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石導言:在瑞士鐘錶業出口已降至近40年來最低水平的背景下,勞力士為何能做到逆勢漲價?一塊小小的勞力士背後,藏著怎樣的商業神話?
金梅 韓需陽 | 文
去年,表圈傳得沸沸揚揚的勞力士漲價消息,終於塵埃落定。2020年1月1日,勞力士官方宣布漲價,其中歐洲市場漲幅7%,中國大陸市場漲幅4%。
近幾年,勞力士的調價頻率明顯增加。相對於2019年的幾次調價(有漲有降),2020年開年的調價,顯示出勞力士對其銷售預期的自信。
香港電影中「有勞才有得撈」讓很多中國人都以擁有一塊勞力士為榮,視勞力士為成功的標配。在知名拍賣網站eBay公布的2020年奢華腕錶趨勢排行榜上,勞力士以25%的超高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一名。另外,2019年勞力士還輕鬆拿下「在中國聲望最佳」奢侈品牌榮譽。
勞力士貌似走得順風順水,但其實,2019年瑞士表的市場並不樂觀。由於受香港(瑞士手錶出口最大市場)局勢、手錶二手市場的火熱、智能手錶的市場搶奪等等因素影響,瑞士鐘錶業出口受到打擊。2019年1月-11月,瑞士手錶的出口量同比減少13%,降至約1890萬隻,幾乎是近40年來的最低水平。
在行業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勞力士為何要逆勢調價?這個百年手錶製造企業在打造一個怎樣的商業神話?百年之中,一塊小小的勞力士,又實現了怎樣的三次變身?
1
產品力:最牛的計時工具
勞力士的前身Wilsdorf and Davis(簡稱:W&D)公司,是由德國人漢斯·威斯多夫與英國人戴維斯於1905年在倫敦創立。W&D公司的業務是出售瑞士手錶,同時兼以研發、自製手錶。
20世紀初,瑞士已經是世界鐘錶業的領頭羊。但當時男人並不接受手錶,他們認為手錶像女人的手鐲,懷表才更加紳士。但威斯多夫堅信腕錶更符合時代潮流,他向瑞士表廠訂購了最優質的機芯,裝進自己設計的腕錶殼裡。產品推出後,受到了許多英國人的歡迎。
腕錶雖然大賣,但當時英國的經銷商都將自己的名字刻在錶盤上,消費者根本無從知道優質產品和劣質產品分別出自哪個廠家。威斯多夫為了打破這種歪曲名譽的傳統,決定創建手錶製造公司,讓自己的品牌出現在錶盤上。
為了尋找精彩的品牌名,威斯多夫絞盡腦汁,在否定了數百個字母組合後,「ROLEX」忽然靈光乍現地衝進了他的腦袋裡。自此,勞力士開啟了向卓越品牌進擊的百年徵程。
在創建W&D公司之前,威斯多夫曾在一家瑞士鐘錶代理工廠和客戶打交道,同時負責為懷表上弦,檢測它們的準確性。這樣的經歷,讓威斯多夫養成了對產品精準度「吹毛求疵」的習慣。
當時機械手錶的準確性受外界影響較大,如何克服外界影響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1910年,勞力士獲得由瑞士比爾官方鐘錶評級中心頒發的瑞士時計證書,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獲得此證書的手錶品牌。1914年、1915年勞力士又連續2年獲得由英國天文臺KeyObservatory頒發的A級證書。這是對鐘錶準確度的最高等級評價。勞力士逐漸成為了「精準」的代名詞。
面對成績,威斯多夫並不滿足,一戰之後,他開始研究防水、自動手錶。1926年,勞力士第一隻防水、防塵表「蠔式」表問世。表身的防水構造裝置模仿「牡蠣」,全密封的表殼如同一個微型保險箱,保護機芯不受外界環境影響。1927年,遊泳女將梅塞迪斯佩戴這款手錶橫穿英吉利海峽,水中浸泡15天後,這隻表依然分秒不差。「蠔式」手錶由此名聲大噪。
可如果忘記手動上鏈,手錶做得再精準也沒有用。所以自主「恆動」型表又成了勞力士新的追求。1931年,世界上第一隻由「擺錘」帶動自動上鏈的手錶問世。這讓勞力士成功地抵禦了當時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
1939年二戰爆發,本是一場災難卻給勞力士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當時越來越多的士兵體會到腕錶的便利,再加上勞力士的品牌效應,許多士兵寧可用盡薪水和補給也要購買一塊兒勞力士手錶。勞力士迎來了它的品牌爆發期,很快銷量就達到了十萬塊和十五萬塊。
二戰後,勞力士進入了其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50年代。在這個階段,其開始在手錶各個細分領域裡登峰造極,並推出了旗下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幾種表款。
當時針對極地探險,勞力士推出了能應對各種極端環境的探險家型;針對海底世界的冒險家,勞力士推出潛航者腕錶;針對跨越不同時區的飛行員,勞力士推出了格林尼治型(可以顯示兩個時區時間,後最終演變為GMT-MasterⅡ,能同時顯示三個時區時間);1956年,勞力士又接連推出了星期日曆型、綠玻璃、日誌型手錶,每種類型手錶都各有其特點。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勞力士不斷將手錶「逼」向極限。
