才能排隊處理民生工作。」他舉例指,北角屬高密度住宅區,居民都期望增加綠化面積,雖然政府早年已提出東區綠化總綱圖,但新建的大廈幾乎都無縮窄建築範圍,更遑論騰出空間植樹。不少居民亦關注何時打通北角海濱,以增建設施和改善環境,這些工程都有待完善落實,「但區議會現時未聚焦這些項目,亦未知會否跟進。」
身處由攬炒派把持的區議會,郭偉強坦言在執行地區工作時遇上不少阻力,例如糖水道的天光墟本應是街坊聚頭的好去處,但因其營業時間長而造成阻街、堵路及衞生問題。他早前要求部門加強與商販溝通,改善手推車的堆積情況,希望達至道路暢通、改善後巷衞生及長者商販能更輕便運貨的三贏局面,但攬炒派區議員卻因為政治立場而唱反調,最終部門無所適從,問題仍未有效解決。
今年4月,位於北角英皇道和糖水道交界對開的行人天橋,因有露宿者放置大量雜物引起火災,整條約20米長的行人天橋頓時陷入火海。郭偉強早前在區議會會議提出跟進事件,以改善有關情況,但現時議會政治立場壁壘分明,其務實的提案最終亦不被接納。
建制派該如何面對這個困境?郭偉強坦言,他們會實事求是、據理力爭,但攬炒派的確在區議會佔較多議席,令他們難以推進社區建設議題,所幸他能透過港島區立法會議員的身份繼續跟進這些工程或事務,惟政府已難以透過區議會掌握民意。
郭偉強指出,攬炒派竊據區議會後,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要求和動議,例如有區議會早前通過撥款,以向街坊播放含有「港獨」意識的影片,所幸當時政府部門及時發現截停,才不致讓攬炒派利用公帑播「獨」。
「愛港就不應搞破壞攬炒」他續指,這些動議就是今屆攬炒派區議員聚焦的事項,反而居民期望的建設項目就不知何時才能處理,「愛香港就不應搞破壞、不應攬炒,讓所有事停擺。」他期望部門繼續做好把關,避免區議會淪為破壞社區的平臺。
【民建制重生】爭取維修資助 解決老廈滲漏
縱使地區議題目前難在區議會覓得討論空間,但郭偉強仍全力處理街坊求助,而他較關注的就是區內樓宇老化的問題。區內樓宇的樓齡普遍已近30年,滲水和漏水的問題日漸浮現,銀齡業主實在難以負擔維修費用。為讓街坊住得安心,郭偉強期望透過區議會,向政府爭取樓宇維修資助額,並特別為長者提供更多補助。
滲水和漏水問題纏擾舊樓住客,若不及時解決,輕則招致蚊患,重則損壞單位結構,有私樓居民或因維修費而與毗鄰單位業主爭拗。郭偉強指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屋宇署組成的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滲水辦)本應負責調查滲水問題,但由於其檢測技術有待更新,最終居民或要花錢請公證行處理,並因此更難負擔其他項目的維修費。
盼區會回應居民需求郭偉強憶述,十多年來因為樓宇更新大行動而經常與街坊開會,大家從找顧問、承辦商、招標和研究工程細節的過程中建立深厚情誼。隨著區內樓齡增加,維修問題亦接踵而來,郭偉強坦言,希望區議會不要事事政治掛帥,並適切回應居民的需求,盡快為他們爭取上調樓宇維修資助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