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shuraSJ@bigfun社區
·土方歲三:忠義秉誠挽傾廈,清豐殉兇天地鑑
土方歲三
原型:土方歲三(1835-1869)
土方歲三
時值江戶末期,治國長達二百六十餘年的德川幕府已不復神君在時那般堅若磐石。「四杯上喜撰,太平之夢不復眠」(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たっ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猝然來襲的黑船撞碎了德川氏的百年太平迷夢(上喜撰是日本的一種綠茶,其發音與日語中「蒸汽船」相近)。內憂外患下,幕府方才驚覺泰平之基石已脆弱如魯縞齏粉,武家的威嚴岌岌可危;秉持攘外安內方針的幕府在與外夷交涉周旋的同時,或是從旗本幕臣中選拔、或是招募大批農人和武士,編制為一支支維護幕府統治的衛隊。這二者的代表,就是京都見回組和壬生浪士隊——後者也就是後來的新選組。
受到後世演藝作品的影響,提及新選組,人們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一群在時代浪潮中沉淪起伏、實力與容貌兼具的劍客。但實際上,作為一支發展迅速、且大多成員非武士的武裝勢力,新選組日常要面對的並非浪漫的幕末風月譚,而是刀光劍影和腥風血雨。成員多達數百人的武裝組織是一個不穩定的存在,若無強有力的約束,極易成為失控的暴動來源(尤其是大部分成員不秉持武士道準則,這一點使得新選組更難以控制)——這樣的一支「武裝團體」,能快速發展為紀律嚴明的「部隊」,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被稱為「鬼之副長」的土方歲三。
土方歲三原諱義直,1835年出生於武藏國多摩石田村(現屬東京都日野市石田),是六兄弟姐妹中最小的(近年的研究表明,義直實際上是十兄妹中最小的一個)。其父名為土方隼人義醇,是村中的豪農,但在義直出生前數月就因肺結核去世;他的母親也在義直六歲時過世,因此義直乃是被兄弟姐妹們拉扯長大。
幼時的義直性格頑劣,經常到處打架惹事。11歲那年,義直前往江戶上野一家名為「松坂屋」的和服店當學徒,但不久就因為和前輩發生爭執而返回多摩;17歲時又到江戶傳馬町一家和服店工作,同樣也因為和上司產生衝突而歸鄉。之後,義直成為了一名藥郎,憑藉著家傳的秘方傷藥「石田散藥」四處行商,並在商旅途中於各地的劍道道場修習比試。
義直的姐夫·佐藤彥五郎是江戶天然理心流道館「試衛館」第三代宗家——近藤周助的門人,同時和近藤周助的養子·近藤勇為結拜兄弟。彥五郎在日野的家中開設了天然理心流的道場,並邀請近藤勇不時前來指導;正是在這一時期,義直結識了近藤勇,二人很快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1857年,義直正式拜入天然理心流,成為試衛館成員,並在1863年跟隨近藤勇、衝田總司等同門師兄弟一同前往京都,加入清河八郎的「浪士組」;浪士組分為兩隊行動後,留守京都的芹澤鴨、近藤勇等人則在會津藩主、京都守護代松平容保的統轄下改組成為「壬生浪人隊」,參與京都治安的維護。正是在上洛之後,義直將自己的名諱由「義直」改為了「歲三」。
松平容保(1836-1893),會津藩第九代藩主,為新選組的直屬領導
