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留在邢臺的印記
1、宋徽宗賜額普利寺,並令宰相蔡京題寫爽亭
根據臨城地方志記載,宋徽宗下晉陽時曾駐蹕臨城,並為普利寺賜額,還讓宰相蔡京為寺旁的亭子題名書寫爽亭。
宋徽宗和蔡京是一對絕配搭檔,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宰相,可惜皇帝不是好皇帝,宰相也不是好宰相,但是在藝術上,兩者可謂黃金搭檔,宋徽宗的瘦金體切金斷玉,獨步天下,蔡京為狀元及第,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法冠絕當時,無人出其右,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自認書法不及蔡京,同時宋徽宗的繪畫和詩詞也是水平很高,蔡京的詩詞和散文同樣非常優秀,如今君臣,真讓人感嘆兩人幹錯了行業。
如今普利寺已經不在,但是普利寺的建築之一普利寺塔卻仍然挺立,並且是邢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河北中難得的宋塔。
2、宋徽宗改龍崗縣為邢臺縣
大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下詔改龍崗縣為邢臺縣。
邢臺縣歷史悠久,早在秦朝就被立做信都縣,漢代更名襄國縣,隋代更名龍崗縣,到宋代徽宗時期,以龍崗縣有檀臺,乃更名為邢臺縣,這也是邢臺縣歷史上使用最久的縣名,就連現在的邢臺市也來源於此,儘管現代有些人認為邢臺的諧音不好,但是無可否認,歷史是選擇了邢臺這2個字,大凡古代,率土之濱,皆為王土。州縣更名都需要皇帝頒布詔書才行,非常慎重。
3、宋徽宗改邢州為信德府
大宋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趙佶下詔升邢州為信德府,設安國軍。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改龍崗為邢臺。縣名本於此。邢臺二字始於宋,沿用至今。
邢臺建制歷史上有三次設府,分別在宋代、元代和明代,這個宋代的是第一次,信德府,信德大約來源於古信都之德,名稱和意義上我認為比順德府要好,此後元代忽必烈升邢州為順德府,明代朱元璋設順德路為順德府。冥冥之中似有天意,靖康之恥後,信德府一帶的人民紛紛結義上太行,成立忠義社、八字軍,在敵後抗金,均是奉宋徽宗之子信王趙臻的名義。
4、宋徽宗在邢州的象棋故事
象棋成型與北宋末,提起象棋歷史,宋徽宗在邢州的一段故事往往被說起。
《北狩見聞錄》記載:宋徽宗被金國擄去,慌慌張張居然還沒忘了帶上象棋。行至邢州時,不知道康王趙構已經稱帝,有一次太后拿來一副像戲的棋子,在一張紙上書寫趙構的名字,貼到「將」上,然後用一塊黃羅把所有的棋子包裹起來,焚香禱告說:「今三十子俱擲於局,若康王字入九宮者,主上必得天位。」
說罷,將黃羅包裹的棋子一齊擲下去,帶著趙構名字的「將」果然落入九宮,其餘的棋子則離得遠遠的。太后大喜,臣下拜。即奏徽宗,徽宗大喜,復令謂太后曰:"瑞卜昭應異常,便可放心。卿等可賀我!"臣等皆再拜。太后因此以子代將不易。
《揮麈後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同的是棋子的數量變成了三十二,比《北狩見聞錄》的三十子多出兩枚。
5、宋徽宗邢州見燕民,吃邢州桑葚
宋徽宗北狩時,道過邢州堯山縣,進早膳。有燕人百餘人,守徽廟所乘車,語臣曰:"上皇活燕民一十餘萬人,我輩老幼感恩不已,願識天表!"因具以奏。徽廟為揭簾見之,皆羅拜曰:"皇帝活燕人十餘萬,陰德甚多,即見迴鑾,不須憂抱。"徽廟曰:"汝等知當時救護之力耶?吾獲謗不少,今困厄反甚於汝輩無食時,豈非天也。"燕人各嗟惋而去。徽廟在路中苦渴,令摘道旁桑葚食之。語臣曰:"我在藩邸時,乳媼曾啖此。因取數枚,食甚美,尋為媼奪去。今再食,而禍難至此,豈非桑實與我終始耶!"
