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與邢臺的故事,這個皇帝竟然和邢臺淵源這麼深

2021-02-22 邢臺信息港

宋徽宗留在邢臺的印記

 名稱 印記 今況 開元寺 宋徽宗賜名園照塔 開元寺是國家重點文物單位 普利寺 宋徽宗賜名普利寺 普利寺塔是國家重點文物單位 天寧寺 宋徽宗賜名天寧寺 天寧寺是國家重點文物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 文為宋徽宗所做,字體為瘦金體,蔡京題名,李寫 大觀聖作之碑是省級重點文物單位 邢臺 宋徽宗賜名邢臺 為邢臺市之名,邢臺縣沿用最久的縣名 徽宗語 邢臺地方(威縣)
 信德府 邢州第一次升府
 巨鹿城 徽宗時期被淹沒,民國出土眾多文物 為省級文物單位,宋瓷研究的權威地 澧川縣 宋徽更名南和縣為澧川縣

1、宋徽宗賜額普利寺,並令宰相蔡京題寫爽亭


根據臨城地方志記載,宋徽宗下晉陽時曾駐蹕臨城,並為普利寺賜額,還讓宰相蔡京為寺旁的亭子題名書寫爽亭。

宋徽宗和蔡京是一對絕配搭檔,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宰相,可惜皇帝不是好皇帝,宰相也不是好宰相,但是在藝術上,兩者可謂黃金搭檔,宋徽宗的瘦金體切金斷玉,獨步天下,蔡京為狀元及第,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法冠絕當時,無人出其右,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自認書法不及蔡京,同時宋徽宗的繪畫和詩詞也是水平很高,蔡京的詩詞和散文同樣非常優秀,如今君臣,真讓人感嘆兩人幹錯了行業。

如今普利寺已經不在,但是普利寺的建築之一普利寺塔卻仍然挺立,並且是邢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河北中難得的宋塔。

2、宋徽宗改龍崗縣為邢臺縣


大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下詔改龍崗縣為邢臺縣。

邢臺縣歷史悠久,早在秦朝就被立做信都縣,漢代更名襄國縣,隋代更名龍崗縣,到宋代徽宗時期,以龍崗縣有檀臺,乃更名為邢臺縣,這也是邢臺縣歷史上使用最久的縣名,就連現在的邢臺市也來源於此,儘管現代有些人認為邢臺的諧音不好,但是無可否認,歷史是選擇了邢臺這2個字,大凡古代,率土之濱,皆為王土。州縣更名都需要皇帝頒布詔書才行,非常慎重。

3、宋徽宗改邢州為信德府

大宋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趙佶下詔升邢州為信德府,設安國軍。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改龍崗為邢臺。縣名本於此。邢臺二字始於宋,沿用至今。

邢臺建制歷史上有三次設府,分別在宋代、元代和明代,這個宋代的是第一次,信德府,信德大約來源於古信都之德,名稱和意義上我認為比順德府要好,此後元代忽必烈升邢州為順德府,明代朱元璋設順德路為順德府。冥冥之中似有天意,靖康之恥後,信德府一帶的人民紛紛結義上太行,成立忠義社、八字軍,在敵後抗金,均是奉宋徽宗之子信王趙臻的名義。


 

4、宋徽宗在邢州的象棋故事


象棋成型與北宋末,提起象棋歷史,宋徽宗在邢州的一段故事往往被說起。

《北狩見聞錄》記載:宋徽宗被金國擄去,慌慌張張居然還沒忘了帶上象棋。行至邢州時,不知道康王趙構已經稱帝,有一次太后拿來一副像戲的棋子,在一張紙上書寫趙構的名字,貼到「將」上,然後用一塊黃羅把所有的棋子包裹起來,焚香禱告說:「今三十子俱擲於局,若康王字入九宮者,主上必得天位。」

說罷,將黃羅包裹的棋子一齊擲下去,帶著趙構名字的「將」果然落入九宮,其餘的棋子則離得遠遠的。太后大喜,臣下拜。即奏徽宗,徽宗大喜,復令謂太后曰:"瑞卜昭應異常,便可放心。卿等可賀我!"臣等皆再拜。太后因此以子代將不易。

《揮麈後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同的是棋子的數量變成了三十二,比《北狩見聞錄》的三十子多出兩枚。

