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混糖月餅
郭宏旺
南方以大米、糯米為材料的食物品種多。北方產小麥,以小麥麵粉為材料的各色麵食多,蒸、煮、炸、烤各色各樣。七月十五蒸面魚兒,八月十五打月餅。每年一進陰曆八月,家鄉左雲的人們就忙著打月餅。月餅是家鄉烘焙食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相傳我國古代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北京的日壇月壇就是皇家祭日月的地方。民間也有每逢八月中秋祭月的風俗。月餅最初是用來供奉月神的祭品,祭祀之後自然要分享。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地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傳說月餅還在農民起義中傳遞過信息。元朝末年,漢人不堪元朝的殘暴統治,紛紛揭竿反元。但元軍控制嚴密,起義的組織者無法傳遞消息。適逢中秋節將至,觸發靈感生妙計計,在互贈的月餅裡面夾紙條,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約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推翻暴政。
傳說未載入正史,但月餅流傳下來了。過去缺白面,打月餅時有的人家用好白面,也有人家加一點帶麩的黑白面,還有的人家為節省就不用糖,而用糖精代替,再加上各家各戶手藝不同,味道也就各不相同。後來城裡鄉下都有了專門加工月餅作坊店鋪,人們就把材料帶齊,到作坊排隊按順序加工。省了不少事,質量也有保證,畢竟作坊的師傅把胡油、糖和麵粉和一起時,技術更精湛一些,這也正是月餅質量高低的關鍵。
現在儘管食品店裡常年賣月餅,但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左雲城鄉的人們多數都要自家打月餅,是那種混糖餅子,就是不分皮餡一體化裡外通吃的餅。備好麵粉、胡麻油和糖和餅餡兒,準備打月餅,還講究三油三糖或者四油四糖的比例。當然有的人血糖高,不宜多吃太甜的。打月餅時先把和好的面分成劑子,捏圓,帶餡兒的包好餡兒,不帶餡兒的直接擀扁,入烤爐烘焙。常用的餡兒有豆沙的、五仁的、青紅絲的,或者其它別的。早些年的月餅作坊,用的是自己設計壘砌的上下雙面炭火烤爐,不太容易掌握火候。後來全部使用燃氣烤爐和電烤爐,安全又乾淨,省時又省力。
剛出爐的月餅,熱乎又虛乎,顏色焦黃,油香糖香芬芳,外脆裡糯,趁熱吃一個美死個人。打好的月餅降了溫度,存放在陶壇陶罐裡,再放上兩枚紅果子,過幾天取出來吃,餅香中又加了果香,四處瀰漫,與瓜果飄香的中秋節成為絕配。
除了小月餅,家家戶戶還一定要打個更大的月餅,中間常常印一個暗紅色的「月」字,那是傍晚專門祭拜月亮的。現在也有人家會再多做一個大月餅,印上暗紅色的「日」字,用在中午祭拜日頭。當然還有的人家沒時間,缺人力或者出行不方便,就乾脆直接從作坊或店鋪買上幾套。有傳統的混糖月餅,還有更精緻更講究的提漿餅子,硬殼包餡兒,花軲轆的邊兒,乳黃色,好看又好吃。
有人說內蒙豐鎮的月餅好,有人說神池的月餅好,也有人說鄰縣右玉的月餅好,我覺得左雲的月餅就挺好。前些年,左雲縣城鼓樓底下的「日旺糕點廠」月餅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甚至名聲傳在外。
中秋佳節打月餅,吃月餅,寓意闔家團聚,圓圓滿滿。親戚朋友之間,剛訂婚、結婚的男女雙方親家都會互相贈送月餅,送來送往的其實不僅僅是月餅,更是傳達深深的情誼。現在的物質條件已經好得不能再好了,互相贈送月餅的風俗卻逐漸淡化了。人們越來越覺得,相互贈送的過程就是個交換的過程,有些瑣碎有點囉嗦,還不如省點事兒,誰也不送,大家都挺忙。
早年人們只在中秋節來臨時才打月餅吃月餅。中秋節前後正是農村起山藥蛋的節令,忙著起山藥蛋中午常常不回家吃飯,帶上幾個月餅帶壺熱水,帶上幾個果子和梨,就是一頓中午飯。別處的月餅吃幾天,家鄉的月餅吃過年。食品店裡常年有月餅,實際上是月月餅,一年四季無論哪一天想吃月餅都能行。
最讓我難忘的是兩種月餅。一種是兒時母親用麩子面和糖精親手做的月餅,用木梳子壓的花紋,用倭瓜把子蘸上桃紅打個紅印。另一種是在左雲縣城讀高中時,晚上十來點飢餓難耐,站在西街小賣部窗口外,貪婪地咽下那一口一口月餅,分外香甜。一毛七分錢一個混糖月餅,吃時也不就水,就的是飄飛的雪花和嗖嗖的冷風,一生難以忘記。
2020.7.29
本文作者:
郭宏旺
文學愛好者
山西省作協會員
作品集《夢回十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