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生產不合格校服的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供貨的21所學校26444套校服已暫停使用並送檢。上海市質監部門此前通報,歐霞公司生產的OUXIA搖粒絨冬裝含有對人體有致癌性的芳香胺染料,公司已被質監部門立案查處,這也是上海對學生服質量首次立案。
校服中檢出致癌物
日前,上海市質監局對上海市生產、銷售的學生服質量進行了抽查,在抽檢的22批次產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大部分企業的問題是纖維含量標註不符,pH值檢驗不合格等問題,但一家叫做上海歐霞時裝公司生產的一款冬季校服卻被檢出致癌物質芳香胺。
2012年第四季度,上海市質監部門抽檢了五三中學向歐霞公司訂購的50套學生演出服,演出服面料為紅色搖粒絨,裡料為白色搖粒絨,有三條黑色鑲邊。在抽樣檢查中,兩套演出服的黑色鑲邊面料被檢測出含致癌芳香胺染料,芳香胺對人有可致癌性,且對人體的傷害是不可逆的。質監部門當即對剩餘的48套搖粒絨學生演出服進行了全部扣押,50套演出服都沒有出售,質監部門已經對此進行了立案調查。
波及21校26444套校服
記者前往歐霞公司採訪時,這家公司負責人說,「毒校服」只生產了50件,都還沒有來得及流入市場就被查處了。在被問到到底生產了多少「毒校服」和其流向時,歐霞公司負責人說,公司生產規模有限,沒有能力為太多的學校供貨。
17日晚23時,浦東新區官方微博「浦東發布」發布消息說,鑑於歐霞公司出現的問題,浦東教育部門進行了排查,已經確認共有21所學校向歐霞公司採購了產品。目前,教育部門已經要求採購該公司產品的21所學校通知學生暫停穿著學生服,並將採購的學生服送檢驗機構檢測。有關部門將根據檢測結果,進行相應的處理。
上海市教委17日也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將通過「上海教育督查簡訊平臺」,把質監局的抽查結果告知全市各學校,以提醒各校在校服採購過程中注意選購質量合格的產品。如遇不合格產品,學校應與生產廠家進行交涉,依法維護學生的權益。
抽查3年4次不合格
事實上,歐霞公司的問題由來已久。上海質監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歐霞校服實際上已經連續3年位於不合格名單中,2009年、2011年學生夏裝被檢出pH值超標;2012年第二季度抽檢顯示,其2月份生產的學生服春秋及夏裝均被檢出使用說明不合格,但是在整改和複查之後,他們的檢驗都是合格的。
一家多次登上質監「黑榜」的企業仍舊堂而皇之地生產出售校服,一邊是校服生產企業無準入門檻,另一邊是學校「自己買」缺乏統一標準,解決校服質量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連結
上海將明確校服生產準入標準
上海市政府表示,此事暴露出相關部門存在著監管不嚴、職責不明等問題,各部門間協調機制尚不完善,監管也有一些漏洞。對此,上海多部門對形成校服監管的長效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抓緊落實五項措施。
一是明確準入標準。質監部門將抓緊在一般服裝質量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建立針對校服的更嚴格的地方標準。
二是規範訂貨主體和程序。在當前各校自行採購的「大分散」格局下,研究區縣和學校相結合的相對集中採購模式。
三是實施過程抽查。責成區縣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積極配合質監部門開展過程監管,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召回整改,並嚴肅處罰。
四是合理確定價格。實施「保本微利」原則,既充分考慮學生和家長的承受能力,又兼顧企業合理利益。
五是信息充分公開。建立健全在不同訂購主體範圍內的信息公開制度,抽查檢測結果要及時向區縣教育部門、學校及公眾公開。(綜合報導)
新華網評:"毒校服"事件,可怕的不只是致癌
近日,上海市質監局在抽查中發現上海歐霞時裝公司生產的一款演出服中含有致癌物質芳香胺染料。浦東教育部門通過官方微博公布了目前排查出的21所採購涉事企業生產校服的學校名單。目前,21所學校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暫停使用並送檢,相關檢測結果將在近期對外公布。(2月19日 《光明日報》)
相信隨著有關部門調查的深入,"毒校服"事件的真相將大白於天下,違法企業也必將受到嚴厲查處。但如果僅僅停留於此,這起事件就與普通的產品質量糾紛案件的處理沒有多大的差別,保不齊違法企業還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再冒出來毒害學生。
從表面看,直接受"毒校服"之害的是孩子們的身體。"毒校服"銷售到21所學校,面不可謂不廣;21所學校的學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量不可謂不大。更可怕的是,據上海市質監局抽查通報的情況,有的校服使用了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這類染料含有偶氮基團,不僅對人有可致癌性,而且傷害具有不可逆性,這種毒害或許將成為一些孩子身上的"定時炸彈"。
然而,來筆者看來,"毒校服"毒害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身體,更毒害了他們純潔的心靈。中小學生年齡尚小,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在判斷、分析、自我調節能力等方面都還不成熟。當他們知道自己身穿的曾引以為豪的校服可能成為"回扣"對象的時候,或許會對社會誠信產生懷疑,進而影響他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毒校服"事件,上海浦東不是第一起,早在2008年,廣東就發現了不法廠家在生產校服時使用含有毒化學品聯苯胺的染料和助劑;即便是上海浦東的"毒校服",相關部門也透露"3年4次抽查不合格"。為何"毒校服"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呢?認識不到位恐怕還是致命原因。不論是不法廠家掙"黑心錢",參與其中者"拿回扣",還是相關部門一次次的重拳出擊,都是著眼於事而忽略了事背後的人,這才導致了監管有漏洞、打擊有死角,死灰復燃現象才一再抬頭。
讓孩子的眼睛充滿童真;作為他們的呵護者,應當讓孩子的內心充滿信任和溫暖。這個觀念不樹立起來,查處"毒校服"事件就難徹底,類似的毒奶粉、毒饅頭、毒文具事件,也就會屢禁不止、屢打不死。(徐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