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深深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都沒有容易這兩個字,在每個喧鬧的城市,所有人都為了抵達自己心中的彼岸而努力打拼,
可能這個彼岸是一輛車,一個房子,一個家庭,甚至,別人的一句肯定,今天的你月入三千,明天可能還是三千,但後天說不定就是三萬,選擇,不過是為了在這冰冷的世界裡,給自己一絲安慰。
在電競這個新的體育戰場上,王思聰組建的iG一路殺進英雄聯盟S8全球總決賽,最終3-0橫掃對手,取得冠軍!而流量的聚光燈也落在iG的背後電競行業。
電競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業,甚至在某些層次上來說有些離經叛道,違背社會主流,
電競行業在中國的走勢異常坎坷,可謂曲折,其作為虛擬產品的存在,如果放在上個時代,也可以叫做投機倒把,鑽社會主義空子,可是,發展至今,已經成為體育競賽的賽事,光環背後又是何種扭曲的現實?
說道起來,職業電競更像是有錢人的產物,天賦比努力更為重要,
曾經,我也是遊戲愛好者,小時候,爸媽最經常說的話就是,打遊戲!打遊戲!打遊戲能有什麼出息?打遊戲能掙錢嗎?
現在看來,這話確實有問題,舉個例子,行業是呈金字塔型分布,站在頂尖上的那批人不會是我們,至於錦鯉楊超越這種,連王校長都驚異的存在,唱歌不行,跳舞不行,她是怎麼火起來的?
有時候很驚訝於自己的朋友圈,今年是特殊的一年,金庸走了,李敖走了,霍金走了這些名人逝世的時候,朋友圈正常的不能再正常,吃飯,娛樂,自拍,都未含糊,
可是ig奪冠的那天,我的朋友圈被刷爆了,滿屏的IG牛逼,微博直接崩盤,緊接著商家開始蹭熱點,隔壁新東方都掛起了,考研報名就送冠軍皮膚,莫名的感到好多就是不玩遊戲的朋友也得轉發個朋友圈,沾沾喜氣?
正應了那=句老話「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
網絡上吵得轟轟烈烈的「IG奪冠」刷屏 是因為年輕人的愛國熱情,恭喜IG英雄聯盟S8奪冠 除了職業選手,他們也是英雄!
網絡上充斥著這樣的字眼,不是說我反對電競,這種轟轟烈烈的刷屏營銷,刺激著當下群體,灌輸的更是一種「草根逆襲,英雄歸來」的腦抽思想,
生活是需要物質基礎的,說句俗套的,未來也是一步步石頭積累的,今年9月光纖之父高錕逝世,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可以說,沒有高錕,就不可能有如今的網際網路信息技術,也就沒有如今的電競業,
「你的研究完全改變了世界,促進了美國及世界經濟的發展,我本人為你而感到驕傲,世界欠你一個極大人情。」(美國總統歐巴馬評)
同樣,我也不否認電競行業及其產業鏈帶來的社會價值,
根據遊戲諮詢公司newzoo的全球電競市場報告顯示,在如今電競賽事的市場化運作下,從2015年到2017年,全球電競產業的收益翻了近一倍,並以30%-50%的速度逐年增長。其價值體系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巨大的,
但是輿論引導下,這仿佛更像是一種魔鬼誘惑的行為,
在貴州支教的時候,我曾經問過孩子們,他們的理想是什麼,孩子回答:主播,打遊戲。很無奈,我問道,那你們了解主播是幹什麼的嘛?你們知道遊戲職業電競選手的日常工作嘛?
孩子們搖搖頭,那你們為什麼還要去當主播呀,打遊戲呀。因為錢多!我竟無言以對。
我不敢想像,也更不敢直視,我怕我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我害怕我面前的這群孩子走上一條茫然未知的道路
據數據統計,2013年,法國電競媒體統計的LOL戰隊收入顯示,WE在2012年的收入為26萬美元,iG則只有13萬美元。
這些資金往往還不夠支付場館等硬體費用、比賽的路費等,更別提能分發到選手的手中了。當年,即使是在WE,頂級職業選手明凱的月工資也不過3000元。
由於電競選手的黃金年齡是在16—22歲,這段時間正處於學習期,遊戲被認為是「電子海洛因」,
在這個年紀,正是讀書學習的時間,學習與職業電競仿佛就此分道揚鑣,中國傳統教育下,大部分父母是極不同意孩子走上職業電競的道路。
我遠方表弟,沉迷遊戲無法自拔,技術也並不很高深,還偏偏喜歡往遊戲中充錢,在學校小有名氣,但是,畢業之後,又該何去何從呢?
無論是ig,還是we,職業電競選手都在為自己的夢想所拼搏過,都在為榮譽而戰,
但是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道路要走,我們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打個遊戲都能罵起來,心態爆炸的存在,正確認識自身,沒有超神的操作,沒有微觀的意識,也就別摻和了。
新生一代在網際網路下長大,生活是物質的,喧喧鬧鬧的病態分析,認清自己,才是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