6、宋徽宗北狩過邢州,燕王餓死內丘都城村
據《青官譯語》載,宋徽宗北狩時,韋皇后,邢秉懿一隊的路線是:
四月初四渡黃河,五日到湯陰,七日到邯鄲,八日到邢州,九日到柏鄉,十日到欒城,十一日到真定,十四日過中山,人保州界,十五日到保州,十八日到達燕山府。
據《呻吟語》載,宋徽宗隊的路線是:
四月初五日渡黃河到滑州,七日到湯陰,八日到相州,十二日到邯鄲,十五日到邢州,十六日到都城店,燕王餓死火化,十八日到柏鄉,
燕王趙俁,宋神宗趙頊第十子,都城店,今邢臺市內丘縣大都城村、小都城村。
三月二十九日,天還沒亮,汴京城外就響起了牛車轆轆,戰馬嘶鳴之聲。趙佶和他的鄭皇后及一班皇子、皇女、嬪妃在金將斡離不的監押下,踏上了俘虜的旅途,趙佶悽慘的餘生也從此開始了。
7、邢臺留下徽宗語
邢臺「徽宗語」文化(瀕臨失傳)在邢臺地區流傳著一些神秘的徽宗語,有師承的算命卜卦的盲人,幾乎個個都會說,除此外,在邢臺尤其威縣一帶(已知的),80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人都還能說這種語言。徽宗語,又稱「襥語」,俗稱「瞎子語」,是漢語的一種隱語,是運用反切發音等技巧對漢語的另一種使用和運用。
「襥語」有「徽宗語」這個雅稱,據說和徽宗有關。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在文學藝術方面卻造詣頗高。在他被金人囚禁期間,為防止與欽宗和隨囚大臣的商談被人竊聽而專門研究出來的,這種交流方式是北宋徽欽二帝被囚金國後為尋機逃走做聯絡準備的。
「襥語」流傳開來,則是因為封建社會,民間藝人流浪各地,常受到欺負,他們就選擇了「襥語」作為交流工具,逐漸成了「行話」。算命卜卦的盲人就選擇了這種語言,盲人卜卦時,師傅也會將「徽宗語」傳授給徒弟,便於同行間的機密不為外人所知。此語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小,外人根本聽不懂。在解放前,由於感興趣,除了盲人外,還有許多人會說這種語言.但是解放後,這種語言成滅絕的態勢.
8、宋徽宗時期的三次黃河變清與邢臺三縣被黃河淹沒
古人云,黃河清,聖人出,事實是,出現「河清」,顯然與什麼「聖人出」無關。大概誰也不會認為宋徽宗是個聖人,但他在位時,竟出現過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彈冠相慶,用各種形式來歌功頌德。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黃河三次變清之際,今邢臺市所轄的宋代三個縣城隆平、巨鹿、南宮竟然三次被淹,尤其巨鹿,整個縣城被洶湧的黃河泥沙直接覆蓋在地下幾米深處,而隆平(隆堯)、南宮二縣也因被河水淹沒,不得不進行遷城,根據當時大臣上書給宋徽宗的奏摺,其狀很慘。大觀元年8月26日,宋徽宗詔遷隆平高地。
大觀二年(1108年),黃河決口,淤深三四米,隆平縣(隆堯縣)被淹,被迫西遷縣城。宋當時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頃刻間覆蓋巨鹿城,以致正在家中吃飯的居民還圍坐在桌旁,根本來不及逃避。巨鹿古城也因此成為中國的龐貝古城。
而南宮縣城被淹而被迫遷城大約是早一些,徽宗前元豐年間,徽宗時期,邢臺清河還發生了地震,真是不祥之兆。
大觀元年
民國年間巨鹿古城重見天日,大批文物被販賣盜掘,好好的一座文物寶庫市失去了,很是遺憾,不過巨鹿古城出土的宋瓷成為研究宋瓷的權威,磁州窯由此而聞名於世。
1100年,恩州(治所清河縣)地震
宣和元年6月,恩州黃河從清河堤決口。
宣和三年6月,恩州再次河決。
9、宋徽宗題名中國歷史上第一高塔--邢臺圓照塔
在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秋天八月(乙亥)十四日,宋徽宗下了道詔書給邢州,賜名邢州開元寺大聖塔為園照塔。次年,由陳振撰文、晁泳之書丹《敕勒開元寺圓照塔記》立於開元寺觀音殿前南隅。僧伽是蔥嶺人氏,佛門高僧,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邢臺)詔命天下「造精廬必立僧伽真相」並且賜名為「大聖僧伽和尚」。到宋朝時,宋太宗又恢復了「普照王」的稱號。宋真宗加封尊號為「普照明覺大師」到宋徽宗時又加賜名號「大聖等慈普照明覺國師菩薩」。