 

5、宋徽宗邢州見燕民,吃邢州桑葚


宋徽宗北狩時,道過邢州堯山縣,進早膳。有燕人百餘人,守徽廟所乘車,語臣曰:"上皇活燕民一十餘萬人,我輩老幼感恩不已,願識天表!"因具以奏。徽廟為揭簾見之,皆羅拜曰:"皇帝活燕人十餘萬,陰德甚多,即見迴鑾,不須憂抱。"徽廟曰:"汝等知當時救護之力耶?吾獲謗不少,今困厄反甚於汝輩無食時,豈非天也。"燕人各嗟惋而去。徽廟在路中苦渴,令摘道旁桑葚食之。語臣曰:"我在藩邸時,乳媼曾啖此。因取數枚,食甚美,尋為媼奪去。今再食,而禍難至此,豈非桑實與我終始耶!"

 

6、宋徽宗北狩過邢州,燕王餓死內丘都城村


據《青官譯語》載,宋徽宗北狩時,韋皇后,邢秉懿一隊的路線是:
四月初四渡黃河,五日到湯陰,七日到邯鄲,八日到邢州,九日到柏鄉,十日到欒城,十一日到真定,十四日過中山,人保州界,十五日到保州,十八日到達燕山府。
 
據《呻吟語》載,宋徽宗隊的路線是:
四月初五日渡黃河到滑州,七日到湯陰,八日到相州,十二日到邯鄲,十五日到邢州,十六日到都城店,燕王餓死火化,十八日到柏鄉,
 
燕王趙俁,宋神宗趙頊第十子,都城店,今邢臺市內丘縣大都城村、小都城村。
三月二十九日,天還沒亮,汴京城外就響起了牛車轆轆,戰馬嘶鳴之聲。趙佶和他的鄭皇后及一班皇子、皇女、嬪妃在金將斡離不的監押下,踏上了俘虜的旅途,趙佶悽慘的餘生也從此開始了。
     渡過黃河,金兵押著趙佶專撿荒無人煙的小路走。白天跋涉荒蕪,晚上就露天睡在荊榛草叢之間,碰上颳風下雨也不得休息。昔日錦衣玉食的皇子皇女們,這時每人每天只能吃二升糟米,四個人分一隻羊便是菜餚。趙佶受到了特殊優待,每天能得到一隻羊,一鬥米。走到邢州(今河北邢臺)內丘縣都城店(今都城村),忽聽後面一陣哭喊,原來是燕王趙俁活活餓死了,金兵拿餵馬的槽子權作棺材,把他裝殮進去,兩隻腳還悠悠蕩蕩地露在外面,就這樣抬到一邊焚化成灰。趙佶嚎啕著說:「你葬在此地還算是中原故土,為父我卻將要當個異鄉之鬼了!」

7、邢臺留下徽宗語


邢臺「徽宗語」文化(瀕臨失傳)在邢臺地區流傳著一些神秘的徽宗語,有師承的算命卜卦的盲人,幾乎個個都會說,除此外,在邢臺尤其威縣一帶(已知的),80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人都還能說這種語言。徽宗語,又稱「襥語」,俗稱「瞎子語」,是漢語的一種隱語,是運用反切發音等技巧對漢語的另一種使用和運用。

「襥語」有「徽宗語」這個雅稱,據說和徽宗有關。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在文學藝術方面卻造詣頗高。在他被金人囚禁期間,為防止與欽宗和隨囚大臣的商談被人竊聽而專門研究出來的,這種交流方式是北宋徽欽二帝被囚金國後為尋機逃走做聯絡準備的。

「襥語」流傳開來,則是因為封建社會,民間藝人流浪各地,常受到欺負,他們就選擇了「襥語」作為交流工具,逐漸成了「行話」。算命卜卦的盲人就選擇了這種語言,盲人卜卦時,師傅也會將「徽宗語」傳授給徒弟,便於同行間的機密不為外人所知。此語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小,外人根本聽不懂。在解放前,由於感興趣,除了盲人外,還有許多人會說這種語言.但是解放後,這種語言成滅絕的態勢.

