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被稱為東南佛國,並不誇張,據《鹹淳臨安志寺觀》記載,南宋末年杭州內外共有寺院496座,其中特定年份修建的有398座,超過半數建於吳越國時期,《五代詩話》卷一引《曝書亭集》記載:「寺塔之建, 吳越武肅王倍於九國」,可見當時吳越國修建寺廟的數量之多,今天說的是杭州西湖景區有一造像,942年建立,曾是吳越王祭祀的地方。
唐代是石窟造像的高峰,所以杭州的石窟造像很多,最著名的是飛來峰造像,是東南沿海最大的造像群,飛來峰雕像還包括西湖南山雕像和隱藏在湘西群山中的慈雲嶺雕像,雖然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凡,慈雲嶺雕像位於杭州西湖風景區,夾在鳳凰山和玉皇山之間,它是兩座山的分界線,環境安靜,這裡的雕像建於天府元年(公元942年),當時,這裡建有資延寺以及慈雲宮,慈雲宮相當於現在的天壇,是嶽上臺祭天的地方。
慈雲嶺南坡石牆之間,山上有兩座石像,兩個龕分大龕和小龕,主壁龕朝東朝西,龕橫長,寬10米,高5.8米,主龕裡有7尊雕像,中心是「彌陀三尊」,左側是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彌陀三尊是全跏跌坐式,兩側還有菩薩和天王各兩尊,主龕的左側有碑一座,碑額尚存有「新建鎮國資延遐齡石像之記」十二個篆字。可惜的當時的碑記已經不存在,被惟性和尚於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磨去而改刻成一首《佛牙贊》。
慈雲嶺造像的兩個龕裡有20多個大大小小的雕像,數量雖少,但主題鮮明,是一組以阿彌陀佛為中心,既有形制變化,又有內在聯繫的雕塑,在這裡,阿彌陀佛的佛像外形飽滿,外形端莊,雕刻線條流暢,工藝簡單,藝術風格細膩,都繼承了晚唐的藝術風格,是中國佛教的典型,充分展示了五代五嶽雕塑藝術家高超的技藝,呈現出承唐五代的藝術風格特徵。
慈雲嶺造像數量雖少,但反映了吳越國崇佛的政策,畢竟寺廟建在吳越國山腳下祭天,又鄭重做了石刻造像,都是繼承了中原和唐朝的傳統,慈雲嶺造像也是杭州西湖五代吳越石窟最早、最具魅力的代表,慈雲嶺造像屬於西湖南山造像,的一部分,2006年,國家公布的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中,對於杭州西湖景區有一造像,942年建立,曾是吳越王祭祀的地方,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