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新聞:泉州一位姚伯伯,聽說志願者籌建公益圖書館缺地之後,將自己800平方米的一層樓房無償永久捐出,給留守兒童建圖書館,他還發動自己的親朋好友捐物。
此刻正值冬至第二天,雖寒風凜冽,天寒地凍,但是看到這些充滿溫情的文字和如此暖人心扉的愛心之舉,心中頓時被溫暖所包圍———人間自有溫情在,不管你身處城市的一隅還是偏遠山區。
這些留守兒童,雖然因為家庭原因,父母不能陪在身邊,但是能得到愛心人士的關愛,有好書可讀,也算是不幸中的幸福!
能讀書,多讀書,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因為在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只有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
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如果我們小時候能有這樣的圖書館,這樣的好的學習機會,也許我的命運就會因此而改變。
那時候我家裡窮,父母每天省吃儉用,才能把我們姐弟三個的學費湊齊,我們才得以繼續上學。在我們村裡,很多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很小就輟學,在家幫大人幹活。
所以,在我們看來,每天能背著書包去上學,就是全村最幸福的孩子。父母也經常拿輟學的孩子教育我們姐弟三人:我們做父母的再辛苦,也要咬牙供你們上學,所以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就會像他們一樣每天只能放牛、幹農活。
我們姐弟三人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從不要父母操心,每天吃完飯,就背著土布做的書包,一蹦一跳的去上學,雖然書包裡面只有一本數學書、一本語文課本。還有兩本作業本和一支鉛筆,還是父母攢了好幾天的雞蛋換來的。至於課外書,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記得我九歲那一年,跟著奶奶到舅爺爺家做客。舅爺爺是一個化工廠的領導,他家有一個比我小兩歲的孫子文文,幾個大人在說話,文文就把我帶到他的房間裡玩。
在那裡,我第一次看見了比我們學校都多的課外書,這些書整齊得放在書櫥裡,都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有漂亮封面的兒童畫報,也有各種小人書和厚厚的裡面有文有圖的書,我徵得文文同意後,馬上迫不及待得看了起來。
我立刻被書裡漂亮的畫面和神奇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忘記了外面的世界,忘記了自己在做客,以至於奶奶喊我去吃點心,我都不願意去,一直躲在文文的房間裡面看書,直到吃晚飯。
舅爺爺看我這麼喜歡書,臨走時就送了我2本書,一本是兒童畫報,另一本是小人書《鐵道遊擊隊》,我的童年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課外書。我非常珍惜,每次看完,就把它們藏到別人碰不到地方,怕同學來借。後來長大了,因為搬家,這兩本書就再也找不到了。
小學畢業時,雖然我以全校第一的分數上了城裡的初中,以為自己了不起,沒想到一學期下來,原形畢露,成績跟城裡的孩子差距很大,特別是在語文方面,作文寫得乾巴巴,只要是課外延伸的題目,基本得不到分,因為不知道答案。歸根結底,是因為書讀的太少的緣故。
其實,我很喜歡寫些東西,但是經常心裡想的很好,很美,但是卻無法通過文字準確的表達,就像如今我在頭條上面寫文章,常常不知如何下筆,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落寞。
所以,能讀書、多讀書太幸福了。你生活中的一切疑惑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書,就是一把鑰匙,給你幫你打開通往未知世界的通道。
那些留守兒童,能有書可讀,在漂亮而安靜的圖書館裡讀他們愛讀的書,他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正是因為社會上有眾多的像姚伯伯一樣的愛心人士,他們建的不僅僅是圖書館,更是鋪起一條改變留守兒童命運的道路。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希望這些孩子都能通過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改變自己的生活,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