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 「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內,北鄰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基地被水系和城市道路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區是組合性醫療區,包括了住院、門診、醫技等醫療功能;它的西側是後臺支持區,主要包括科研樓、動物實驗房以及行政辦公和生活設施等。
東側-組合性醫療區
西側-科研樓等後臺支持區
現代化、人性化、生態化的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人性關懷」是醫療建築設計永恆的主題。針對腫瘤醫院的特殊性,設計者提出,「人性關懷」的對象不僅包括患者、患者家屬,同時也包括醫護工作者。項目以建築圍合的中心庭院為原點,力爭每一個醫療功能區都可以跟中心庭院產生視覺的對話和交匯,讓室內空間變得開放、流動、敞亮及溫馨,消除了傳統腫瘤醫院固有的封閉及壓抑感,從而達到緩解患者及家屬消極情緒的目的。
中心庭院-清晨的薄霧
通透敞亮的室內空間
作為整座建築的一個起點,入口門廳是採取了一個簡潔的兩層通高的一個矩形空間,長 27 米,寬 24 米,室內淨高 8 米。前後兩側的大片的透明的落地玻璃,給室內創造了一個非常通透、敞亮的室內環境。門廳面向中心庭院,會給人一種非常強烈的濃濃的生機和生命力。
遵循簡約設計便於維護的原則,在室內裝飾材料的選擇及搭配以暖色為主。通過材料的色彩搭配將各區域的空間劃分明確,尤其考慮降低室內空間的噪音,利用木色的格柵吊頂起到了很好的回音控制。公共空間的標識標牌採用醒目的深色,便於使用者尋找與識別。
入口大廳
以「患者「為中心的溫情醫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癌症的重要醫療手段,因其工藝和構造的特殊性,往往被布置在地下空間,患者需要在地下空間候診、就診。本項目中,設計者在在放射治療等候區的上部,在中心庭院內設置了帶狀的玻璃採光頂,讓一縷陽光能夠照射到地下,它的陽光和溫馨可以大大地改善地下等候區域的環境品質。
玻璃採光頂
將陽光引入建築
極富層次的就診體驗
主醫療區南側和城市道路中間,有非常優美的城市的景觀河道以及大片的城市公共綠地。這是項目中非常寶貴的景觀的資源。所以設計者把每一層的門診等候區都沿南向來布置,這樣南立面、落地玻璃窗戶,把外部的景觀都引入到了室內,形成一個綠色,陽光,自然又極富層次的就診體驗。
中心庭院夜景
生態化的屋頂空間營造
醫技部的屋頂設計成為屋頂花園,住院部通過四層的連廊到達屋頂花園。花園南向面對公共景觀資源,成為活動的空間、交流的場所,醫院內視野開闊,環境優美。住院部的患者和家屬可以通過連廊非常方便直接到達,即可遠眺南側的城市綠地,又可俯瞰庭院美景,成為患者,家屬休息,交往的理想場所。
溫暖關懷的工作環境
人性關懷也包括醫院的醫護工作者。項目將病房層的醫生辦公區域布置在建築南側,南向不僅有良好的採光,還能與中心庭院及醫技部的屋頂產生視覺關係,視線開闊、景觀優美,為醫護人員提供一個更為敞亮、溫暖的工作環境。設計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醫護工作者把陽光,把更多生的希望去帶給患者。
在一些沒有外窗的特殊醫療環境裡,設計者利用明快的牆地面的色彩和適合的照明亮度,保障了工作環境的高效率。手術室則更需要安靜明亮,應儘量減少環境幹擾,使醫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所以裝飾大量使用統一的白色,使得其他的顏色更容易被注意到。
特殊醫療區
手術室
簡潔美觀的立面設計
醫院的立面造型設計符合醫院建築的功能特點——簡潔、明快、大方、美觀。摒棄繁冗的建築符號,通過純粹的幾何形體穿插,石材、鋁板、玻璃材質脈絡的延續,強化了群體建築的整體性。建築形式與醫院功能有機結合,方正的平面布局符合各種功能的使用要求,建築造型在規整中又有韻律變化,達到簡潔而不失細節、大方而不失溫馨的效果。
建築細部
結語
項目建設是對腫瘤醫院佔領腫瘤研究和治療領域制高點的必要條件,更是醫療教學科研發展的重要支持設施。憑藉腫瘤醫院強大的技術支撐優勢,進一步推進醫院國際化發展。將腫瘤醫院醫學中心打造成現代化腫瘤診療中心和科研中心,為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奠定醫院在全國及國際腫瘤診療及科研中的優勢地位,同時也將提升上海及全國的醫療服務水平。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學中心
建設單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建設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鎮
總建築面積:95330 平方米
建築高度:東區 50.30 米,西區 35.60 米
建築層數:東區 11 層,西區 6 層
總床位數:600 床
設計時間:2014 年-2015 年
竣工時間:2019 年
設計單位:華建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
設計總負責人:陳國亮
設計副總負責人:邵宇卓
建築專業設計:佘海峰、杜清、嚴曉東
結構專業設計:賈水鍾、石碩、穆志華、李瑞雄
暖通專業設計:沈彬彬、朱學錦
電氣專業設計:朱文、劉蘭
給排水專業設計:劉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