邢臺大聖塔,建於宋代,自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開始建設,到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建成,建造前後歷經了二十三年之久,高七層,供奉僧伽大聖(觀音菩薩化身),供奉有觀音菩薩的舍利子三顆,高92.1米,到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大聖塔由宋徽宗趙佶下詔賜名為圓照塔。元代時,元軍攻邢州,圓照塔受到損害,順德府開元寺主持萬安禪師將圓照塔修復為十三層,高108米,可容納千人。經劉秉忠湊請,忽必烈下詔改圓照塔為普門塔。此塔為中國歷史上最高最大的木佛塔。
10、邢臺平鄉留下河北唯有的2座大觀聖作碑之一
大觀聖作之碑刻於北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資政殿學士鄭居中「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於石,立於宮學,次及太學、闢雍、天下郡邑」,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鄭久中令以所賜御筆刻石。碑文為宋徽宗趙佶所撰,主要內容是封建皇帝為維護其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八行取士」的封建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以至高無上的皇權頒布的封建教育方針和校規,由書學博士李時雍按趙佶御筆摹寫,權相蔡京題寫碑額。大觀聖作之碑所記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內容較史書記載詳細,是反映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其內容雖為維護封建制度,但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古人處世為人的人倫思想道德,有些內容對現在來講仍具有積極意義和借鑑作用。
大觀聖作之碑的碑文為李時雍仿宋徽宗趙佶御筆摹寫。趙佶所創立的「瘦金體」運筆纖細,筆力瘦勁挺拔,撇如匕首,捺如切刀,似「鐵劃銀鉤」,宛若美女簪花,自然窈窕,又如天絲織錦,俊逸絢麗,可謂千古一絕、獨步天下。李時雍是書學博士,據說能襟袖濡墨走筆大字,當是追「瘦金體」的高手,將大觀聖作之碑碑文拓片與宋徽宗的書法帖和題畫墨跡相對照,可以說是惟妙惟肖,極得「瘦金體」神韻。碑額「大觀聖作之碑」為狀元宰相蔡京題寫。蔡京書法造詣很高,功力極深,其書法冠絕當時、無出其右,名列四大家之列,題額6字嚴謹規整,大氣磅礴,筆勢豪雄,亦不失為書法妙品。
眾多《大觀聖作之碑》全部由李時雍摹寫徽宗瘦金體,為什麼呢?這裡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當時此碑是宋徽宗趙佶為學校制定的典章制度,作為皇帝的趙佶是不可能一塊一塊都去書寫上石的。第二,李時雍以書法繪畫名於當時,為書法博士。據說能襟袖濡墨走筆大字,皇帝曾下令以絳紗封臂,沒有聖旨不許書寫。《大觀聖作之碑》下是經過皇帝特批才由李時雍臨時成的。
《大觀聖作之碑》有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河北省僅遺存2通,現為河北重點保護文物。
11、宋徽宗追封廉頗為臨城伯
現在人多知道文廟,邢臺文廟修復後,也是傳統再祭,然後邢台歷史上的武廟卻難再現了,唯一留下的邢臺武廟文物是歷史文化公園的天目人心牌坊,武廟和文廟祭祀規格一樣,文廟主祭孔子、副祭孟子,下有孔門72弟子,武廟主祭太公望,副祭張良,下有歷代72武將。
大宋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除本傳已有封爵者,其未經封爵之人,齊相管仲擬封涿水侯,大司馬田穰苴橫山侯,吳大將軍孫武滬瀆侯,越相範蠡遂武侯,燕將樂毅平虜侯,蜀丞相諸葛亮順興侯,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齊將孫臏武清伯,田單昌平伯,趙將廉頗臨城伯,秦將王翦鎮山伯,漢前將軍李廣懷柔伯,吳將軍周瑜平虜伯。」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
