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時,我們蒼南這塊土地還屬於羅陽,也就是現在的瑞安。到東吳寶鼎三年(公元268年)羅陽改名安陽。而後,到了東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西晉司馬氏統一三國,改安陽叫安固。到了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從安固分出橫陽,也就是後來的平陽。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周凱是古橫陽人。
要說周凱治水,先要從西晉之前,溫州地區的地形地貌和溫州古代先民的生存處境說起。溫州沿海平原是由甌江、飛雲江、鰲江等三條河流和海水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由於遭遇第四紀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這三條河流的河口,都類似於今天的杭州灣,屬於溺谷形海灣,海水一直到達今天的青田縣城、平陽縣城和平陽縣水頭鎮一帶,今天的平原地區一片汪洋。又如我們蒼南縣橋墩鎮平水溪兩岸,往地下挖2~4米,就能挖到海塗淤泥,可見歷史上潮水曾經漲到這些地方。此後,隨著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積,在人類的積極參與之下,逐漸形成今天適合人類居住的沿海平原。
到了西晉時期,今天的溫州沿海平原許多區域,陸地還沒完全形成。而已經形成的陸地,由於缺乏堤防、水閘的阻擋,潮水通過河網上溯,大部分區域都是鹽鹼地,不能耕種。加上沿海地區,颱風頻繁發生,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可以說是非常惡劣的,抵禦水旱災害的能力非常弱。南宋永嘉著名學者、太常博士戴栩撰寫的《江山勝概樓記》記載:「晉之永嘉屬臨海,合三郡,戶不滿二萬」。這段話描述了西晉時期,古溫州地區地廣人稀的歷史狀況,側面說明了當時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極差,經濟社會很不繁榮。
元末明初史學家宋濂撰寫的《溫州橫山仁濟廟碑》對西晉初年古溫州沿海平原的情形是這樣描述的:「時臨海屬邑曰永寧,曰安固,曰橫陽,地皆瀕海,海水沸騰,蛇龍雜居之,民罹其毒」。當時惡劣的生存環境,可見一斑。
大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在周凱的推動和帶領下,溫州先民主動出擊,治理水患,對沿海平原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生存環境大改造。
由於年代久遠,和大禹治水的傳說一樣,周凱治水的許多遺蹟,在歷史長河中滅失。但宋濂借朱元璋委託編纂前朝史志的機會,參考大量歷史文獻,撰寫了《溫州橫山仁濟廟碑》,碑文介紹了周凱一生的經歷。
說的是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周凱會同東吳名士陸機、陸雲、陸耽幾位兄弟,前往京都洛陽遊歷,投靠太常張華門下。張華愛惜他們的才能,而舉薦他們。太傅楊駿徵召陸機任祭酒;刺史周浚徵召陸云為從事、陸耽為平東祭酒。唯獨周凱在京城目睹惠帝弱智無能,賈后強悍跋扈,八王蠢蠢欲動,斷定天下將亂。於是婉拒張華推薦為官的機會,獨自返回古溫州沿海地區。而後果然發生「八王之亂」,張華與陸氏兄弟盡數遇害。
周凱自洛陽返回後,可以說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了。面對故土原始落後的生活環境,對比「太康之治」的繁華帝都,使他萌生治理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的雄心壯志。
當時,溫州沿海平原有永寧、安固、橫陽三縣,或者叫三邑。三邑有三江,分別是永寧江、安固江、橫陽江,是現在甌江、飛雲江和鰲江及其南北港的前身。周凱對三江水系細心踏勘、積極謀劃,向三地邑長提出治洪、治潮、治澇的建議,得到了邑長的支持,於是率領百姓展開治水,在三江河網「鑿壅塞而疏之」。
根據上海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溫州沿海平原的成陸過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一文考證,周凱率眾治理三江,帶動各地聯結土埭形成古海塘,以抵禦海潮侵襲,而挖土修塘,衍生形成塘河,更是有效蓄滯和疏導洪水內澇。
從事世界遺產研究的陝西周至劉小方副教授,在《溫州海塘文化遺產與地方精神》論文中,對宋濂碑文進行解讀,指出「周凱依據地形用疏導的方式治理了三江,在沿海用土修築海塘防止海水內侵而獲得人們的祭祀」。
溫州市水利局高級工程師單國方先生在其論文《塘河與平水王周凱》結束語中直言「平水王周凱修建了溫州史上第一條海塘和塘河」。
從上述記載和研究來看,當時周凱所推動和率領的那場治水活動,是一場系統性的綜合治理。古代先民們連接土埭,建成海塘,以阻擋海潮侵蝕;挖土築塘,新開塘河,以引導洪水歸槽;疏鑿壅塞,導江入海,以排洩內陸澇漬。如果用現代水利來表述,當時的治理項目涉及了海塘、堤防建設,還有河道疏浚、清障打卡、新開河道等等。治理範圍覆蓋整個古溫州沿海平原。
