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至23日,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兵分6路,趕赴全省各市、縣(區)、鄉鎮,通過深入工廠、車間和市場,對109家企事業單位和機構,其中包括96家企業、6個產業集聚區、3個服裝特色園區、3家專業市場和1家商會的復工復產情況進行了調查。
復工率80%,產能恢復近90%
全省服裝企業是從2月下旬開始復工,截至3月23日,總復工率為80%,產能恢復近90%。所調研企業已有13425名員工上崗復工。受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政府重視,至關重要
在調研的市、縣(區)、鄉鎮中,26%的黨委政府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開始,便迅速實施工作重心轉換,在著眼當地疫情防控的同時,提前布局復工復產工作。光山縣在疫情向好後,出現大批返鄉人員無法返回原務工地的勞動力閒置現象。服裝企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及時組織招工,加快緩解了勞動力緊缺的困擾。同時,政府還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服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潢川縣實行鄉村、鎮、局委包幹,把逾4萬未外出務工的人員分流出一部分,鼓勵他們進入服裝企業就業,保障企業有充沛的勞動力。西平縣對本地毛衫產業推出「封盤下鄉」舉措,並加大資金扶持,使本地區服裝產業實現快速復工復產,企業平均用工規模較去年同期擴大10—30%。
疫情防控繃緊弦,復產復工未放鬆。各企業單位,能夠自覺落實防控措施的達100%。企業為員工配發防疫用品,儲備防疫物資,設置出入口防控檢查點,外地返崗員工執行隔離後上班、分批次用餐、加大工位間距、辦公區域定時消毒,保障了復工復產工作穩步推進,未出現因復工復產發生新的疫情傳播。
規劃清晰,決心堅定。信陽市的淮濱縣、潢川縣、息縣、光山縣,新鄉市的經濟開發區、長垣市,周口市的商水縣、太康縣、鹿邑縣,駐馬店市的西平縣、商丘市的睢陽區等市縣區的黨委政府,對發展服裝產業有堅定的決心和清晰的規劃。這些地區的服裝企業平均復工率達97%。其中,西平縣平均員工返崗率高達106.25%,有些企業的員工返崗率高達130%。當地政府通過發展服裝產業,提升就業率,有效抵禦疫情對就業、經濟、民生的衝擊。
政策包幹,留住工人。潢川縣利用大數據技術,摸清縣域外出務工人員和留守人員底數及分布情況。同時,實行鄉、鎮、村、局委包幹制度,推行「533穩崗獎勵」。光山縣採取多種形式開發勞動力資源,政府人員分工包幹,統計返鄉務工勞動力,並根據不同的工種進行分類,向全社會發布企業用工信息,實現勞動力就業與企業用工需求的直接匹配。
企業管理,科學規範。河南阿爾本製衣有限公司在商水縣、西平縣、息縣均有工廠,公司自主研發的「自動識別管理系統」能夠大幅提高企業管理和生產效率,加上人性化的人員管理體系、科學合理的生產流程,共同構成阿爾本核心競爭力和技術、管理理念輸出的基礎。
探索營銷新路徑,「新電商」成為首選。在調研的96家企業中,近90%的企業採取了多種模式經營、多種渠道銷售。一是在疫情期間迅速轉產防疫用品,或者快速擴大衛材主營業務;二是由外貿轉內銷,並開闢線上銷售渠道;三是在傳統電商的基礎上,試水以直播、微直播、短視頻等形式的「新電商」模式,使營業額逆勢上揚。如鄭州「逸陽」、「婭麗達」電商板塊營業額較上年同期增長30%。
外出務工人員,工作意願有所轉變。疫情在春節期間爆發,把許多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困在了家鄉,僅潢川縣一地就有17.3萬人,截止3月21日,仍有4萬多人未能外出務工。由於信陽市、駐馬店是省內疫情較嚴重的地區,疫情管控使得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延遲外出,加之當地政府一系列招工舉措,令他們切實體驗到家鄉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從而改變了他們的工作意願,願意留在家鄉務工就業。於是,潢川縣、息縣、光山縣、淮濱縣、西平縣內的本地服裝企業員工平均返崗率達到120%。
發展不平衡
優惠政策落實,有喜有憂。疫情期間的優惠政策,「穩崗補貼」、水電費打折、社保及稅費緩交等優惠政策已落實到位,但也有一些地方復工政策滯後,落實效果甚微。一是企業申請、報批優惠政策手續繁雜,管委會、辦事處不作為、亂作為,影響企業正常復工復產。二是政策補貼大多傾斜至防疫、民生企業,一部分服裝企業早已申請但至今未收到批覆。三是銀行對貸款的批覆依然保守,不少企業出現資金缺口,但貸款無法按時批覆,企業資金壓力較大。
不同類型企業,水火兩重天。大型園區、規模以上優勢企業抗風險能力強,受疫情影響不大,仍在持續招工、引進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小微企業是這次疫情的受害者,大部分至今未復工,對未來發展持悲觀態度。中型企業能夠維持復工後的正常運營,但受訂單、資金等壓力加大。貿易、供應鏈類企業出現少量裁員。傳統電商類企業面臨較大生存壓力,普遍裁員,但「新電商」類企業在擴大規模,培育運營團隊。批發、代理商、零售、服務諮詢類企業,以及專業市場因疫情導致其經營場所至今未完全放開,未能全面復工復市。
全球疫情蔓延日趨嚴峻,外向型企業壓力較大。在訂單方面,來自美國、歐洲的訂單被部分取消,歐洲地區的訂單量較上年同期下降,企業在完成第一、二季度的訂單生產後,後續訂單數量不明朗。然而,來自日本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訂單則較為穩定。目前,企業因對外貿形勢難以準確判斷,已經影響下半年企業生產計劃,接單、招工和添置設備的意願較為保守,並逐步開始尋求內銷訂單,以減輕經營壓力。一些企業出現了因疫情期間停工停產而導致外貿訂單索賠問題。
防疫用品國內市場已飽和。在疫情突發時期,「口罩」和「防護服」成為緊缺物資,一些企業紛紛轉產。經調研,目前防疫物資的國內市場容量已經飽和,相關職能機構已開始回收市場上的防疫用品作為戰略儲備。疫情期間已轉型生產防疫物資的大型企業,也逐步停止生產此類產品,產業回歸其本身業務範圍。
產業鏈協同復工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產業鏈上下遊之間存在階段性堵點。企業單位普遍反映存在訂單、原材料、物流、專業市場、線下銷售、消費需求等困擾問題。這是由於疫情前期全面停工停產,現在又加快復工復產,從而形成了的全國性全產業鏈恢復的階段性問題,但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