廉頗其實與邢臺頗有淵源,廉頗指揮的燕趙之戰,地點就在臨城,邢臺清河縣傳說有廉頗墓,並且廉墓飛霜自古為清河縣八景之一。今宋徽宗又封廉頗為臨城伯,就算廉頗不是邢臺人,也至少算是半個邢臺老鄉了。
12、宋徽宗追封魏國吳起為廣宗伯
同上,唐書說「凡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為首。」東晉葛洪說「孫吳韓白,用兵之聖也」,吳起作為軍事家與孫武並列,作為政治家與商鞅並列,吳起被封為廣宗伯,拉近了吳起和邢臺的關係,至於是否還有其他關係,需要進一步去發現。
13、宋徽宗與邢臺寧晉曹仙姑的軼事
曹仙姑,字希蘊 ,女道士 ,世號曹仙姑 , 後宋徽宗賜名道衝,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道真仁靜先生。
曹希蘊即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字希蘊,女道士,世號曹仙姑,後宋徽宗賜名道衝,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道真仁靜先生」。趙州寧晉(今邢臺寧晉)人,曹利用族孫,宋史藝文志有曹希蘊詩歌后集二卷,蘇軾曾嘆賞其詩。徽宗欲為仙姑建宮觀,懇辭不獲,則僅受數楹,為樓以奉三清。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又賜號道真仁靜先生。又為營保慶泰寧宮於其側。將落成,而仙姑去世了,去世時間是宋徽宗政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1115年。曹仙姑享年77歲。葬於開封縣新裡鄉,宋徽宗賜號希元觀妙先生。仙姑博通書畫、歷數、力技,尤長於文辭。仙姑既沒,詔盡索其所作,貯於玉清和陽宮,自是落人間者無幾矣。其平生異事,難以枚舉雲
14、宋徽宗更名南和縣為澧川縣
南和縣是漢代古縣,在宋徽宗時期,宋徽宗下詔更名為澧川縣,元代時,澧川縣一度併入沙河縣(這是元代方志記載宋璟是沙河人的由來),明代時復分設,澧川縣在南和歷史上沒太大的影響,但是澧水對南和的影響卻是自古至今不可斷絕,澧水現在叫澧河,是南和縣、任縣和沙河縣的母親河,澧水的源頭在邢臺縣西部的四道川,澧水上遊在沙河境內叫沙河,澧水中遊在南和境內叫南澧河,澧水下遊在任縣境內,叫北澧河,注入大陸澤,澧水的中下遊河道元代以前曾是鴛水(七裡河)的河道,元代時,澧水曾奪鴛水河道,今澧水河道穿越邢臺縣、沙河市、南和縣、任縣,懷抱邢臺市區,貫穿大陸澤和寧晉泊谷地,又經滏陽河道隆堯縣寧晉縣、巨鹿縣,通過新河縣流入衡水湖,堪稱是邢臺第一大河、邢臺的母親河。
15、宋徽宗的夫人--巨鹿朱燕姑、清河張月仙
宋徽宗是個風流皇帝,據說其每六七天,就要佔用一個處女,《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的妃嬪共143人,女官、宮女多達504人。大多籍貫不可考,其中有籍貫可靠的邢臺籍夫人有2個,一個是巨鹿朱夫人,二十二歲,名燕姑, 一個是清河張夫人,二十一歲,名月仙。當然也有人說這不是籍貫,只是封號,不管如何,宋徽宗這些都是古代皇帝擁有特權的體現。
16、徽宗詔留邢州鐵冶
宋徽宗年間,下詔罷河北九路坑冶,但是詔留綦村鐵冶,理由是近在河北,得利多。早在熙寧年間,邢州鐵冶產量居河北西路之首,位列大宋第一。徽宗年間沒有相關數據,大約產量仍是非常高,否則徽宗不會停罷其他坑冶,而保留邢臺坑冶,綦村鐵冶位於沙河縣,是古代邢州的冶鐵中心,漢魏時期就有記載,有小邢州之稱,北朝時期,這裡是宿鐵技術的發源地,元代時期邢州大治,鐵冶就是重要一塊,宋徽宗詔留邢州鐵冶時,這裡修建了大宋冶神廟,碑刻詳細記載了邢州鐵冶歷史和宋徽宗詔留的事情,據說廟裡供奉的是邢州的冶煉家繼母懷文。
17、英雄輩出的信德府
太行社、八字軍、信王、楊存中,梁楊祖、張俊、成閔
靖康之恥後,信德府人民紛紛去太行山建立忠義社抗金,今天梯山遺留有忠義社遺址,忠義社奉信王趙榛為尊,八字軍由清河縣尉王彥所領導,臉上刻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等累戰皆捷,中原大震,嶽飛因奏,中興之機,宜直搗黃龍。
抗金的著名人物辛棄疾的嶽丈範邦彥,字子美,邢州唐山(今邢臺隆堯)人,宋徽宗宣和年間的太學生。宋欽宗靖康末年,邢州被金兵攻佔,範氏家鄉淪於金朝統治之下。後範邦彥舉家南下,參加抗金。
邢臺人成閔在靖康恥後毅然參加抗金,後成為韓世忠麾下名將,成為抗金主力,官至太尉。
