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歷史由來已久,多民族相互聚居,形成了如今的中華民族,而在長期的發展以來,我們也誕生了幾個區分世界其他人種的主要特徵,比如說鏟形門齒,青斑和內眥褶(上眼瞼內向),這三個要素成為了黃種人象徵性的一個特徵。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觀察自己的小腳趾,分成兩半的話,那麼先祖可能就並非純正的漢族人,而是鮮卑人的後代。
在學術上,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趾,又稱「復甲」、「跰甲」,指的是小腳趾甲分瓣而非完整一塊。在現代醫學看來,這是一種病變,同時也是可遺傳的特徵,是常染色體顯性性狀。
然而關於它的傳說,已經是由來已久,相傳距離如今640多年的明朝洪武年間,因為常年戰亂家長災荒,明廷花費十幾年時間,將人丁興旺的山西人民遷徙往中原,補充人口銳減的豫魯冀等人口。
然而山西的人民,卻極不情願,為了能記住自己的故鄉,因此押解的士兵們在每個人的小指甲上劈了一刀,從而腳趾甲分為兩半的人,就是山西人,當然這種因傷造成的現象,自然是不符合遺傳定律的。
但是在古代歷史上佔據重要歷史地位的民族,也被認為和跰趾有著一定的聯繫,那就是鮮卑人。
鮮卑族是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起於大興安嶺,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人在八王之亂後來到了中原,成為南北朝期間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先後建立了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等政權,到了五代十國期間,鮮卑又創立了北魏、吐谷渾等政權,也正是在和中原的不斷融合當中,部落逐漸解體,而人民也陸續轉向農業生產,等到隋唐,吐谷渾被消滅之後,鮮卑人也逐漸融入了中原地區。
根據舌側描述,鮮卑人具有東北亞典型白種人的特徵,《世說新語》記載其最顯眼的地方在於「黃須」,而《永嘉行》載:「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
鮮卑人對於漢民族,也有極大的影響,尤其是隋唐期間胡漢大量通婚,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對出自於鮮卑的獨孤氏,而唐太宗的長孫皇后也是胡漢混血。經過考究證明,不少鮮卑人都有著的特徵,分析原因,有可能是長久以來在馬背上的生活,導致了這種獨特的症狀。因此有這個症狀的人,也有可能是鮮卑人的後代。
但是醫學家也表示,趾並不能作為區分一個種族或者是民族的特徵,而在長期的融合以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繼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血脈,而大家作為中華兒女,自然都是親如一家,這個症狀,也就當作單純的一定程度上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