 

8、宋徽宗時期的三次黃河變清與邢臺三縣被黃河淹沒


古人云,黃河清,聖人出,事實是,出現「河清」,顯然與什麼「聖人出」無關。大概誰也不會認為宋徽宗是個聖人,但他在位時,竟出現過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彈冠相慶,用各種形式來歌功頌德。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黃河三次變清之際,今邢臺市所轄的宋代三個縣城隆平、巨鹿、南宮竟然三次被淹,尤其巨鹿,整個縣城被洶湧的黃河泥沙直接覆蓋在地下幾米深處,而隆平(隆堯)、南宮二縣也因被河水淹沒,不得不進行遷城,根據當時大臣上書給宋徽宗的奏摺,其狀很慘。大觀元年8月26日,宋徽宗詔遷隆平高地。

大觀二年(1108年),黃河決口,淤深三四米,隆平縣(隆堯縣)被淹,被迫西遷縣城。宋當時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頃刻間覆蓋巨鹿城,以致正在家中吃飯的居民還圍坐在桌旁,根本來不及逃避。巨鹿古城也因此成為中國的龐貝古城。

而南宮縣城被淹而被迫遷城大約是早一些,徽宗前元豐年間,徽宗時期,邢臺清河還發生了地震,真是不祥之兆。

大觀元年
民國年間巨鹿古城重見天日,大批文物被販賣盜掘,好好的一座文物寶庫市失去了,很是遺憾,不過巨鹿古城出土的宋瓷成為研究宋瓷的權威,磁州窯由此而聞名於世。

1100年,恩州(治所清河縣)地震

宣和元年6月,恩州黃河從清河堤決口。

宣和三年6月,恩州再次河決。

9、宋徽宗題名中國歷史上第一高塔--邢臺圓照塔

在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秋天八月(乙亥)十四日,宋徽宗下了道詔書給邢州,賜名邢州開元寺大聖塔為園照塔。次年,由陳振撰文、晁泳之書丹《敕勒開元寺圓照塔記》立於開元寺觀音殿前南隅。僧伽是蔥嶺人氏,佛門高僧,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邢臺)詔命天下「造精廬必立僧伽真相」並且賜名為「大聖僧伽和尚」。到宋朝時,宋太宗又恢復了「普照王」的稱號。宋真宗加封尊號為「普照明覺大師」到宋徽宗時又加賜名號「大聖等慈普照明覺國師菩薩」。

邢臺大聖塔,建於宋代,自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開始建設,到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建成,建造前後歷經了二十三年之久,高七層,供奉僧伽大聖(觀音菩薩化身),供奉有觀音菩薩的舍利子三顆,高92.1米,到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大聖塔由宋徽宗趙佶下詔賜名為圓照塔。元代時,元軍攻邢州,圓照塔受到損害,順德府開元寺主持萬安禪師將圓照塔修復為十三層,高108米,可容納千人。經劉秉忠湊請,忽必烈下詔改圓照塔為普門塔。此塔為中國歷史上最高最大的木佛塔。
 

10、邢臺平鄉留下河北唯有的2座大觀聖作碑之一


大觀聖作之碑刻於北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資政殿學士鄭居中「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於石,立於宮學,次及太學、闢雍、天下郡邑」,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鄭久中令以所賜御筆刻石。碑文為宋徽宗趙佶所撰,主要內容是封建皇帝為維護其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八行取士」的封建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以至高無上的皇權頒布的封建教育方針和校規,由書學博士李時雍按趙佶御筆摹寫,權相蔡京題寫碑額。大觀聖作之碑所記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內容較史書記載詳細,是反映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其內容雖為維護封建制度,但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古人處世為人的人倫思想道德,有些內容對現在來講仍具有積極意義和借鑑作用。

大觀聖作之碑的碑文為李時雍仿宋徽宗趙佶御筆摹寫。趙佶所創立的「瘦金體」運筆纖細,筆力瘦勁挺拔,撇如匕首,捺如切刀,似「鐵劃銀鉤」,宛若美女簪花,自然窈窕,又如天絲織錦,俊逸絢麗,可謂千古一絕、獨步天下。李時雍是書學博士,據說能襟袖濡墨走筆大字,當是追「瘦金體」的高手,將大觀聖作之碑碑文拓片與宋徽宗的書法帖和題畫墨跡相對照,可以說是惟妙惟肖,極得「瘦金體」神韻。碑額「大觀聖作之碑」為狀元宰相蔡京題寫。蔡京書法造詣很高,功力極深,其書法冠絕當時、無出其右,名列四大家之列,題額6字嚴謹規整,大氣磅礴,筆勢豪雄,亦不失為書法妙品。