八月十八日政變後,浪士隊因功受賞,改名新選組。起初的新選組由芹澤鴨、新見錦等水戶派和近藤勇、土方歲三等試衛館一派組成,隨著水戶派成員的胡作非為、以及其存在阻礙近藤勇進一步掌控大權,試衛館在新見錦切腹後策劃了對水戶派的肅清行動,在島原一家酒肆將大醉的芹澤及其黨羽誅殺。其後,試衛館一派成為新選組的核心,近藤勇任局長,而土方歲三則任副長,成為新選組實際上的決策者和執行人。
近藤勇(1834-1868)
成為副長後,土方歲三為約束組內隊士行為而制定了被稱為「局中法度」的鐵則。其內容如下:
其一、嚴禁違背武士道;
其二、嚴禁擅自脫隊;
其三、嚴禁私下籌款受賄;
其四、嚴禁擅自訴訟調解;
其五、嚴禁無故私鬥;
凡違反以上五條中任意一條者,皆需切腹自盡謝罪。
如此冷酷無情的法則、加上土方在刑訊時近似暴君一般的殘酷,使得他成為隊士心中最為敬畏的人;而其在對勤王志士的肅清以及對外散布恐懼方面亦不遺餘力,竭力塑造新選組的威望。因此,如同新選組影之支配者一般的土方得到「鬼之副長」的稱呼,在京都成為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1864年的池田屋事件中,土方歲三當機立斷,在發現長州藩志士常常聚會的四國屋空無一人後轉向池田屋,最終使得新選組圓滿完成對長州藩的驅逐任務。
然而在時代的巨浪之下,德川幕府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早已無力支撐,新選組這一葉扁舟再如何努力也無濟於事。1867年10月,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宣告「大政奉還」,幕府垮臺。在當年6月被封為幕臣的近藤勇、土方歲三等人加入幕府一方,參與到之後的戊辰戰爭中。土方作為代理局長和指揮者,代替此前負傷的近藤勇指揮新選組在鳥羽伏見之戰中作戰,卻在新政府軍的火炮攻勢下敗走。近藤和土方分別化名大久保剛和內藤隼人撤到甲斐國,在1868年3月的甲州勝沼之戰中再度敗退。此役過後,土方阻止了意欲切腹自盡的近藤,打算前往江戶與幕府重臣勝海舟談判以換取對近藤的赦免,無果;同年4月25日,近藤勇被斬首於江戶板橋。
近藤死後,土方歲三設法脫出了新政府軍的包圍圈,率殘部與幕府殘黨會軍,並參與了宇都宮城之戰。在此戰中,土方不幸負傷,不得不脫離前線返回會津藩休養了3個月,傷勢穩定後又重回戰場。隨后土方在新選組餘下隊士和桑名藩士(桑名藩藩主松平定敬為松平容保之弟,曾任京都所司代。德川慶喜尚未繼承將軍之位、名為一橋慶喜時期,其表兄弟松平容保、松平定敬是其忠實的政治盟友,以三人為核心組成了「一會桑」政權)的陪伴下與幕府海軍副總裁本武揚會合,於10月一同走海路撤往蝦夷島(今北海道)——此時,這已經是德川幕府最後的支柱。
松平定敬(1847-1908),桑名藩末代藩主。明治時期擔任日光東照宮(德川家康陵寢和祭祀處)宮司,位列子爵
本武揚(1836-1908),幕府海軍副總裁,「蝦夷共和國」建立後自立為共和國總裁。戰後因福澤諭吉和新政府軍主帥黑田清隆多方奔走而得以赦免,成為明治政府北海道開拓使,歷任海軍中將、海軍大臣、駐大清帝國特命全權公使、內閣大臣等,位列子爵。
10月20日幕府軍在蝦夷登陸後,土方歲三被任命為兼道軍總督,率部隊攻佔了箱館(今函館)的五稜郭城,並在本武揚海軍的掩護下迅速攻陷松前城。12月15日,本武揚為招待各國領事而返回五稜郭城,發表《蝦夷平定宣言》,在城內舉辦了亞洲第一次記名選舉,選舉結果推本武揚為「蝦夷共和國」總裁,以德川幕府臣屬的身份繼續對抗新政府軍。土方歲三因其軍事才能被任命為陸軍奉行,成為「蝦夷共和國」的陸軍統帥。
