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攀巖第一次出現在奧運舞臺,還有9個月。中國攀巖隊此刻正在北京懷柔集訓,明年夏天,這裡最多將有男女各兩人承載著中國攀巖人的夢想,站在東京的賽場上。
今年10月進行的中國攀巖聯賽總決賽中,鍾齊鑫、鄧麗娟分別以超越男女速度攀巖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冠,宣告著中國在速度攀巖領域的優勢地位。此前,潘愚非、張悅彤也曾在難度賽中站上世界大賽領獎臺。
由於東京奧運會攀巖比賽要根據速度、難度、攀石三項比賽綜合成績決出排名,中國隊此役在成績預期上還保持謹慎。中國登山協會攀巖攀冰部部長厲國偉告訴懶熊體育,明年中國隊的目標就是爭取獎牌。
從2016年官宣成為東京奧運正式比賽項目至今,不過幾年時間,作為小眾項目的攀巖正在國內吸引越來越多的大眾參與者。而正是由於一定體量消費市場的出現,攀巖項目在中國的產業鏈條正在逐步完善。
一、賽事興起
十一期間,攀巖賽事意外的賺足了曝光。
根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的數據,10月7日在CCTV-5播出的中國攀巖聯賽總決賽收視率達到0.26%,排名當周體育頻道收視率第二,僅次於10月10日上午復播的NBA總決賽第五場。雖然有國慶長假+晚上黃金時間加成,這一數據仍然令人驚喜。
中國登山協會攀巖攀冰部部長厲國偉分析了原因,首先,比賽確實有比較好的觀賞性;另外,大家對這個項目不了解,會覺得新鮮,可能有獵奇心理。無論如何,攀巖賽事有機會在奧運會之前增加曝光,這都是一件好事。
2018年,中國攀巖聯賽誕生,並在去年增加到7站。此外,亞錦賽、亞洲青年錦標賽、一帶一路攀巖大師賽等賽事不斷在中國舉辦。厲國偉部長介紹,去年全國舉辦專業賽事約二十五六場,最終的目標是讓賽事實現市場化和社會化,現在大部分的比賽都是屬於政府出錢辦的,希望賽事將來能更多跟商業結合。「像這次的高收視率,對我們之後的賽事推廣、招商都很有幫助。」
專業賽事的蓬勃發展,卻也映襯出民間業餘賽事的短缺。巖時攀巖館創始人魏俊傑坦言,舉辦民間賽事依然困難。業餘比賽收不上報名費,但攀巖賽事的成本非常高。「因為場地是獨佔的形式,比賽期間場館要停業,像我們館運營的成本一年300多萬,一天相當於一萬,我關個五六天自己來承擔這個費用,目前做不到。」
雖然目前承辦民間賽事有些困難,但這方面的嘗試已經開始。今年9月,首屆北京攀巖聯賽誕生,共有13家攀巖館參與協辦,不過不少參與者認為比賽質量有待提升。此外,各攀巖館也在自己摸索開展會員比賽,未來的攀巖產業,民間賽事一定不會缺席。
把目光放到戶外,攀巖節也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在未來,戶外攀巖節或將成為民間賽事的突破口。
▲2013年陽朔攀巖節。
二、攀巖館:增長迅速的健身新方向
北京巖時攀巖館內,一位愛好者剛剛從巖壁上跌下,休息片刻,他打算重新挑戰剛才的線路。「這條線難度是v4,基本上是我現在能爬的最高難度了。」他口中的v4指的是攀巖線路的難度係數,根據國際標準,攀巖線路難度從v0到v16不等,而大部分攀巖館提供的最高難度達到v7。
據這位愛好者稱,他玩攀巖大概兩年,去年每周大概能來三四次;今年工作忙,每周只能來一兩次。而根據中國登山協會和巖點公布的《2019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2019年國內活躍巖友的數量上升64%,達到4.1萬人,未統計進來的泛參與者還要更多。作為與愛好者的直接聯結,攀巖館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圖片由巖時攀巖提供。
「這幾年明顯受到的關注多了,前幾年跟北京上地一個大型商業綜合體談場地,人家根本不理我們。現在他們會主動說,你看冰場旁邊這個地方給你們行不行?」談及攀巖館的數量增長,香蕉攀巖創始人錢小磊有著直觀的感受。
2015年,香蕉攀巖在海澱768園區開了第一家店,今年年初,上地新店也宣告開業。未來,除了繼續在北京擴張版圖外,公司還計劃在珠海、深圳、西安、武漢等城市開設新店。
攀巖館數量的上升趨勢是明顯的。根據《報告》,截至2019年底,中國大陸攀巖館數量達到382家,年度增幅達到13%。其中北京營業性攀巖館超過20家;而上海數量最多,超過30家。
▲圖片來自《2019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by巖點&中國登山協會》。
