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歷史?唐太宗說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2020-12-22 時光史者

有人說,現代教育是失敗的。

人們讀書只是為了應試,為了高考最終的那一紙成績,為了自己日後的飛黃騰達,人們學習在日後的生活裡毫無用處。

甚至有人為此找出了看似「強有力」的證據,如:你以後買菜會用到二次函數嗎?即使有了體育課不也照樣有胖瘦之分?歷史已經是百年前的舊事,讀他還有什麼意思?

歷史是相似的

在這裡,時光雖然沒有百分百的證據來證明讀歷史的好處,但我可以用歷史來反駁你。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代初期最敢說的大臣魏徵染病去世。唐太宗聽聞之後悲傷不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

且拋開唐太宗是如何懷念平日裡辱罵他的魏徵,其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便是時光今天要論證的一點。

為什麼要讀史,因為世界是一個循環,古時、今日、未來,總有他們的相似之處。

一、世界是一個輪迴

當你了解了自秦漢以來到目前為止的歷史之後你會發現,當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社會的發展一定是存在著它的規律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自從戰國時期秦統一六國之後,每個朝代的年限幾乎都是以三百年為限,如明朝的276年,清朝的269年,分成北宋南宋的大宋加起來也不過319年。

唐太宗

不論這個朝代的皇帝是明君多還是昏庸當道,似乎都跳不出三百年的怪圈。

仔細想想,現在發生的每一件事在歷史上似乎都有跡可循,學習歷史,不是讓你看故事,而是讓你找到其中的規律罷了。

二、歷史就是經驗

記得大學歷史老師說過:「一分鐘之前發生的事也叫做歷史。」

生活中,常常有長輩用自己畢生的經歷來教導我們,沒錯,薑還是老的辣,聽取了長輩的一些建議之後我們往往會發現會事半功倍。

而歷史,則是沉澱了五千年的經驗。

劉邦,是如何從一個四十歲的糟老頭子一舉成為大漢的天子。

劉邦斬白蛇起義

這還要從他「斬白蛇起義」開始,某天夜裡,喝得醉醺醺的劉邦路過一片樹林,不知不覺間發現前方有什麼東西擋住了他的去路,定睛一看,是一條白色的巨蟒,劉邦不管三七二十一,拔出劍就將白蛇的腦袋砍了下來。

隨後劉邦和隨從接著往前走,遇到了一個老婦哭哭啼啼,上前一問,這老婦說:"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外出,卻不幸被赤帝之子斬下了腦袋。"

劉邦和他的隨從一聽,那劉邦不就是赤帝之子了嗎?很快,劉邦是赤帝之子的消息傳了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隨劉邦。

難道劉邦真的是「赤帝之子」嗎?有點常識的人就會知道這純屬無稽之談,劉邦效仿的便是陳勝吳廣「大楚興,陳勝王」的把戲。

清朝也沒有超過三百年

吸取了陳勝吳廣成功的經驗,避免了他們失敗的路線。劉邦這堂歷史課學得非常好。

總結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了解了學習歷史的意義。學習本身是一件讓人受益匪淺的事,只不過當代社會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態讓學習的本質發生了改變。

活到老學到老也是人們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希望大家不要將歷史看做無用功,有時候學好歷史,可以讓你的人生事半功倍。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要讀歷史了嗎?

