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林口縣把志願服務工作與創建全國文明縣、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結合起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形成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打造出了「林口一家人」、「三進四送五助」、「讓愛循環起來」等一批精品服務項目,取得了顯著成績。
1、堅持措施創新實現志願服務制度化。一是培育志願文化,普及志願服務理念。在制度政策層面上,該縣把志願服務理念融入到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體現在了市民幸福公約、鄉規民約和行業規範當中。在宣傳層面上,他們充分利用報刊、電視臺、宣傳欄等傳統媒介積極宣傳向上的志願文化精神,積極運用政府門戶網站、微信、QQ群等新平臺,開展「微公益」志願服務項目徵集大賽,廣泛宣傳志願服務活動開展情況,大力報導優秀志願者、道德模範等先進人物典型事跡,使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城市志願精神深入人心。在載體層面上,他們發動志願者服務協會組織,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推廣志願服務理念。比如,林口書畫協會開展了「與愛同行、文化助殘」書畫筆會,計程車協會開展了「愛心車」服務高考學子,企業義工組織開展的「愛心在這裡駐足」大型義賣活動等,均在全縣上下營造了健康向上的志願服務氛圍。二是完善服務政策,打造精品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志願者招募、註冊、培訓、管理、評價、激勵、保障制度,利用黑龍江省志願管理服務平臺擴大志願者招募範圍,壯大志願者隊伍,形成了較規範的「協會-總隊-支隊」梯級服務網絡。湧現出了「雙十志願服務小隊」、「林口義工組織」等一批精品志願服務隊伍。該縣重視志願者培訓力度,堅持開辦「道德大講堂」,邀請省、市專家、學者、優秀志願者進行專題講座,以充實的案例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廣大志願者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三是管理體制保障,完善服務長效機制。積極推動建立部門聯動和社會參與的志願服務記錄工作運行機制,探索建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與志願者聯動服務機制;積極爭取財政部門將志願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範圍;完善資助機制,建立政府購買、資助志願服務項目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各協會和公民個人對志願服務活動進行資助,用於特困群眾補助、大病補貼、流浪人員安置等事宜。通過一系列政策扶助,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了生活、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實現愛心幫扶全覆蓋。。
2、堅持載體創新,實現志願服務平臺化。一是搭建多元化服務群眾平臺。在社區搭建衛生醫療、就業創業、關愛老人、文化娛樂、社會治安、美化環境等「十大平臺」,組建了健康義診服務隊、助老助殘服務隊、社會治安巡查服務隊、文藝演出服務隊、鄰裡糾紛調解服務隊等20支志願服務隊,即「雙十服務小隊」。「雙十志願服務小隊」走進基層、走到百姓家中,切實做到了把百姓身邊的小事辦好,把百姓生活中的難題解決好,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在農村推行「支部代辦」服務體系,隨時將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需要辦理的有關事宜和訴求承接下來,由支部成員到相關部門代為辦理,真正為百姓謀福祉;在窗口單位組織開展「黨員志願服務窗口」和「企民評百崗」活動,充分發揚「5+2、白加黑」精神,黨員志願者利用休息時間為群眾提供服務,使平時上班時間不方便請假的人也有了辦事的時間。同時通過「企民評百崗」優化軟環境,黨員幹部以自己的言語、舉止、形象影響和帶動市民共同參與文明創建活動,提升了服務質量和工作效能,取得了極好的社會效果。二是搭建「城鄉牽手」服務體系。組織在縣直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農村、社區黨組織中開展「林口一家人」結對共建活動。結對共建活動採取「一幫一」的方式,由182個縣直單位黨組織與176個行政村及6個社區黨組織結成共建對子,重點幫助和指導村(社區)黨組織做到「六共」,即,基層組織共融、集體經濟共謀、產業發展共育、基礎設施共建、遠程教育共管、社會矛盾共解。活動期間,各單位因地制宜,共謀劃了品種改良、大棚種植、發展林下經濟等69個致富項目和擴建娛樂廣場、打深水井、購置文體器材等145個幫扶項目。同時各單位組織志願服務隊伍積極開展「志願服務惠基層」活動,他們深入農村、社區,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實現了內外服務「雙結合」,公益志願與民生服務的「雙贏」。
3、堅持項目創新,實現志願服務品牌化。一是創新品牌活動的培育。按照「項目化推進、品牌化培育」的思路,打造了以關愛特殊兒童為主題的「小手拉大手」活動品牌,整合民政、教育、計生、衛生、婦聯、殘聯、社區、義工組織等部門的政策資源,依託林口縣特殊教育學校,採用資源整合和共建的方式,建立林口縣救助孤殘兒童與流浪兒童的「兒童之家」,動員社會一切力量來關愛殘疾兒童、留守兒童;打造以關愛弱勢群體為主題的「愛心無邊疆」活動品牌,先後成立了林口「愛心超市」、「林口義工」、「社區服務隊」等愛心組織,組織開展黨員幹部向農民工捐獻衣服物,企業幫扶貧困群眾,社區「關愛空巢老人志願服務行動」,青年志願者敬老院送溫暖活動,義工組織幫扶特困戶等活動,營造關愛「老幼殘困」弱勢群體的良好風尚;打造以「讓愛循環起來」為主題的「時間銀行」活動品牌,依託黑龍江省志願管理服務平臺做好志願服務信息記錄,採集志願者服務日期、地點、內容、時長以及質量評價等信息,當志願者個人或志願服務單位提供服務後,便可獲得相應的「志願服務積分」,憑藉積分即可兌換所需服務,探索出了一種「以服務換服務」的雙向互動的新模式。二是圍繞節點打造服務精品。利用傳統節日、重大活動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紅紅火火過大年」、「志願服務活動月」、「孝親敬老重陽關愛」等主題系列活動,策劃和打造具有示範效應的品牌。組織黨員幹部和志願者聯盟隊伍開展「衣舊很美」捐贈農民工、「愛心圓夢想」貧困大學生幫扶、「愛心助春蕾」救助貧困女童、「母親郵包」救助貧困母親等系列活動,不斷營造溫暖友愛、鄰裡守望的和諧氛圍。通過創建全國文明縣大型志願服務集中行動、企業(個人)冠名捐等一系列活動,叫響「我驕傲,我是林口義工」志願服務品牌。在志願服務者的帶動下,全體市民積極參與到文明言行,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平安出行,弘揚見義勇為,綠化美化環境,義務勞動和義務獻血活動中來,真正使得志願服務精神成為了全體市民的集體人格。三是繼續深化「三進四送五助」活動。衛生、婦聯、團委、工會、農委等相關單位的志願服務隊伍堅持每月一次深入農村、社區、學校,開展「送溫暖、送文化、送衛生、送健康」活動,通過梳理和推廣《下基層志願服務項目菜單》,實現「助困、助學、助醫、助殘、助老」的目標。活動中推出了健康義診、法律援助、扶貧救困、心理疏導、諮詢代理、小家電維修、義務理髮等一批便民服務措施,實現了民情梳理進網格、宣傳教育進樓院、現場辦公進社區、化解矛盾進農戶的目的,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維護了群眾利益,滿足了群眾需求,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問題,營造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風尚。
(稿件來源:牡丹江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