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班」是臺灣的僑生教育中一個特別的模式。提出這個報告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中國臺灣的經驗,推薦給中國大陸的朋友們參考。主要介紹海青班的實施方式、優點、缺點以及它對於華文教育要往外走的啟發。這裡有一個新的概念,作為語言教育者都把語言教育當主角,但現在我們要慢慢學習當配角。以前在討論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問題時提出過「語言+文化」的概念,利用文化活動帶動語言的學習。海青班的概念是「語言+技術」,用教技術來學習語言。甚至可以考慮換一個角度思考,以技術學習為主角,語言教學可以試試當個最佳男配角、女配角。
僑生制度歷史悠久,如今臺灣還在繼續實施。「海青班」屬於僑生制度中的一種。臺灣目前的僑生制度有兩大體系,一種是海外的華僑子弟回到臺灣讀高校;另一種是海外華僑子弟回到臺灣學習技術,全名叫「海外青年職業技術訓練班」,簡稱「海青班」,它是「僑民教育+技術教育」。海外青年職業技術訓練班在臺灣有50多年的歷史,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實際訓練的學生數量遠達不到預期要求。今天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就是希望大陸能把這個學習模式的規模做大。臺灣的資源有限,但是已經做好了模式。在20世紀60年代,臺灣就提出讓海外華人子弟回到臺灣學習技術的構想,因為當時海外華僑社會的技術人才非常缺乏,主要缺機械工人,其次缺農業技術人員,所以就希望海外華人子弟可以到臺灣學這兩樣技術,並且回去之後可以就業和發展,於是最早就開辦了這種訓練班。可是到了最近二三十年,沒有人想學農業技術,現在孩子都想學服務業,目前最熱門的是烘焙、餐飲、設計、傳播等比較潮流的行業,機械方面只留下了汽車維修。
目前正在實施的是2018、2019這兩期訓練班,那麼它們是如何實施的,有什麼目的,針對的招生對象是哪些人?
臺灣把所有的海外華裔子弟當作自己的僑民,不管有沒有當地國籍,認定條件很寬鬆。臺灣的認定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從臺灣移民出去的人只要在海外居住滿6年,就認定是僑民。另一種是移民了幾代的人,那麼他們僑民的身份由誰認定呢?在海外有很多僑團組織,這些組織有一套行之多年的僑民認定和僑生推薦的機制,例如馬來西亞華校的學生,只要董教或留臺校友會認定他們是僑民,臺灣僑務機構接受他們的認定。僑生身份認定後,他們就可以到臺灣讀高校或「海青班」。
回到臺灣升讀大學的人必須高中畢業,但是回到臺灣讀「海青班」的人只要初中畢業就可以。此外「海青班」對學生年齡的限制很寬鬆,因此學生年齡跨度很大,從十幾歲到40歲都有,而且因為臺灣有性別平等法,保障女性的權利,如果女性曾經生育過一胎,年齡限制可以放寬至42歲;生兩胎,可以到44歲,但最高不得超過45歲。不過大部分學生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孩子。
那麼「海青班」學什麼?目前最熱門的就是烘焙烹飪、汽車維護、食品加工、空間設計、觀光餐旅等課程。大概每年七八月開始報名,隔年三月開班。而且「海青班」的學生不必交學費,臺灣僑務部門提供了獎學金、工讀金及學習扶助金等,學生只需自備生活費、實習材料費、學校宿舍費等費用,所以一般家庭幾乎都可以負擔。臺灣的教育部門依據「大學法」不同意發給「海青班」畢業學生學歷證書,因為它屬訓練課程,不具正式學籍,訓練期滿,成績及格者,由各校依「專科以上學校推廣教育實施辦法」相關規定發給學生學分證明、結業證書。
「海青班」實施了50多年,生源主要來自馬來西亞的華校畢業生,比例高達80%~90%,成為馬來西亞華裔學生的一大升學管道。臺灣一直希望發展其他地區的生源,但是一直沒實現。以菲律賓為例,菲律賓的學制很特別,它的中學只能讀到十年級。但是中國臺灣不清楚中學十年級是什麼學歷,所以菲律賓的學生來到中國臺灣後要再補修一年,然而大部分菲律賓學生不願意,所以不容易招生。新加坡的制度很好,學生也就不願意來中國臺灣學習。泰國的國際學院眾多,升學渠道亦多,所以也很少有學生來中國臺灣就學。其實印度尼西亞有很多的生源,但是印度尼西亞學生的華語水平較低,要用華語學習技術,他們認為太難,所以申請者也不多。2015~2017年(34期~36期)臺灣「海青班」入學學生人數統計,分別招收了約2000名馬來西亞學生,仍佔絕大多數。印度尼西亞學生人數在慢慢增長,緬甸學生從少數變多數,泰國學生人數很少,越南學生僅有一些,菲律賓學生人數為0,韓國學生時有時無,其他地方很少。