關注時光,帶你了解歷史,尋覓時間的真諦。

相關焦點

  •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1.一定要餘錢投資,決不能借錢融資加槓桿!虧了你承受不起……2.無論熊市牛市,永遠都不要滿倉!一般不要超過七成倉3.忌追漲,忌殺跌4.買在分歧,賣在一致5.設定止盈止損線,不貪不戀!其實心態是跟你的倉位及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的關係……盤後又出來消息,說又要安排通話了,散戶現在是最難的。會談鬧得不能消停,一會說要談,一會又說不談了,真磨人。毛衣Z的事,都已經兩年多了,當局者不嫌煩,吃瓜群眾看著都有些煩。更有意思的是,大A還天天圍著它轉,說要談,自己先跌為敬;不談了,又站出來跳腳。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歷史對現代人還有用嗎?
    如果可信度不高,那有必要讀歷史嗎?」「古今社會相差這麼大,那麼讀歷史對現代人還有用嗎?」我覺得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沒有想清楚一個問題,「我們讀歷史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有一句古話我們想必都聽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這句話來自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用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我們且仔細想想,此話的指向是什麼?
  •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可明得失 ——《中國通史》讀後感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可明得失 ——《中國通史》讀後感 2020-02-22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這是我聽過的最好回答
    前不久和朋友談到歷史這個話題,他就說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研究那些東西有什麼用,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想想怎麼賺錢。而且每年花那麼多錢去支持考古,考古的意義在於哪裡呢?這不是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嗎?這個錢為什麼不多拿些出來給貧困地方的老百姓?
  • 為什麼要了解歷史,因為歷史就是一個個輪迴組成的,讀史才能知今
    我們都知道,讀史使人明智,但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加上很多古文深晦難懂,讀來費勁,往往使人望洋興嘆,無從下手。針對這些問題,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善品堂出品的這部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他高效地幫我們梳理了中國歷史的脈絡,並且提煉了許多有據可查的內容,非常值得大家一讀再讀。
  • 歷史在進步,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文?
    唐朝宰相魏百策曾對李世民治國有言「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學習歷史,可以治國是可以肯定的。歷史的意義在於學習與借鑑,在學習中借鑑,在借鑑中進步。且不單說李世民,縱觀中華五千年,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不讀史治國?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都曾自詡以一部《孫子兵法》打天下,自稱與「歷史無用論」勢不兩立。
  • 我們為什麼要學點歷史?究竟可以從歷史中獲得什麼?
    我說衡陽啊,王夫之的故鄉嘛。她隨即問這個王夫之是幹嘛的?我答是明末清初的一個大思想家。然後她回道,一個死人有什麼好的說啊?多年後,這句話仍然令我印象深刻。顯然這是一位對歷史絲毫沒有興趣的女生。歷史,通俗點說,就是在某地,某(些)人在過去某時,發生的某些真實系列故事組合。首先它是真實的,虛構的那是小說。但最離奇的虛構故事,從來都逃不出真實歷史的窠臼。
  • 【紀檢 以史為鑑】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鏡」字出現在戰國,與「鑑」屬於同源字,從音韻學上可以通轉。徐灝《說文解字校箋》中說:「鑑古只作監,從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監察之意生焉。其後範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為鏡。」以銅製做可以照形的物品,就是鏡子。
  • 以史為鑑,以銅為鏡——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感
    忘記歷史,會讓我們麻木不仁。沉迷於歷史,會讓我們裹足不前。只有以史為鑑,辯證客觀地去審視歷史,去解讀歷史才會讓我們不斷成長,讓思想逐漸開闊。整本書涉及到了我國歷史上政治、國防、教育、地理與人物、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在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這一章節中有提到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經受了各種突發事件,並在多種重大事件的考驗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突發事件處理方法,不斷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鞏固了黨的歷史根基。
  • 唐太宗與390名死囚的約定
    當時引起的反對與質疑之聲不斷,但在眾臣都為這一大膽嘗試捏上一把老汗時,結局卻出奇的圓滿——期限屆滿之日,被釋歸家的死囚全部自動返回。世人山呼萬歲英明,皆嘆服太宗仁德化育天下,亦感死囚而使其全人道、知信義。爾後,唐太宗便赦免眾囚徒死罪,改判流刑。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首讚頌唐太宗的詩篇《七德舞》,其中一句便是「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些youtube歷史博主為你撥開歷史迷霧!
    歷史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因此youtube歷史頻道非常受歡迎。有趣的歷史故事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許多歷史博主將它們製作成了視頻以便於更好的學習與傳播,現在就來看一看有哪些高質量的youtube歷史博主吧!
  • 以史為鑑,創新新時代
    因此,有效推進「四史」學習教育,不能簡單地斷代,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氣,抓住重點、區分層次,要從依次遞進的歷史知識、歷史經驗、歷史精神、歷史方法四個方面,在認知、情感、意志、行動四個層面著力。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太陽底下其實沒什麼新鮮事,熟知歷史才能正視當下面向未來,才能不憂不懼舉重若輕。
  • 為什麼有錢人,從小就逼孩子看這類書?教授: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經常看《百家講壇》的家長,也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從古至今,不管是哪個領域的佼佼者都喜歡讀歷史。比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員工都知道他喜歡看歷史書;萬達集團總裁王健林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我學歷史,我喜歡歷史」;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巖松,表示不僅要看歷史,還要逼著孩子學歷史。
  •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今年低價券商股翻倍上漲,明年大漲的會是誰呢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是唐太宗的話,用來糾正自己的錯誤,在股票市場上也有類似的話,比如歷史會重演,但是卻不會簡單地重複。股票投資參考過去的牛股,參考別人成功的經驗,警惕別人犯的錯誤會讓我們的投資之路越來越順利。
  • 唐朝出年設立館修史,安撫前塵控制器想,以史為鑑有前車之鑑!
    唐朝史書編撰記載《舊唐書》:「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房玄齡,魏徵等人修周,北齊,梁,陳,隋史書之後,唐太宗更是欣喜。目睹前代史書,可知興替,將來引以為戒。」唐朝初年,天下剛剛穩定,為了奪得民心,統治者所展現的都是仁慈之心,並以仁慈之名接納了很多前朝的臣子。
  • 歷史為什麼要用「春秋」代替?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歷史很難讀
    中國歷史都習慣稱作春秋,我們都習以為然,有些人把孔子著《春秋》當作一個原因,其實這個原因也不對,到底其中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呢?另外,對於歷史事件,讀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讀歷史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多數人都沒有掌握,更是不了解。
  • 唐太宗:你這老婆我也怕
    對於房玄齡「懼內」,朝堂之上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房玄齡因此沒少受到同事們的嘲笑。我們都知道,在房玄齡所處的那個時期,男子三妻四妾十分的正常。但房玄齡卻只有一個正妻,這是為什麼呢?相傳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設宴招待開國元勳,房玄齡仗著酒膽,吹噓自己不是怕老婆,而是老婆怕他。可以理解,畢竟男人在外也要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