眾多《大觀聖作之碑》全部由李時雍摹寫徽宗瘦金體,為什麼呢?這裡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當時此碑是宋徽宗趙佶為學校制定的典章制度,作為皇帝的趙佶是不可能一塊一塊都去書寫上石的。第二,李時雍以書法繪畫名於當時,為書法博士。據說能襟袖濡墨走筆大字,皇帝曾下令以絳紗封臂,沒有聖旨不許書寫。《大觀聖作之碑》下是經過皇帝特批才由李時雍臨時成的。

《大觀聖作之碑》有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河北省僅遺存2通,現為河北重點保護文物。

 

11、宋徽宗追封廉頗為臨城伯


現在人多知道文廟,邢臺文廟修復後,也是傳統再祭,然後邢台歷史上的武廟卻難再現了,唯一留下的邢臺武廟文物是歷史文化公園的天目人心牌坊,武廟和文廟祭祀規格一樣,文廟主祭孔子、副祭孟子,下有孔門72弟子,武廟主祭太公望,副祭張良,下有歷代72武將。

 大宋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除本傳已有封爵者,其未經封爵之人,齊相管仲擬封涿水侯,大司馬田穰苴橫山侯,吳大將軍孫武滬瀆侯,越相範蠡遂武侯,燕將樂毅平虜侯,蜀丞相諸葛亮順興侯,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齊將孫臏武清伯,田單昌平伯,趙將廉頗臨城伯,秦將王翦鎮山伯,漢前將軍李廣懷柔伯,吳將軍周瑜平虜伯。」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

 

廉頗其實與邢臺頗有淵源,廉頗指揮的燕趙之戰,地點就在臨城,邢臺清河縣傳說有廉頗墓,並且廉墓飛霜自古為清河縣八景之一。今宋徽宗又封廉頗為臨城伯,就算廉頗不是邢臺人,也至少算是半個邢臺老鄉了。

12、宋徽宗追封魏國吳起為廣宗伯


同上,唐書說「凡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為首。」東晉葛洪說「孫吳韓白,用兵之聖也」,吳起作為軍事家與孫武並列,作為政治家與商鞅並列,吳起被封為廣宗伯,拉近了吳起和邢臺的關係,至於是否還有其他關係,需要進一步去發現。

13、宋徽宗與邢臺寧晉曹仙姑的軼事


曹仙姑,字希蘊 ,女道士 ,世號曹仙姑 , 後宋徽宗賜名道衝,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道真仁靜先生。

曹希蘊即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字希蘊,女道士,世號曹仙姑,後宋徽宗賜名道衝,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道真仁靜先生」。趙州寧晉(今邢臺寧晉)人,曹利用族孫,宋史藝文志有曹希蘊詩歌后集二卷,蘇軾曾嘆賞其詩。徽宗欲為仙姑建宮觀,懇辭不獲,則僅受數楹,為樓以奉三清。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又賜號道真仁靜先生。又為營保慶泰寧宮於其側。將落成,而仙姑去世了,去世時間是宋徽宗政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1115年。曹仙姑享年77歲。葬於開封縣新裡鄉,宋徽宗賜號希元觀妙先生。仙姑博通書畫、歷數、力技,尤長於文辭。仙姑既沒,詔盡索其所作,貯於玉清和陽宮,自是落人間者無幾矣。其平生異事,難以枚舉雲 
 

14、宋徽宗更名南和縣為澧川縣


南和縣是漢代古縣,在宋徽宗時期,宋徽宗下詔更名為澧川縣,元代時,澧川縣一度併入沙河縣(這是元代方志記載宋璟是沙河人的由來),明代時復分設,澧川縣在南和歷史上沒太大的影響,但是澧水對南和的影響卻是自古至今不可斷絕,澧水現在叫澧河,是南和縣、任縣和沙河縣的母親河,澧水的源頭在邢臺縣西部的四道川,澧水上遊在沙河境內叫沙河,澧水中遊在南和境內叫南澧河,澧水下遊在任縣境內,叫北澧河,注入大陸澤,澧水的中下遊河道元代以前曾是鴛水(七裡河)的河道,元代時,澧水曾奪鴛水河道,今澧水河道穿越邢臺縣、沙河市、南和縣、任縣,懷抱邢臺市區,貫穿大陸澤和寧晉泊谷地,又經滏陽河道隆堯縣寧晉縣、巨鹿縣,通過新河縣流入衡水湖,堪稱是邢臺第一大河、邢臺的母親河。