那麼哪些學校可以承辦「海青班」?有意向承辦的學校每年可以向「僑委會」提交申請,然後由「僑委會」組織專家進行審核,通過審核後就可以開辦「海青班」。申辦「海青班」的學校必須要有相關科系,具有相應的師資和設備。例如:如果要辦烘焙班,學校必須要有餐飲管理系和專業的廚房設備;如果要辦汽車維修班,學校可以沒有汽車維修系,但是要有機械系,主要是可以讓學生有實習操作的場所。
2020年的招生已經核准了22所學校共48個科目,這些都是目前職場上年輕人最喜歡的科目。另外由於海外的華語老師數量和專業不足,所以「海青班」還特別為一些地區開設了華語文教學班,屬於專班性質,讓將來有興趣當華語老師的學生可到臺灣學習兩年。
「海青班」的學生雖然畢業之後沒有學歷證明,但是如果學生這兩年的學習很好,則可以用這兩年的成績申請插班進入大學讀正式的本科班。例如,原來在逢甲大學學習汽車修護的學生,兩年後發現他修車技術很好、機械理論學得不錯,那麼他就可以向逢甲大學申請插班到逢甲大學的機械系學習,只要學校批准,就可以插班到大二班級裡學習。所以有很多孩子學了兩年技術後插班變成正式大學生,還有的甚至讀到研究生。海青班的學生分散在二十多所高校,每年舉辦聯合盛大的畢業典禮,主辦學校會同時舉辦學生畢業作品展,畢業生會把最好的學習成果展現出來,也有利於升學和就業。
「海青班」有六大優勢,第一是「技術職業+華語」。許多非馬來西亞的孩子,比如印度尼西亞或者其他國家的學生,原本華語講得一塌糊塗,經過兩年的學習,華語有了很大的進步。「海青班」的概念是從職業技術學華語,華語教學不天天強調聽說讀寫。如果學生每天聽到老師用華語教炒菜、做飯、烘焙、修車,在學習技術的過程中不斷地聽和說華語,兩年下來,他自然就會講華語。把技術當核心,語言當輔助,學生一樣學得會。第二,這些職業技術訓練在中國臺灣都是由正規的高校承辦的,學生進入的是一所正式大學,所有的老師是高校的教授,所有的設備是一流的。「海青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技術的機會,給學生最好的教學環境,所以學生都很有勁,即學即用。以往傳統的華語教學法,雖然教學方法正規,可是未必有效。加上職業技術訓練,尤其是保障就業的這種語言教學,一定有效。第三,「海青班」的學生到了臺灣可以勤工儉學,利用課餘時間在臺灣工作,工資和保險都有法律的保障。第四,「海青班」學生就業率非常高,根據追蹤調查,畢業生回到居住國幾乎都能就業。第五,是前面提到的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插轉高校學歷班。第六,「海青班」的學生可以考職業證照。
「海青班」的開辦為華僑社會培養了非常多的技術人才,大部分學生學成回家後,不只是做職工,而且可以當老闆。這改變了很多居住國的生產業生態,例如馬來西亞的麵包店和新娘禮服店幾乎都是臺灣風格。臺商、華商去東南亞投資找不到基層幹部時,就可以找「海青班」的畢業生,這些學生既會講華語,又擁有專業技術。「海青班」改變了華人更看重學歷的觀點,也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華人認為職業教育甚至比學歷教育更重要。
今天來了很多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北京華文學院的朋友,大家都是以僑為服務對象,如今臺灣做了為僑服務的這種教育理念,那麼大陸也可以。臺灣僑務部門的預算有限,每年只能收2000個學生,如果大陸來做的話,每年可以收1萬名學生,那會造福非常多的僑社。此外,我們幾所有華文教育專業的學校,擴大利用學校的本科工程專業或與其他專科學校合作,可以將「語言+職業技術」的概念向「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推廣,為新時代的華語教學開闢一條新路。
任弘 華僑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僑務政策、華文教育、華僑華人研究、中國書法史。
來源:《世界華文教學》第七輯
——第四屆國際華文教學研討會專欄
編輯:張文靜、羅萬
監製:胡建剛
審核:林劉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