巖時攀巖館的一位愛好者介紹,他每年在年卡上的花銷是5000元左右,加上護具、攀巖鞋之類的裝備,每年在攀巖上的總花銷大約有一萬元。根據統計,65%的活躍巖友年消費在5000元上下,雖然數字看上去可觀,但與冰球、擊劍等其他室內運動相比,攀巖並不算高消費項目。
懶熊體育走訪了解,香蕉攀巖館上地店日均客流量約50人次,位於北京東三四環之間的巖時攀巖館客流量更大,日均能達到約100人次,後者也幾乎代表了北京攀巖館的最高客流量。香蕉攀巖創始人錢小磊介紹稱,周末和工作日晚上八點之後是高峰期,周二、周四早上也會有一批周邊百度、騰訊的上班族來館裡晨練,有教練帶著大家做一些體能相關的攀爬。對於很多巖友來說,攀巖館是一個更有趣的健身場所。
室外攀巖場也是一個選擇,這些場地多位於公園、廣場等人流較為穩定的區域,2004年開業的北京老牌攀巖俱樂部點石就位於日壇公園。不過室外的問題在於,由於雨雪、大風、霧霾等天氣,這意味著在北方的室外攀巖館只能做大約7個月的生意。例如北京朝陽公園的首攀攀巖,通常在11月中旬關閉,第二年春天再開業。
從供應端也能看出行業規模的擴大。巖壁生產商長浩極限創始人李宗會透露:「大概十年前每年也就一兩個項目,這幾年攀巖入奧之後,每年能做一二十個項目。」
▲圖片來自《2019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by巖點&中國登山協會》。
三、巖館消費:慢工出細活
雖然消費人口和場館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但攀巖館仍然是一門「慢生意」,大多數攀巖館的回本時間需要兩到三年。「我們在上地的新館創始資金大概100多萬,花銷最大的應該是巖點和巖壁。你看那個藍黑相間的巖點,這是這個館裡最貴的,接近5000塊錢。」香蕉攀巖創始人錢小磊指著一塊巨大的巖點,對於大多數新手來說,那是一個有挑戰性的難度。
巖友規模在不斷擴大,如何「鎖住」消費者就成了攀巖館最大的競爭點。「消費者對攀巖運動的粘性很高,但對攀巖館的粘性很低。」巖時攀巖創始人魏俊傑解釋道,「玩的人會想不斷嘗試更高的難度、更新的線路,如果線路長時間不更新的話,爬著爬著就沒意思了。」即使價格高好幾倍,消費者也會選擇去線路更新、更好的場館。
為了提升對巖友的吸引力,巖時攀巖館更側重於專業性,這也使他們產生了高於行業平均的投入。創始人魏俊傑稱,巖時會定期邀請奧運會級別的定線員,這也導致這方面的花銷非常大。據介紹,巖時攀巖館每年的持續投入達到300萬元。
總投入方面,不同場館比重不一,但房租+建設成本的費用基本都佔70%~80%左右,剩餘的20%~30%主要用於購買設備、裝備、人力等。而日常運營成本主要是線路更換、清洗巖點、裝備更新和人力成本。
在收入方面,大小城市的攀巖館收入結構差異較大。懶熊體育走訪了解到,大部分二三線城市攀巖館超過80%的收入來自青少年培訓,甚至一些攀巖館只接待青少年。而這項收入在北京的大部分巖館不超過五成,甚至對於巖時這種極注重專業性的攀巖館來說,青少年收入只佔約8%。其中,不同地區成人體育消費觀念的差異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外,裝備銷售也是攀巖館一大收入來源,據魏俊傑介紹,巖時攀巖館的裝備銷售佔收入約20%。由於攀巖裝備較強的專業性,線下銷售仍是目前消費者購買的主要渠道,這也給攀巖館創造了機會。《報告》顯示,將近75%的攀巖裝備購買發生在線下,在近年體育裝備線上銷售發展迅速的背景下,攀巖裝備銷售仍然傳統。
▲圖片來自《2019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by巖點&中國登山協會》。
四、人才缺口成為主要難點
攀巖館規模迅速增加,卻也使行業內的人才缺口暴露出來。對於攀巖館來說,最缺乏的可能是經營管理人才。
巖時攀巖館創始人魏俊傑認為,從經濟上來講,制約巖館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營管理水平。香蕉攀巖的錢小磊也表示,香蕉攀巖館的公眾號、視頻號的運營,實際上就是一個教練在兼著做。
「行業外有一些人想做攀巖,可攀巖還是有點門檻,在門檻裡邊的這些人在運營方面還是缺一些思路。」長浩極限創始人李宗會對人才缺口也持同樣觀點,「現在商業跟攀巖,我最大的感覺是缺少連結。」
據李宗會介紹,在往年,全國攀巖社會指導員培訓每年開班數十場,每個班二三十人,頒發證書超過2000人次。但是,這個數字還是有些小了。「像跆拳道,他們經常一個班能有近百人,開班的頻率也比攀巖更多。」
▲圖片來自香蕉攀巖。