 

15、宋徽宗的夫人--巨鹿朱燕姑、清河張月仙


宋徽宗是個風流皇帝,據說其每六七天,就要佔用一個處女,《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的妃嬪共143人,女官、宮女多達504人。大多籍貫不可考,其中有籍貫可靠的邢臺籍夫人有2個,一個是巨鹿朱夫人,二十二歲,名燕姑, 一個是清河張夫人,二十一歲,名月仙。當然也有人說這不是籍貫,只是封號,不管如何,宋徽宗這些都是古代皇帝擁有特權的體現。

 

16、徽宗詔留邢州鐵冶


宋徽宗年間,下詔罷河北九路坑冶,但是詔留綦村鐵冶,理由是近在河北,得利多。早在熙寧年間,邢州鐵冶產量居河北西路之首,位列大宋第一。徽宗年間沒有相關數據,大約產量仍是非常高,否則徽宗不會停罷其他坑冶,而保留邢臺坑冶,綦村鐵冶位於沙河縣,是古代邢州的冶鐵中心,漢魏時期就有記載,有小邢州之稱,北朝時期,這裡是宿鐵技術的發源地,元代時期邢州大治,鐵冶就是重要一塊,宋徽宗詔留邢州鐵冶時,這裡修建了大宋冶神廟,碑刻詳細記載了邢州鐵冶歷史和宋徽宗詔留的事情,據說廟裡供奉的是邢州的冶煉家繼母懷文。

17、英雄輩出的信德府


太行社、八字軍、信王、楊存中,梁楊祖、張俊、成閔

靖康之恥後,信德府人民紛紛去太行山建立忠義社抗金,今天梯山遺留有忠義社遺址,忠義社奉信王趙榛為尊,八字軍由清河縣尉王彥所領導,臉上刻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等累戰皆捷,中原大震,嶽飛因奏,中興之機,宜直搗黃龍。

抗金的著名人物辛棄疾的嶽丈範邦彥,字子美,邢州唐山(今邢臺隆堯)人,宋徽宗宣和年間的太學生。宋欽宗靖康末年,邢州被金兵攻佔,範氏家鄉淪於金朝統治之下。後範邦彥舉家南下,參加抗金。

 

邢臺人成閔在靖康恥後毅然參加抗金,後成為韓世忠麾下名將,成為抗金主力,官至太尉。

 邢臺隆堯人範邦彥,是宣和年間的太學生,北宋亡國後,範邦彥舉家南下,積極抗金,他也是著名詞作家、抗金主力的辛棄疾的嶽丈。

楊存中是北宋名將楊業的玄孫,雖然家道不興,也能算是楊家將的一員,北宋末期,投身信德府,成為一名小校,此後走上抗金道路,楊存中也秉承了楊家一門的光榮傳統,一生都在從事抗金的戰鬥。他和當時名聲一時的嶽飛,韓世忠,劉琦等一道號稱「南渡十將」苦心維持著南宋的偏安。是歷代楊家將中爵位最高的一個,死後封為和王。

趙構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各地義兵紛紛來歸,信德府知府梁揚祖率領的信德府勤王兵,是一支主要的勁旅,有兵萬人,馬千匹,而且有統兵官張俊、苗傅、楊存中、田師中等人。此後趙構稱帝,有賴於此。

張俊--信德府勤王兵系,徵南蠻,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戰功,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宋高宗為其送葬,年六十九歲。授武功大夫,逝世後追封為循王。

苗傅--信德府兵系,南宋將軍,武當節度使



16、宋徽宗詔封邢臺僧人,宗演超度猴王

 

