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倒戈,滿族人最終通過武力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華夏中原。或許,當初那些馬背上的統帥們不會想到。
他們的子嗣有一天居然會被他們眼中的「化外蠻夷」用更先進的武器打敗。
在清朝統治的中後期,鴉片戰爭的炮聲驚醒了清軍最後的幻夢,西方列強用自己的堅船利炮打得八旗、綠營毫無還手之力。
而清朝自己空有百萬雄師,卻發揮不出其十分之一的威力。可悲,可嘆。
西方武器進入華夏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地舉行,綠營和八旗也在一如既往得在混吃等死。不過,湘淮軍的出現給朝廷帶來了一絲曙光。
統治者們也意識到新式武器的重要性,逐漸開始從西方引入先進的武器裝備,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軍隊重新煥發生機。
在庚子國變發生後,慈禧太后終於下定決心「裁撤舊軍」。
1907年,清政府陸軍部頒布了全國編練36鎮常備軍的計劃。而其中由袁世凱掌握的北洋六鎮的裝備基本已經得到統一。
在武器技術方面,袁世凱選擇了奧匈帝國所裝備的曼利夏M1888-90式步槍。新式步槍在性能方面肯定優於從前清軍裝備的步槍,尤其是在射速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即便漏夾設計在供彈系統上相比於之後的毛瑟98系列的橋夾設計有所不足,但也能滿足當時新軍的要求。
火炮作為現代陸軍重要的火力支援單位,袁世凱對其也是十分重視。
他選擇的是德國格魯森兵工廠研製的57mm架退速射山炮。此炮的靈活性優於克虜伯87mm架退野炮。
更重要的一點是,湖北槍炮廠的機械設備可以支持仿製57mm山炮,並最後在1899年仿製成功。
雖然能夠成功進行本土生產,但是湖北槍炮廠的產量卻是一直無法提高,產量最高的1904年也沒能生產超過100門57mm炮。
究其根本,是因為所需鋼材無法本土生產,需要依賴於從西方國家進口得到。
與此同時,西方的火炮技術也在迅猛發展。
由於法式液壓氣體式復進機和德式液壓彈簧式復進機的使用。射速更快,精準度更高的新式火炮也逐步裝備到西方軍隊中。因此,新軍所裝備火炮的要求也相應得到提高。
在《陸軍槍炮口徑等項程式》的明確要求下,火炮的射速被要求最低也應達到每分鐘十五發的火炮,否則應當停止生產。
而格魯森57mm架退山炮無論如何改進也無法達到此項要求,最後也只得被迫停產。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實際情況十分複雜。在雲貴這些交通條件較差,沒有辦法使用75mm火炮,只能使用57mm山炮。
不過在其他大部分的地方,還是計劃在6年內全面裝備75mm火炮。
一次新的嘗試
中國——這個沉睡的巨人正在緩緩甦醒,他在睡眼朦朧之中發現隔壁的蕞爾小國日本已經迅速接受了西方的先進理念。並開始自行製造武器,同時還出口中國。
《陸軍槍炮口徑等項程式》也對引入日制武器做出了具體規定,最為著名的就是明治三十一年式架退速射炮。
西方的0.3英寸的子彈威力雖然較大,卻不適合當時東方人的身體條件。而日制的6.5mm友阪式槍彈更本土化,對東亞軍人更加友好。
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6.5mm友阪式槍彈也表現極其良好。相較於沙皇俄國使用的M1891式射速更快,對哥薩克騎兵的戰馬也具有足夠的殺傷力。
不過,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選擇日本所用的6.5mm步槍彈口徑,也沒有選用西方常用的7.62mm步槍彈口徑,而是創新出了中國特有的6.8mm口徑步槍彈。
中方也將製造新式步槍彈的任務交給了西方兵工廠,最後,在伯格曼廠得到了他們想到的答案——光緒三十三年式#步槍#。
這款步槍的性能基本是符合清政府的初衷。但是,這款步槍的命運也就和他的「主人」一樣,不久之後就將走向歷史的回收站。
最為後人所熟知的裝備於近代中國陸軍的步槍莫過於漢陽造了,這款步槍可以說是湖北兵工廠最大的成就。
其使用7.8mm步槍彈的射程和殺傷力都略勝日本的6.5mm友阪式步槍彈。
經過多次改良以後,從1894年至1938年44年間,漢陽兵工廠生產了大約90萬支漢陽式步槍,並大量裝備於民國時期的中國陸軍。成為了近代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一款步槍。
舊式思想與新式武器的畸形結合
在慘烈的近代戰爭中,許多清朝大臣開始認識到西式武器的重要性,他們引入並仿製了西式武器。
但是,他們忘記了自己軍隊的戰術還停留在數百年以前,幾乎沒有與近代的軍事理論接軌。
所以,雖然當時的中國擁有著亞洲最大的西式武器庫。
但訓練水平的落後也導致中國軍隊甚至無法與日本新軍相匹敵,而後者也是在多次日本內戰的腥風血雨中成長起來了,也就更不用說去對抗歐美真正的近代化軍隊。
結語
甲午一戰,中國軍隊慘敗於日本新軍,讓中國朝野和世界各國徹底看清「現代化軍隊」的真正面目:手持現代武器,卻仍是保持著300年前的思想和靈魂。
在後來的軍隊西化中,其充分吸收了從前失敗改革的經驗教訓,認真分析西方軍事的先進經驗。
而其產物,北洋定武軍和南洋自強軍,也正式揭開了中國軍隊現代化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後來的北洋六鎮被分散到各地進行駐防,以及軍隊大規模的擴編,舊式部隊又重新被參雜進新軍中,導致了新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
再加上時局動蕩等因素,軍隊經費又得不到充分保障,清朝滅亡以後,新軍的戰鬥力更進一步衰落,到了北洋時代,又蛻化成一支舊式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