以「蠔式」型為例,1967年、1978年、2008年勞力士分別在1926年「蠔式」型的基礎上推出海使型Deepsea款,並不斷加深其防水深度,從600米到1200米再到3900米。除了防水性能手錶,勞力士還利用各種專利「黑科技」將手錶變得更精準、更耐操、更高貴。如今,勞力士幾乎每年都會推出新款手錶,但最經典的款式依然是格林尼治型、星期日曆型、蠔式海使型等。
勞力士手錶需要經過嚴苛的測試,以成就最高標準。一塊勞力士手錶,從最開始的鍛造金屬,加工零件,安裝機芯,裝配表鏈,檢測,二次檢測,再次檢測,頂級天文臺精密時計,獲瑞士精密時計測試中心(COSC)認證以及組裝後經勞力士認證,最後包裝出廠,所有手續完成,共需要一年的時間周期。
除了高質量,獨特性同樣是勞力士在手錶市場中有力的競爭因素。勞力士自第一塊手錶生產以來便一直熱衷於申請專利,百年間申請的專利數目已經達到了400餘項。專利意味著某種技術只能在勞力士的手錶中體現,這吸引了無數渴望突出個人差異性的消費者。
執著於完美的勞力士,成為精準的代名詞,實現了品牌的長遠管理。
2
品牌力:奢侈品中的「帝王之氣」
60年代後期,日本手錶業爆發了「石英革命」,在這場讓眾多瑞士表廠心有餘悸的危機中,勞力士卻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1969年,日本精工推出了劃時代的量產石英表。當時機械腕錶的每日誤差在幾秒到幾十秒之間,而石英表的平均每日誤差在0.2秒,且能持續工作一年。此表採用18k黃金外殼,當時售價45萬日元,即1257美元左右。按照當時黃金兌換,可買十幾塊勞力士手錶。
石英表是根據1928年美國人發明的石英鐘改良而來。彼時,制表大國瑞士根本不屑這種技術,認為機械才更正統。1969年之後,精工免費公開石英表的結構原理技術,手錶從奢侈品轉變為經濟品。此後幾年內,昂貴卻低精度的機械錶就被替代,很多傳統手錶廠商倒閉。
面對挑戰,勞力士並沒有坐以待斃。勞力士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電子表的研製。1970年,勞力士第一隻石英腕錶問世,而且勞力士創造出了20多項可用於「電子表」的專利。但這些並不代表勞力士會「順應潮流」,轉變航道。
面對幾乎「致命」的技術革命,勞力士選擇的是逆風而行。石英危機之下,勞力士還是死死地押注機械錶業務,而且開始大幅漲價。70年代到90年代,勞力士迪通拿型公價漲了十倍,水鬼型漲了六倍。勞力士還大力推廣貴金屬腕錶,瑞士國家工業用金的一半都使用在了勞力士產品裡。另外通過飢餓營銷和炒作二手勞力士價格,其實際的終端價格進一步推高,一系列的操作,讓勞力士逐漸確立了奢侈表的定位。
勞力士和「廉價」的年輕人的石英表劃清了界限。但奇貨可居並不是勞力士的最終目標,如果將品牌營造成成功人士的專屬,也就形成了消費市場的割裂,而勞力士希望做到讓普通人「努努力」就能夠到的產品。所以,勞力士的價格從1000美元到150000美元不等,從而很好地形成了產品金字塔。這也有利於品牌內部的用戶培養和升級。
除了價格梯度的合理布局,勞力士還開始了密集的品牌塑造過程。
1927年,梅塞迪斯佩戴勞力士橫渡英吉利海峽,讓勞力士嘗到了事件營銷的甜頭。此後勞力士將自己的產品送到過馬裡亞納海溝、珠穆朗瑪峰等各種惡劣的自然條件之中,一系列活動策劃之後,勞力士的專業主義氣質在市場中逐漸奠定。20世紀70年代,勞力士開始大規模營銷,樹立品牌形象、增加用戶粘性、吸引新用戶。
品牌的成功塑造來自價值的一致性,勞力士很懂這個道理,所以一直以來勞力士不斷強化的點,就是其「成功」和「成就」的定位。勞力士在體育運動上的營銷,就很有代表性。
與其他體育門類相比,網球一直是優雅和古典的代名詞。如今,勞力士幾乎包攬了所有網球聯賽的贊助,讓人們看到網球比賽,就自然而然的聯想到勞力士。勞力士的體育營銷還涉足高爾夫、帆船、馬術、賽車、探險等眾多項目。這些體育項目無一例外都帶有高端、尊貴、極限等標籤。
另外,通過王室的代言等方式,勞力士高品質、高質量、高身份的帝王之氣逐漸深入人心。90年代之後,勞力士融入了新的時尚設計元素,來滿足富豪年輕化的需求。此後勞力士不斷用一線國際大明星來做代言人,其奢侈品地位穩固了下來。
在渠道上,勞力士採用的是典型的窄渠道模式,即在中間環節只選擇一家經銷商為其推廣產品的獨家分銷,從而保障其對市場的把控。
同時為了避免品牌被稀釋,勞力士沒有像卡地亞、萬寶龍一樣將品牌延伸到各個領域,而是一直專注手錶製造,也從不做品牌授權。如果從數據上來看,勞力士每年的手錶銷售量,在奢侈品手錶界並不處於頭部位置,但銷售額卻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甚至比第二多出了七成。這即是勞力士的品牌護城河,為其帶來的品牌溢價。
3
投資品:最保值的「硬通貨」
手錶的定價,無非是通過材質、用料、製作工序、品牌價值等方面,平衡而來。而今的奢侈品牌手錶,材質用料非常近似,工藝也逐漸趨同,手錶在技術上越來越難形成護城河。要知道,若是從製作繁易度比較,勞力士並不及Harbing 100%的純手工製作。但為何勞力士可以做到長盛不衰呢?