 宋徽宗自稱是道君皇帝,崇信道教,然而卻與邢州的佛教淵源很深,除了賜名普利寺和開元寺圓照塔外,還賜名了邢臺天寧寺,並且對邢臺籍高僧雲門宗演很是尊重。宣和年間宋徽宗詔命邢臺僧人云門宗高僧宗演赴皇宮說法,賜紫方袍,宗演在開封度弟子1200人,其中一則超度猴王的軼事不得不提,宗演為邢臺清河人,主持開封能仁寺時,因有曾將一獼猴泥塑寺中,導致猴王做崇,人多大寒熱病,小兒更甚。宗演就每天念誦大悲咒超度獼猴亡靈,向猴王做偈曰:「猴王久受幽沉苦,法力冥資得上天,須信自身原是佛,靈光洞耀沒中邊」。然後當眾開啟猴王祠,將猴王泥塑打碎,投之溪流,怪病遂絕。宋徽宗是最為崇道抑佛之人,曾封如來佛為大覺金仙,而宗演恰是奉他詔命入宮說法,並得到恩寵的,身為難得。

 

17、宋徽宗賜名天寧寺


 邢臺舊城的西側有一座與開元寺東西相對禪院天寧寺,邢臺老人們都叫這個寺院為西大寺。據歷史記載:天寧寺,邑治西北隅,唐初建,名為華池蘭若,宋政和間(公元1111年-1118年)宋徽宗詔賜天寧萬壽禪林,成為邢州城內的又一座皇家賜建寺院--天寧寺,這就是邢臺天寧寺名稱的由來。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寺內香火很盛,規模更加空前。為了給邢州祈福,在天寧寺豎起了數十尺高《天寧寺尊勝陀羅尼經幢》,靖康恥後,金和南宋關係曾經緩和,當時金朝該封宋徽宗為郡公,去了侮辱性的諡號,同時也把邢州天寧寺作為祭祀宋徽宗的道場,1139年,崇寧萬壽天寧寺曾一度詔改為報恩光孝禪寺,奉宋徽宗的香火,這是宋徽宗和邢臺天寧寺的淵源。

宋徽宗賜名天寧寺,但邢州未能一天安寧,特別是在宋金時期因政權交替,戰火不斷,導致邢州一帶,「千裡蕭條,為之一空,城中才百餘家,皆以土塞門,穴地出入」,更為可惜雄偉壯麗的天寧寺古剎遭受到連年兵火的摧殘,「經喪亂,鞠為瓦礫」,禪院失修,道場漸漸的荒廢了。直到元代大比丘虛照禪師來臨,天寧寺才重振雄風,重新成為皇家寺院,並且是劉秉忠的出家地和劉太保宗的祖庭。


 

18、徽宗時期的邢州美景--柳溪


過邢州柳溪中門扃鎖甚嚴隔戶窺之見荷花爛然盈沼作 

宋代·趙鼎臣 
  嬌紅婭奼不勝姿,只許行人半面窺。 
  恰似姑蘇明月行,水晶宮殿鎖西施。 

柳溪----柳溪是邢臺市達活泉、紫金泉、白沙泉匯集形成的一處旖旎的水鄉風光,這裡有著名的柳溪亭,楊柳遍布,荷葉田田,後取蓮花乃花中的君子之意,柳溪亭又名君子亭,從唐代起直到近代,上千年來一直是老邢臺代表性的邢州八景之一。 

【作者簡介】 
趙鼎臣--北宋詩人,字承之,衛城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徽宗建中靖國初前後在世。工詩,才氣飄逸,記問精博。自號葦溪翁。元佑間進士。紹聖中,登宏詞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召為太府卿。嘗往來大名、真定間,與蘇軾、王安石諸人交好,相與酬倡,故所作具有門逕,能力追古人。鼎臣本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孫綱立刊於復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則僅存竹隱畸士集二十卷,《四庫總目》系輯搜所成。


19、宋徽宗與邢臺甄澤廟


邢臺沙河的甄澤觀始建於唐代開元李隆基年間(公元713——715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在宋徽宗年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擴建,大宋崇寧年間,宋徽宗詔賜為真澤廟,真神長曰豐惠真人,衝淑真人。後來歷代又三次大的修繕。到民國初年已初具規模。觀內古柏參天,大殿宏偉壯觀,碑刻入林。常住道士多名,香客絡繹不絕。甄澤觀現有道士6名,皈衣弟子21名。中國道協副秘書長、北京白雲觀監院黃信陽於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命名「冀南第一觀」。

 

