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門類廣泛,如古瓷、古玉、古畫、古家具、青銅器等等;包羅萬象,只要是有年份,有價值的,都有人玩,有人收藏。
而每一門類當中,又包含極廣,如古瓷一類,若按朝代分就有唐、宋、元、明、清等等,如各個朝代中亦包含各個窯系、所有窖口。
若按窯系分,又分汝窯系、耀州窯系、定窯系、鈞窯系、龍泉窯系、磁州窯系等等。而各個窯系當中亦包括許多個窯口。
要想都弄懂,恐怕單一項,學一輩子也學不過來。
玩收藏我們也永遠只能當個學生。
所以玩收藏要想項項精通,全數掌握,成位一個全能專家,我個人覺得是不可能的。專於三兩項,其它有所了解,這是有可能做到的。
術業有專攻,要想把收藏玩好拔尖,我覺得也只能選其一二而專心學習及研究。
常聽人說,玩收藏,水很深,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
個人覺得,現今社會玩哪一門子,水不深?幹什麼?不會上當受騙?
難道股票、期貨、樓市等等,水不深麼?本人覺得同樣是水深、同樣會受騙。
我覺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正因為不懂,只要存在收益、只要有人參與,無論玩什麼,都會存有風險。
水深的不是某一行業,而是人心。
小孩學步,也跌跌碰碰,哪個人學步不經過摔跌?不都是跌倒了,再爬起,經過多翻摔爬,才學會了走路?幹哪門子事,都是從失敗中學起、學會的。
玩收藏也一樣,都必須經過買假的過程。都是在不斷的「吃藥」中學教訓、出經驗,不斷地成長。即使專家、大師也不例外。只要每買一次假,都能從中漲知識,我覺得都值得。
收藏要想玩得出尖,都必須不斷學習並掌握其中的技巧和秘術。若然什麼都靠自己摸索去總結出經驗,哪耗時耗費就必定會很大很大。哪真的不是人人耗得起,人人玩得起了。
本人見議,若然對收藏有興趣,必須拜良師認真學藝,學竅門、學本事。
正所謂選對人,入對群!不然真的不要擅玩、不要擅入收藏。
至於如何拜得良師,選對人,入對群?哪真是靠你本人的造化及人品了。強求不來,一切也得靠人品、靠人緣。
入藏也一樣,隨了靠個人眼力外,本人覺得很大部分也主要是靠人品、靠人緣,而不是靠金錢。
你只有尊敬、善待老一輩藏家,你才有機會得到傳授,才有機會獲得惠讓。
你只有真誠待人,廣結良緣,你方能從一線中真正撿漏。
民間不小好藏品,有許多都是通過「刮地皮」的一線工作者從民間收集而來的。
收藏也是有錢無緣,難相見的!
說得上是收藏品,價值可高可低。對合緣相熟的,可以成本惠讓。對於毫無交情又妄自尊大的,即使你家財上億,寶主不高興,好藏品你也無緣相見,更談不上買賣。
或許有人會說,只要有錢,何仇買不到好藏品?
個人覺得,此話可對可不對。有錢可以去拍賣行參加拍賣,或委託古玩經紀去覓購。
若然如此,雖然你肯出重資認購,是可以拍得一些或購得一些較佳的藏品。但即使你有百億家財,對於收藏也只是杯水車薪,買不了多少件頂級藏品。
個人覺得:只有人品好,語言禮貌,尊老重師,虛心好學之人,才更容易覓得良師。
只有待人誠懇、闊達大度、急人之急、仗義疏才之人,才會得見珍藏,並更容易得到惠讓撿漏。
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收藏品,我的選擇方向是:先不論新老,首先選擇的是要有品相、要有相當的工藝價值和欣賞價值。
只要價錢覺得較值或合適,不管新老,我都會入手。
品相合適,其次再考慮是否到代真品,若然遇上的是後朝仿前朝的老品,只要品相上佳,價錢合理,我亦會考慮入手。
再次就是對窯系、窯口的考慮,我會優先選擇一些較為著名的窯口,例如「汝哥官鈞定」五大名窯;再到越窯、耀州窯、龍泉窯、磁州窯等等八大窯系。又或者選擇一些自己還沒收集的窯口。
對於響譽盛名的特殊品種,例如越窯的秘色瓷、永宣的青花、成化的鬥彩、弘治的黃釉、清三代的官瓷等。我當然是有所渴望與追求,但也只能謹重地選擇、默默地隨緣。
因為市面上確是太多仿品了,只有真正了解出處、來源可靠的,才值得涉足考慮,不然你真會走破鞋,看累眼。
對於收藏品,個人目標是儘量將各個著名窯口的名瓷,分別收藏一二。
當然這只是個願望,一切也只得隨緣,量力而為!
對於收藏,我們也只是個過客,是個臨時的保管者。所以一定不要太過難為自己,強求自己。只有在不太影響家庭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隨緣收藏。
對於收藏收益的渴望,我奉勸各位藏友,入藏容易,出藏難。對收藏收益的追求,也只得隨緣,強來不得!
我是不喜歡玩「老普殘」,亦不刻意玩殘片標本。當然確實稀有珍貴的殘器或標本,遇上了,也會涉獵幾片。
對於真品的殘器及標本,我亦認為是學習上的「老師」,對於收藏,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多上手揣摩研究,目的是跟完整器作比較,為收藏完整器而作基礎。
但個人認為它們絕不是收藏的最終目標,所以我不會亦不支持好友對其刻意大量收藏。因為這樣會浪費或佔用許多資金,不利於對完整器的收藏。
況且殘器及標本,是很難轉手的。
對於藏品的新老鑑定,我是堅決交給時間的。
因為當今藏界,標準缺乏,誠信缺失。加上二十年間,民藏多受電臺鑑寶節目的影響、深受海選專家的愚弄與欺騙;更受假拍公司的詐騙和真拍公司的虛假徵集的打擊。
覺悟的藏友對於藏品新老真偽的鑑定,已經釋然了。
因為社會上,不管是哪一位知名專家或哪一家鑑定機構的鑑定,都不管用,鑑定證書都不夠權威,形同一張廢紙,更起不上有助於交易的權威鑑定作用。
既然如此,哪我們又何必執著於藏品的鑑定呢?
倒不如就交給時間,交給自己。
讓自己多到博物館看藏品、多到大拍上手拍品、多與藏界的良師益友交流學習、多看考古藏品的考古書籍。
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與摸索,隨著自己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當初不明白、不清楚的藏品,也自然截然開朗、一目了然!
小編見識所限、文筆欠精,若有寫錯或描述不清的,敬請大家見諒!
溫馨提示:疫情未盡、口罩不除,五一旅遊,做好防護。
祝各位:身體健康,五一節快樂!
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堅持!煩請雙擊支持,我會天天更新,把我最好的收藏品呈現給大家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