五稜郭城遺址示意圖。「五稜郭」並非其名字,而是指的是這種五角星形的堡壘構造;這座城的名字是「龜田役所土壘」(亀田役所土塁)或「柳野城」。日本共有兩座採用此構造的城堡,現在提到「五稜郭」一般都是指的北海道的這一座,有時為了區分也會稱其為「函館五稜郭」
五稜郭遺址公園俯瞰圖
在另一邊,平定奧羽越列藩同盟(東北、北越等地共31個藩結成的反政府軍事同盟)的明治政府將視線轉移到龜縮東北一隅的蝦夷共和國。新政府軍從西方列強手中購入大批鐵甲艦(裝甲艦),北上攻討幕府殘餘勢力,逐漸扭轉了舊幕府軍海軍佔優勢的局面。在宮古灣海戰(近代東洋海戰史上第一次登艦作戰)中,土方歲三指揮其所在的回天丸突入新政府海軍泊地,單刀直入對新政府軍旗艦甲鐵艦發動猛攻,遺憾的是最終因甲鐵艦上火力兇猛的新兵器——加特林機關炮而功敗垂成。
當時新政府海軍的旗艦「甲鐵艦」。這艘裝甲艦建造於法國,起初是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訂購,後來被賣給明治政府,在宮古灣海戰中擊退了土方歲三的「回天丸」。1871年,甲鐵艦改名「東艦」,1888年被移籍並拆解,其甲板被重鑄為淺草發電所的變壓器鐵芯
隨著蝦夷共和國的海上優勢不復存在,新政府軍開始了對幕府殘黨的總攻,土方歲三拒絕了籠城守備的方案,主張主動迎擊。明治2年(1869年)6月20日,新政府軍進攻五稜郭城,新選組成員島田魁守備的弁天台場被新政府軍包圍,陷入孤立。土方歲三一馬當先,率少數士兵突圍前去救援,以鬼神之姿力阻自七重濱大舉進犯的新政府軍,將新政府軍的攻勢遏制在一本木關口。正當土方歲三即將以劣勢扭轉戰局之時,一顆槍彈擊中了他的腹部(近年來有證據表明土方疑似是被身後的己方所射殺),土方落馬戰死,享年35歲——原新選組副長、局長代理、蝦夷共和國陸軍奉行土方歲三,就這樣如同晚夜綻放的曇花一般,在短暫的吐芳後悄然落幕;其遺體下落不明,與其他死者一同被安葬於五稜郭城內。
土方歲三是蝦夷共和國8名高層閣僚中唯一戰死沙場的人。在他死後,蝦夷共和國幾乎再無抵抗之力,本武揚、大鳥圭介等蝦夷共和國高層投降,最後都得以赦免而成為明治政府重臣;只有土方歲三一人縱知一去不回,仍執意在槍林彈雨中一往無前,最後身死沙場——曾經的同伴中,近藤勇、衝田總司、藤堂平助等人已先一步離世,永倉新八、齋藤一等人亦脫離了新選組,誠之旗下已徒留土方一人;或許,土方在人生最後時刻的決然,既是對「局中法度」中「嚴禁擅自脫離組織」的堅守,也是對過往同志最後的交代。
新選組臂章,佩戴於左臂以區分敵我,現藏於東京都日野市土方歲三資料館
逸事:
·土方歲三年輕時曾為藥郎,憑藉著家傳250多年的秘傳藥方「石田散藥」四處行醫,從而得以接觸到各地劍術流派。石田散藥主治跌打損傷、扭傷、肌肉疼痛等症狀,在接骨和治療刀傷等治療中均有運用。這種藥的原材料為多摩川支流·淺川上生長的牛革草,主要製作流程為燒焦乾燥牛革草,放入鐵鍋並撒酒,,再次乾燥後碾成粉末,服用時配合燙熱過的日本酒飲用;
石田散藥製作工具,現藏於東京都日野市土方歲三資料館
·土方歲三是一名相貌相當英俊的男性(從相片也可以看得出來),無論到哪裡都有為數眾多的女性為其傾倒,據說土方曾從鄉裡的親戚處收到裝滿一個木盒的情書;而其與京都的藝伎、舞姬通信的情書被整理成冊,定名為《婦女戀書》(「婦人戀冊」),被收藏於仙臺市博物館。