除了社會指導員培訓班,攀巖館的教練只能從大學相關專業畢業生中找。雖然中國地質大學和許多體育院校每年都有戶外專業的畢業生,但這個數量跟需求比還是不夠。
與教練員相比,定線員是更大的缺口。根據《報告》,全國62.4%的攀巖館沒有持證定線員,可線路更新恰恰是攀巖館的核心競爭項目。中國登山協會雖然會定期組織定線員培訓,但距補足人才缺口仍有較大差距。「登協的培訓是針對比賽的,跟愛好者爬的線路並不完全是一回事。」香蕉攀巖的錢小磊告訴懶熊體育。
不過,科技創新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專業人員的匱乏。在香蕉攀巖館上地店,創始人錢小磊展示了一面可以調節角度的灰色巖壁。巖壁系統與平板電腦相連,通過平板電腦,可以調節從v0到v16的所有難度,巖點會根據難度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指示線路,這樣一來,理論上這面巖壁就可以製造成千上萬條線路。據稱,目前這種巖壁在全國只有3個,店裡的這面巖壁和相關結構造價約為10萬元。
▲圖片來自香蕉攀巖。
五、破圈?文化推廣也需明星效應
一個小眾文化完成「破圈」,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沉澱,也可能只需要一個事件。
2019年,《徒手攀巖》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回想起那段時間,香蕉攀巖創始人錢小磊坦言:「我當時3月跟同行聊過,那個月基本上都是大家生意最好的一個月。」
奧斯卡獲獎讓攀巖運動有了一次小規模的熱潮,而下一個更大的契機可能就在明年。東京奧運會,無疑是最好的造星場。
中國攀巖,其實早有領軍人物。中國國家攀巖隊隊長鍾齊鑫不僅獲獎無數,也曾登上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作為中國青少年攀巖推廣形象大使,他也曾多次現身青少年賽事,進行項目推廣工作。
長浩極限創始人李宗會也認為,目前攀巖市場還不是特別成熟,文化推廣需要不斷推進。香蕉攀巖創始人錢小磊也表示,其實大眾對攀巖是有誤解的,覺得它特別危險或者特別難,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我們需要把它這種酷、時尚或者有趣的一面展現出來,把誤解消除掉。」
對於未來中國攀巖的發展,從業者們描述了無數種期待的情景。巖時攀巖館創始人魏俊傑對他在歐洲的見聞記憶猶新:「我提前一個小時去那裡的巖館看比賽,結果到了之後沒地方站,一樓二樓都擠滿了人,很多人扒著欄杆在看比賽。」聚光燈、熱烈的氛圍,也許這種場景,才是攀巖運動的終極景觀。
如果歐洲太遠,我們可以看看近鄰日本。據魏俊傑介紹,僅東京城區就擁有80至90家攀巖館,其中很多還分布在新宿、秋葉原這樣的商業核心區域。「攀巖被納入奧運的,東京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登山協會攀巖攀冰部部長厲國偉認為,國際奧委會把攀巖當作未來體育的一個發展方向,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個性都變得越來越強,攀巖這種個性化、時尚的項目,會有更多人參與進來。
大眾的積極參與,攀巖運動文化的不斷普及,也意味著未來攀巖項目在國家隊選材層面會有更多的餘地。從2017年開始,中國攀巖在跨界選材、訓練、賽事方面突飛猛進,出現了一大批有實力的青年隊員。後生可畏,隊內良性競爭也日益激烈。中國攀崖國家隊隊長鍾齊鑫今年31歲了,他曾是速度攀巖唯一世界大滿貫得主、世界紀錄保持者。但由於東京奧運會「全能賽」的賽制,他也面臨著殘酷的競爭,目前中國男隊決出的第一個名額,並不是他。
「如果我不想去參加,我在好幾年前我就放棄了。接下來就是想最後搏一次機會。因為奧運會對於每個運動員來說,是最終極的夢想,所以我也不想放棄。」為了奧運會,鍾齊鑫甚至願意拼到2024年,因為根據奧運會改革趨勢,速度攀巖很有可能在四年後單獨成立一塊金牌。屆時,中國隊將有衝金的機會。
奧運會不僅給攀巖運動員創造了實現夢想的機會,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長浩極限創始人的李宗會認為,接下來三屆奧運會期間,中國的攀巖行業很可能會有兩到三次比較大的飛躍。
入秋,北京的攀巖館迎來新一波客流;行業裡的人在精耕細作的同時,等待著資本、人才的湧入和東京奧運會的到來。
對每一個攀登者來說,總有下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