楊存中是北宋名將楊業的玄孫,雖然家道不興,也能算是楊家將的一員,北宋末期,投身信德府,成為一名小校,此後走上抗金道路,楊存中也秉承了楊家一門的光榮傳統,一生都在從事抗金的戰鬥。他和當時名聲一時的嶽飛,韓世忠,劉琦等一道號稱「南渡十將」苦心維持著南宋的偏安。是歷代楊家將中爵位最高的一個,死後封為和王。
趙構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各地義兵紛紛來歸,信德府知府梁揚祖率領的信德府勤王兵,是一支主要的勁旅,有兵萬人,馬千匹,而且有統兵官張俊、苗傅、楊存中、田師中等人。此後趙構稱帝,有賴於此。
張俊--信德府勤王兵系,徵南蠻,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戰功,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宋高宗為其送葬,年六十九歲。授武功大夫,逝世後追封為循王。
苗傅--信德府兵系,南宋將軍,武當節度使
16、宋徽宗詔封邢臺僧人,宗演超度猴王
17、宋徽宗賜名天寧寺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寺內香火很盛,規模更加空前。為了給邢州祈福,在天寧寺豎起了數十尺高《天寧寺尊勝陀羅尼經幢》,靖康恥後,金和南宋關係曾經緩和,當時金朝該封宋徽宗為郡公,去了侮辱性的諡號,同時也把邢州天寧寺作為祭祀宋徽宗的道場,1139年,崇寧萬壽天寧寺曾一度詔改為報恩光孝禪寺,奉宋徽宗的香火,這是宋徽宗和邢臺天寧寺的淵源。
宋徽宗賜名天寧寺,但邢州未能一天安寧,特別是在宋金時期因政權交替,戰火不斷,導致邢州一帶,「千裡蕭條,為之一空,城中才百餘家,皆以土塞門,穴地出入」,更為可惜雄偉壯麗的天寧寺古剎遭受到連年兵火的摧殘,「經喪亂,鞠為瓦礫」,禪院失修,道場漸漸的荒廢了。直到元代大比丘虛照禪師來臨,天寧寺才重振雄風,重新成為皇家寺院,並且是劉秉忠的出家地和劉太保宗的祖庭。
18、徽宗時期的邢州美景--柳溪
過邢州柳溪中門扃鎖甚嚴隔戶窺之見荷花爛然盈沼作
宋代·趙鼎臣
嬌紅婭奼不勝姿,只許行人半面窺。
恰似姑蘇明月行,水晶宮殿鎖西施。
柳溪----柳溪是邢臺市達活泉、紫金泉、白沙泉匯集形成的一處旖旎的水鄉風光,這裡有著名的柳溪亭,楊柳遍布,荷葉田田,後取蓮花乃花中的君子之意,柳溪亭又名君子亭,從唐代起直到近代,上千年來一直是老邢臺代表性的邢州八景之一。
【作者簡介】
趙鼎臣--北宋詩人,字承之,衛城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徽宗建中靖國初前後在世。工詩,才氣飄逸,記問精博。自號葦溪翁。元佑間進士。紹聖中,登宏詞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召為太府卿。嘗往來大名、真定間,與蘇軾、王安石諸人交好,相與酬倡,故所作具有門逕,能力追古人。鼎臣本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孫綱立刊於復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則僅存竹隱畸士集二十卷,《四庫總目》系輯搜所成。
19、宋徽宗與邢臺甄澤廟
邢臺沙河的甄澤觀始建於唐代開元李隆基年間(公元713——715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在宋徽宗年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擴建,大宋崇寧年間,宋徽宗詔賜為真澤廟,真神長曰豐惠真人,衝淑真人。後來歷代又三次大的修繕。到民國初年已初具規模。觀內古柏參天,大殿宏偉壯觀,碑刻入林。常住道士多名,香客絡繹不絕。甄澤觀現有道士6名,皈衣弟子21名。中國道協副秘書長、北京白雲觀監院黃信陽於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命名「冀南第一觀」。
20、宋徽宗時期邢臺的貢品
瓷器、解玉砂、絹。邢瓷自從問世就一直是皇家貢品的生產地,延續數百年。
21、宋徽宗與臨城駕遊村
邢臺臨城有個駕遊村,是個歷史文化名村,宋徽宗曾駕遊此村遊歷,因此而得名,傳說臨城白雲寺和普利寺之名均由宋徽宗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