·然而,土方歲三一生未能結婚,生涯獨身的他曾在家鄉有過一位名喚「琴」的婚約者,後者容貌出眾,是三味線店的女兒;但隨著土方歲三離開故鄉、前往京都,這段婚約也化為了泡影。根據新選組成員島田魁的回憶,在京都北野上七軒町有一位名為「君菊」或「君鶴」的舞妓,曾與土方歲三誕下一名女孩;但這名女孩產後不久即夭折,後來土方歲三的外甥前去京都打探這位舞妓的消息時,也沒有得到任何有效信息,因此島田魁的說法亦存在很大的考證空間;
·土方歲三的佩刀有很多,光是人們熟知的和泉守兼定就有兩把。在池田屋事件後,會津藩主松平容保將刃身2尺8寸的會津11代和泉守兼定賜給了土方;而在箱館時,土方所使用的是會津12代和泉守兼定(非九字兼定),刀身長2尺3寸1分6釐。前者並無實物,因此也被很多研究者認為並不存在(也有說法是這兩把刀實為一把);後者則被收藏於東京都日野市土方歲三資料館,基本每年會在土方歲三的祭日限時展出。除此之外,土方歲三還曾在戊辰戰爭中用過大和守秀國(會津藩士秋月登之助所贈,刀身2尺2寸8分,現藏於京都靈山歷史館)和葵紋越前康繼(刀身2尺3寸5分,後被土方贈予姐夫佐藤彥五郎的兒子源之助,現藏於佐藤彥五郎新選組資料館);此外,還有並未證實是否真實存在的用惠國包(2尺1寸)和脅差·堀川國廣(刀身1尺9寸5分);
和泉守兼定刀身
和泉守兼定,為日野市指定有形文化財,現藏於東京都日野市土方歲三資料館
·和現代影視文藝作品塑造類似,土方歲三的確是一名文武雙全的風流名士。土方的祖父是一名俳人,雅號「三月亭石巴」,在當時小有名氣,因此土方家有著較為濃厚的文化氛圍;土方歲三作為俳人的雅號為「豐玉」,在上洛之前著有眾多和歌、俳句,後被編成《豐玉發句集》(「豊玉発句集」),亦被藏於東京都日野市土方歲三資料館;
「豊玉発句集」
·在人生終點來臨之前,一向以「鬼之副長」面目示人的土方歲三將愛刀·和泉守兼定、自己的一綹遺發和一張照片託付給擔任小姓職務的少年兵·市村鐵之助,讓他將這些遺物帶回自己多摩的老家。市村鐵之助在1867年跟隨哥哥市村辰之助一同加入新選組,後來在鳥羽伏見之戰中,辰之助逃離了新選組,而鐵之助則留在了組內繼續奮戰;土方對鐵之助十分關照,稱其「好勝且性格伶俐」,後來更是將遺物託付給他,讓他逃離敗局已定的戰場——或許這就是「鬼之副長」的溫柔;
·根據武州多摩郡小野路村的小島家第21代當主·小島守正的《兩雄逸事》(「両雄逸事」)記載,土方歲三的辭世句為「孤臣身殉蝦夷島,忠魂永衛東方君」(「よしや身は蝦夷が島辺に朽ちぬとも魂は東の君やまもらむ」)。小島守正的前代當主·小島鹿之助曾是近藤勇的友人,後來多次與新選組有來往,他所著的《兩雄士伝》後來被小島守正進一步整理,記錄了新選組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變化。所謂「東方君」,指的是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即使孤身一人身死於蝦夷島,這忠義之魂也要永遠東方的將軍;土方歲三也憑藉這種忠誠和悲劇的結局,被視為武士道精神的最後代表人物;
·蝦夷共和國時期,同為陸軍奉行的大鳥圭介主張以「戰爭獻金」為名,向箱館人民收取巨額的軍費。對此,土方歲三卻以「杯水車薪」之由,嚴詞反對,認為「這會使我們與窮兵黷武的新軍淪為一丘之貉」,最終使得這一計劃流產。得以不經受戰亂之苦的箱館市民後來私下設立了土方歲三的慰靈碑,卻將土方的名諱「義直」錯認為「義豐」,在碑文中為其起的戒名為「歲進院殿誠山義豐大居士」(「歳進院殿山義豊大居士」)——現在再去看本文的副標題,或許各位讀者能從中發現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