通過這一場治水,受到海潮侵襲的鹽鹼土壤得到改良,逐漸成為優質耕地,原來居住在平原地區從事漁獵生產的古代先民,逐漸向農耕文明過渡;原來居住在山區的人,逐漸向平原地區遷移。恰逢該段歷史時期,北方戰亂,比如周凱預料中的「八王之亂」,進而引來的「五胡亂華」等等,大量人口南遷,於是溫州沿海平原人口聚居逐漸增多。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修築海塘抵禦海潮而衍生的塘河,構成了水運交通網絡,加劇了人口的流動和物資的交換,區域文明由此而繁榮發展,古溫州沿海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到了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從臨海郡析出,單獨設立永嘉郡,成為溫州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明代《弘治溫州府志》這樣概括:甌郡三江,曰永寧江、曰安固江、曰橫陽江,自漢有之。瀕江為三監,至晉橫山周公乃疏鑿而通之。於是潮汐有節,境土始闢,生齒日蕃,遂改邑為郡焉。抗臺捐軀,後世推崇 ,周凱治水是溫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寫照。
周凱治水大約持續了10年。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秋天,一場颱風(古人稱為颶風海溢)襲擊古溫州沿海。面對海水倒灌,家園淪陷,周凱奮起抗擊,力障狂瀾,最終英勇殉難。
傳說中的大禹在黃河流域治理滔天洪水,周凱在溫州沿海治理泛濫的潮水,最後在防禦颱風中獻身。周凱殉難後,為紀念他「平治水土」的功績,為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作出的極大貢獻,邑長號他的故裡叫「平水」。
《鰲江志》記載,周凱故裡「平水」,就在現在的蒼南橋墩。宋代著名學者許景衡從福建進入浙江,到了分水關往下看到橋墩,視線頓時開闊,不由吟詩一首:「再歲閩中多險阻,卻尋歸路思悠哉。三江九嶺都行盡,平水松山入望來」,這是宋代時期,橋墩地名「平水」的記載。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分水山……與松山連……自福建來者,困於陟嶺。至此山下,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達前倉。」
「平水」這個名稱在橋墩,傳承了一千七百年,從最早的「平水裡」到後來的「平水村」、「平水鄉」、「平水居民區」等等,期間屬地範圍有擴大、有縮小,但「平水」二字不變,一直沿用到2000年,改叫「玉山居民區」。我個人認為,一個地名的形成,是有它的文化歷史因素的,不能隨便改。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橋墩民間恢復「平水」古名的呼聲,越來越大。
現在橋墩松山西北麓的後隆村,有一處「平水」文化遺址,傳說為周凱古墓遺址。
到了唐代,溫州地方官府梳理歷史有功之人,上報朝廷。唐皇先是敕封周凱為「平水公」,後又晉封為「平水王」。
永嘉下寮《杏山王氏宗譜》記載:武周時期,狄仁傑治理江南,奏請武則天凡不符《禮記.祭法》所載的祭祀1700餘座,都予以拆毀。溫州唯周凱「御大災、捍大患」有大功於人類,因而平水王廟的祭祀,在禮記規範之內,免於拆毀。
明代朱元璋就「橫山仁濟廟」詔禮部定議周凱為「橫山周公」,並指令溫州地方官府依照歷史傳承每年祭祀,據明嘉靖《溫州府志》記載,每年的農曆二月一日為公祭日。
那時候,宋濂受鄉友所託,查閱文獻,考證撰寫了《溫州橫山仁濟廟碑》並附祭歌一篇,流傳至今。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朝廷在海寧鹽官建成海神廟,周凱以「潮神」名號配祀。但溫州地方官府對周凱每年公祭,依然不間斷。光緒《永嘉縣誌》記載:「橫山周公廟……俗稱平水王廟……歲二月朔致祭」。朔即農曆初一,在此可見溫州地方官府對周凱的公祭時間,至少明清兩朝傳承不變,都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根據地方習俗,對古聖先賢的祭祀,一般選出生的時間或者去世的時間,周凱去世是秋天,在抗臺中犧牲。那農曆二月初一可能就是周凱的生日。
「周凱射潮」是明代宋濂對周凱抗擊颱風英勇獻身的最後一刻,在碑文中加以神化的描寫,以藝術的手法體現這位治水聖賢的英雄氣概。應該說,把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神化,是百姓對古聖先賢的崇敬和不舍,寄託著古代先民對周凱為家鄉為百姓獻出生命的無限哀思。當然,對歷史人物的神話,在我們浩瀚的中華文化中司空見慣。
2014年,在「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之初,溫州市委市政府在市區甌江路修建「溫州治水文化長廊」,由市文化局牽頭,考證提煉溫州歷史進程中的九起重大治水事件,用大理石浮雕的形式,銘刻在石碑上。其中周凱治水就是以「周凱射潮」的藝術形象入選,排序在「甌居海中」、「東甌開篇」之後,「郭璞築城」之前。充分表達了周凱治水對推動溫州文明進步、歷史發展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另外,在海寧、杭州一帶,流傳著周凱曾經擔任錢塘江「塘官」,負責修築和管理錢塘江海塘的傳說。海寧的非遺皮影戲至今保留著《周凱射潮》的傳統劇目。
作為周凱故裡的蒼南縣,我們縣委縣政府於2018年用周凱諡號「平水」來命名橫陽支江治理後形成的水利景觀,稱為「百裡平水公園」,並以此來紀念周凱,首開先河治理橫陽支江,以及其後1700多年來,前赴後繼投身橫陽支江治理建設的一代又一代人。
在我們看來,政府、民間同調,傳承的是「開拓溫州沿海平原,推動溫州歷史進步」的周凱治水歷史文化,弘揚的卻是「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溫州人精神。(本文由林立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