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2月11日,歌手譚維維發布了她的新專輯《3811》。這張分別以11個女人為故事主角、11個姓名為單曲名稱的專輯,講述了獨屬於女性的多樣人生經歷。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此張專輯的主打歌,《小娟(化名)》這首歌因其對女性所遭遇的暴力慘案的直白表達而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12月11日 網易新聞)
在這首歌裡,「小娟」不是哪一個人,而是指那些出現在新聞報導中,遭遇暴力與不幸的女主角們。在新聞報導中,為保護這些女性的隱私,她們被「雙眼打碼」,她們被化名為「小娟」。她們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徵都消失了,她們鮮活的生命故事被縮小成一個簡單的標籤:受害者。而那些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上駭人聽聞的悲劇慘案往往最終淪為了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被很快拋在一邊。
網際網路的記憶是短暫的,人們的注意力被各式各樣的信息佔據。憤怒會被娛樂取代,舊的悲劇會被新的悲劇取代。然而,這首歌卻用高度凝練的表達把近期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慘案整合在簡短的歌詞裡,字字泣血,直擊人心。承載這些故事的不再僅僅是出現在熱搜上的冷冰冰的文字和圖片,而是飽含情緒的聲音。
在《小娟(化名)》這首歌裡,藝術所具有的承載公共記憶的價值被充分發揮。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出現在社會新聞上的悲劇故事會被逐漸遺忘,但音樂會用它獨特的表現形式與不朽的生命力,幫助人們去回想、去銘記。與此同時,歌詞將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暴力事件進行「凝練」「整合」,這種「整合」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公共性視角。只有將孤立的個案聯結在一起,才能看見隱藏在個案背後的本質性問題。
用音樂去重新書寫公共記憶,而不是單純的「佔用公共資源」,我們可以看見譚維維作為一位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感所在。在歌曲發出之後,一些網友紛紛感慨,「歌詞好敢寫」。而譚維維只是回應稱:不是勇敢,只是一份責任。作為一位歌手,她能夠關注近些年來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暴力慘案,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為此類公共事件發聲,引導公眾去關注、去銘記、去思考。而這,便是公眾人物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更是其社會責任所在。
作家安妮·拉莫特曾經寫道:「燈塔不會為了尋找船隻而走遍整個島嶼,他們只是站在那裡發光。」只要還有人在繼續發聲,只要還有人選擇銘記而不是遺忘,那我們的整個社會就依然充滿希望。
文/劉旭(鄭州大學)
來源:紅網
作者:劉旭
編輯:化定興
【來源:紅網_紅辣椒評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