20、宋徽宗時期邢臺的貢品


瓷器、解玉砂、絹。邢瓷自從問世就一直是皇家貢品的生產地,延續數百年。

21、宋徽宗與臨城駕遊村

 

邢臺臨城有個駕遊村,是個歷史文化名村,宋徽宗曾駕遊此村遊歷,因此而得名,傳說臨城白雲寺和普利寺之名均由宋徽宗題寫。

相關焦點

  • 【邢臺成語故事】堅壁清野
    【邢臺成語故事】堅壁清野 2020-07-04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邢臺成語故事】怙惡不悛
    【邢臺成語故事】怙惡不悛 2020-07-25 1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奴隸皇帝石勒建立後趙,為何定都邢臺?
    你如果熟悉五胡十六國歷史的話,一定知道奴隸出身的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統一北方後,定都於襄國,襄國就是邢臺。    邢臺古為邢國的國都,與衛國相鄰。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籲殺衛桓公自立,開了弒君先例。州籲為人殘暴,不為衛人擁戴,就帶著大夫石碏(成語「大義滅親」的發明者)的兒子石厚去陳國請陳桓公向周王為自己說好話。衛人前去陳國殺掉州籲,石碏也派人殺了兒子石厚。
  • 「邢臺成語故事」怙惡不悛
    【邢臺成語故事】怙惡不悛怙惡不悛【釋義】怙惡不悛,漢語成語,怙:堅持。悛:悔改。意為堅持作惡,不肯悔改。【典故】這個成語和在襄國(今河北邢臺)建都立國的後趙開國皇帝石勒有關。東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前趙的國君劉曜,依仗武力奪取了後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
  • 【邢臺成語故事】墮甑不顧
    【邢臺成語故事】墮甑不顧 2020-08-02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邢臺成語故事】安邦定國
    【邢臺成語故事】安邦定國 2020-12-06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邢臺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最近河北突發的疫情再次牽動全國,石家莊和邢臺這兩座城市先後登上熱搜榜。各地醫務人員紛紛援馳河北,如同一縷陽光,在寒冷的冬天溫暖了河北,也感動了億萬國人。說過我國歷史悠久的城市,很多人會想到十三朝古都西安、洛陽,六朝古都安陽之類,其實邢臺同樣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 河北邢台歷史有多厲害?兩位千古一帝在此一死一生
    在秦漢之際,邢臺實際上取代了邯鄲成為趙國的中心,趙王趙歇就在信都被張耳、陳餘擁立。等到張耳主趙,他的國都還在邢臺,此時已正式更名為襄國。東漢時的邢臺更牛了,治下的柏鄉縣鄗城,見證了人稱最完美皇帝的劉秀開創東漢帝國的歷史大戲。也就是說,東漢帝國就是從邢臺走向中華大地的。東漢和魏晉的邢臺,相對比較平靜。到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邢臺再次走進歷史舞臺的中央。
  • 【尋找「邢臺菜」】邢臺高粱米飯 濃濃抗大軍民情
    高粱米飯雖屬性為粥,卻很耐飽,俚語「高粱飯和小蒜,老婆吃了打老漢」,就是說高粱飯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扛硬食品。兩碗高粱飯下肚,能扛一天的繁重體力勞動;炎炎夏日,吃上一碗涼高粱飯解餓解渴,那才叫愜意。    高粱米飯在邢西漿水前南峪附近又稱之為「抗大飯」,這道美食同當年老一輩革命家在漿水創辦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有著很深的淵源。
  • 邢臺經濟:「破釜沉舟「還是「作壁上觀
    說起邢臺,在全國和河北省都屬於較沒有存在感的城市,至今外地許多人寫信或打字還會把邢臺寫成「刑臺」,不過無論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還是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都是死於邢臺。如果問起歲數大的,可能會想起邢臺大地震以及那首《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如果問起年輕的,可能印象最深的則會是幾乎年年倒數後三的邢臺霧霾。
  • 中國的「藍鳥」——屬於邢臺人的「智」造故事
    中國的「藍鳥」——屬於邢臺人的「智」造故事「姥姥出嫁的時候用藍鳥家具,媽媽出嫁的時候用藍鳥家具,今天我出嫁了,也用藍鳥家具……」幾年前,一條藍鳥家具廣告喚起邢臺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時代記憶這裡面很有故事……引人才:1985年,木器廠人均月工資不足50元,聘請上海師傅最少給600元1981年,孫運智轉行來到邢臺木器廠,擔任司務長。他到來時,木器廠剛剛「被迫」合併了邢臺市纖維板廠的47萬債務和兩百名沒有技術的職工。