其實在石英表將勞力士的「精準度」打得七零八落的時候,勞力士就已經不完全靠「技術」吃飯了。在把品牌做出「帝王氣」之餘,勞力士更進一步的將產品做成了「硬通貨」。從計時工具變成了奢侈品,又通過價格體系的控制將自己打造成了投資品,勞力士在百年裡,完成了三次華麗變身。
勞力士對奢侈品的供求關係有著敏銳的理解。雖然具備量產能力,但勞力士的飢餓營銷有目共睹,通過控制出貨量,保證了品牌定位和調性,也保住了品牌的硬通貨屬性。而且通過對產品價格體系的控制,勞力士將產品做出了投資品的效果。據說,如果保養得當,一塊勞力士的價格6、7年就可以翻一番。
勞力士的手錶用奇貨可居來形容非常貼切。在2018年在紐約舉辦的「Winning Icons-20世紀傳奇腕錶」的拍賣會上,一塊保羅·紐曼曾經佩戴擁有的、世界獨一無二的勞力士手錶被拍賣出了1550萬美元,成為史上最貴的腕錶。
勞力士手錶有很高的變現能力,在世界各地的賭場裡,它都可以隨時換成錢,這是其它甚至更貴的手錶都沒有的便利。前不久在美國北達科他州,一位老兵將自己1974年花345.97美元購入的一款勞力士帶到古董展,沒想到一直沒捨得戴的手表現在竟然升值1156倍,價值40萬美元。
一些能與勞力士並駕齊驅的品牌,其二手錶在市場中最低只賣到公價的4-5折,但勞力士卻可以做到與原價相差無幾。熱門款式的二手價格,甚至還要高於公價,一些收藏級別的腕錶更是會被炒到天價。二手市場的火熱,使勞力士的熱門款式,幾乎不可能以公價購入,就算要以公價購入也會被搭售其它手錶。
許多表迷也因此熱衷於「炒勞力士」,除了對產品的喜愛,還有對價值的追求。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勞力士的市場價遠高於公價,卻依然供不應求的原因。可以說勞力士的品牌價值、銷售量、保值率三者之中呈現一種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係,最後造就了勞力士在手錶界經久不衰的地位。
在自己構建的價值帝國裡,勞力士幾乎成為一個發行「貨幣」的「帝國」。勞力士在清晰的品牌定位下,依靠高售價獲得了高利潤。通過垂直一體化、長遠管理、對灰色市場行為零容忍、以及精選分銷渠道,實現了產品的高市場認可。接下來只需要在強大的品牌護城河之下,割「帝王們」的韭菜就可以了。
2018年,勞力士的市場仍然供不應求,專櫃「開箱遍空」,銷售額達到了54億瑞士法郎(約55億美金),比歐米伽、卡地亞和百達翡麗之和還高!
4
結語
中國有巨大的未來市場空間,勞力士此次提價只會讓那些拿著錢沒買表的人扼腕痛惜,讓它更「不愁嫁」,從而最大程度地削弱行情下滑對市場信心的影響。
在沒有新競爭品牌進入的情況下,投資品是一個很好的方案。但二手產品同樣受追捧的投資品,要製造稀缺性比普通奢侈品會更難。市場「存量」必然會與產品的銷售構成矛盾,從而「制壓」銷量。手錶不是普通快消品,產品的生命周期越長,市場存量必然越來越大,對品牌銷量造成的壓力也會與日俱增。
雖然,勞力士的好日子還可以維持不短的時間,畢竟以外界估計的年產80萬塊來計算,勞力士距離市場飽和還很遠。而且只要生產限量款型,「奇貨可居」的路子還依然能平穩的走下去。
只是,伴隨著競爭者的進入,年輕消費者興趣的轉變,未來的勞力士是不是還能有這種場面並不可知。一旦有新的投資品進入,或者經濟環境變化,資本流動下,市場就可能會被相對擠壓。供需關係變化下,投資品的泡沫破滅的風險還是存在的。到時候背鍋的就是每一個「炒表」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