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楷模意為榜樣、模範,值得學習的人被我們稱為楷模。為什麼將具有模範行為和榜樣作用的人稱為楷模?楷模二字為何都有木字旁,和樹是否有關係?
楷確實是一種樹木,《說文解字》說:「楷,木也,孔子冢蓋樹之者」,不過此時它讀為jiē,指黃連木。楷樹總被和孔子聯繫在一起。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據《皇覽》記載,孔子墳墓旁有數百種珍奇異木,傳言是孔子弟子種下的,楷樹正是其中之一。」楷模中的楷讀為kǎi,指模範、法式,《康熙字典》說:「楷,又模也,式也,法也」,楷書就是因為其字形端正、筆畫平直,故而得名。
模與樹有什麼關係?《說文解字》說:「模,法也」,本義為鑄造器物的模具。古人鑄造器物時,均要使用模子,據《說文解字注》記載,木製的模子稱作模,土製的叫型,金屬制的叫鎔,竹製的叫範。後來模逐漸由模具引申為模範、法式等含義。關於模,還有一種有趣的解釋,古人認為模的模範之義,是從模樹衍生而來。相傳模樹生長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墳墓旁,故而將其賦予了榜樣、範式之義。
楷模一詞語出《後漢書·盧植傳》,其中說:「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後來用楷模一詞形容可作範式和榜樣之人的用法便逐漸固定下來。
關於楷模,還有一種有趣的解釋,認為是將楷樹與模樹合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南宋孫奕所編著的《履齋示兒編》,其中記載道:「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後世人以為楷模。」孫奕認為這兩種樹都生長在聖賢墓旁,故而後世便合稱,以之比喻榜樣、範式。
明人葉盛《水東日記》中也記載了一則類似的故事:元代學者吳正道對《說文解字》進行了補充,另一位學者吳澄請教他說:「楷、模二字,是假借字嗎?」吳正道回答說是取木為義,模樹生長在周公冢上,葉子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青、赤、白、黑均屬於古代五色,古人將五色視為正色,故而模樹有了「正」的含義;楷樹生長在孔子冢上,其枝幹挺拔不彎曲,因而將其賦予「直」的含義。吳正道接著說:「模樹的正和楷樹的直,本就可以視作模範和法則,更何況他們還生長在周公和孔子的冢上呢?」
楷模二字都從「木」,似乎以樹喻人有一定道理,但現在學者普遍更為認同楷模二字在造字之初便被賦予了模範、榜樣之義。而楷模原指生長在聖賢墓旁的兩棵樹,從而引申為榜樣範式,更像是古人表達對周公和孔子兩位先賢崇敬之情的一種方式。
古代清正廉明、勤政愛民的良吏能臣是後世為官者的楷模;今天心繫群眾、敢於擔當的好幹部是廣大黨員幹部的楷模;在生活中更有許多在自己崗位上無私奉獻的普通人,他們身上的高尚品質也擔得起楷模二字……這個世界上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普通人在散發著光亮。學習楷模,實際上就是學習他們身上的美好品格和崇高精神,將榜樣的力量牢記心中,促使自己不斷前行。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樂山市紀委監委 嘉廉話
原標題:《為何將具有模範行為和榜樣作用的人稱為「楷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