  • 現在不怎麼出名的邢臺和邯鄲,歷史上。曾經有過怎樣的輝煌
    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亦多歷史厚重之城,邯鄲、邢臺便屬此列。後起之秀省會石家莊,也只能自稱後生晚輩了。 邯鄲和邢臺,都擁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三千年來,邯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邢臺「城址未變,建制未斷」。我們不妨叩開這兩座千年之城,一窺它們的光榮與偉大,寂寞和繁華。
  • 破釜沉舟、大器晚成、天下為公……邢臺成語故事知多少?主題廣場為...
    細心的市民發現,在市圖書館前,多了幾處有關成語故事的景觀。走近一看,嘿,這些成語還和咱邢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呢。天下為公、大器晚成、以一當十……提起發源於邢臺的成語,你知道多少呢?這些成語背後,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您不妨到邢臺成語故事主題廣場瞧一瞧,看一看,增長知識的同時,還能領略新穎的城市景觀。
  • 雲IT成功故事|邢臺銀行借力雲計算玩轉網際網路金融
    信服君從眾多用戶成功故事中,挑選出最酷、最有特點的IT雲實踐案例分享給大家,如果您正在為業務上雲選型和架構布局而煩惱,還在擔心新技術的穩定性問題等等,不妨花上2分鐘來看下。今天雲IT成功故事講的是邢臺銀行。
  • 邢臺人領銜創作的網劇《我的大叔同學》下月開拍,將在邢臺和海南取景
    這部網劇從製片人、女主角到多位主要演員,均為邢臺人。11月24日,《我的大叔同學》創作團隊在邢臺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該劇的相關信息。網劇《我的大叔同學》,講述了一位對生活失去信心的80後大叔與一位00後高考屢次失敗的「玻璃心」高中生,在巧合下互換身體,從而各自逆襲的有趣故事。該劇雖然融入了奇幻元素,但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同時通過幽默詼諧的敘事方式,將求學、職場乃至人生中的種種規則及道理講給觀眾。
  • 【家鄉】古代那些從邢臺走出的名人,你都知道嗎?
    邢臺內丘人,名本,字子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被孔子譽為天下賢人,著有《子華子》  祖籍邢臺隆堯,是古代中國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唐太宗。  邢州人,唐代著名詩人,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名句。  邢臺南和人,明朝萬曆年間傑出賢臣,官至右副都御使。  邢臺人,明代吏部尚書,歷事三朝,清正廉潔。
  • 邢臺即將新建機場,耗資6.8億成當地地標,這個縣市有福了
    邢臺是河北省的一座城市,相信很多人對這座城市都非常熟悉。因為該市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邢臺在古時候簡稱為「邢」,到今天已經有著3500多年的建城歷史了。很多的成語和故事傳輸毆鬥源於邢臺。而這座城市在古代也是進行了四次的建國,而作為都城出現也有五次。是華北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座城市。
  • 未來邢臺!「十四五」和2035年邢臺發展密碼——
    培養壯大適用型人才隊伍,推動高技能人才培養,調整優化邢臺學院、邢臺職業技術學院、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邢臺現代職業學校、邢臺技師學院、邢臺應用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加強企業與院校定向合作培養,推動校企合作辦學和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分層次、多渠道、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覆合型、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 你知道有多少成語誕生於邢臺嗎?
    元旦期間,以邢臺成語故事為主要題材的「邢臺成語故事主題廣場」在圖書館西廣場亮相。新穎的城市景觀、豐富的邢臺成語知識,引得前來廣場參觀的市民紛紛合影、發朋友圈。
  • 「小興臺」酒酒香世界_邢臺日報_邢臺網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馮鑫    「七月調神曲,三春釀綠醽。雕鐫制玉盞,烘透內丘瓶……」唐代詩人元稹在《飲致用神麯酒三十韻》中讚頌了邢州酒的甘美甜潤和內丘白瓷酒瓶的美觀造型。    歲月如流,唯有酒香溢千年。    2017年,來自邢臺的小興臺酒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