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正在芒果臺熱播,每一位超齡小姐姐都使出了自己的渾身解數。
而黃聖依作為其中的一位小姐姐,憑著高貴典雅的氣質,甜美溫暖的歌喉,一路過五關斬六將走到現在,雖然大結局還未可知,但是她自信的光輝,自如的表演,都為她增光添彩。
想來,她已經走出了當年《媽媽是超人》的陰影,和兒子楊安迪已經修復了親子關係,加上英俊體貼的丈夫,善解人意的婆婆,才會讓她這一次有如此的自信美好。
記得當時,黃聖依送了很多禮物給兒子楊安迪,以為兒子會開心的接受,沒想到兒子當眾就無視了,還扭頭就走,讓正在自鳴得意的黃聖依著實尷尬了一把。
大家都知道黃聖依由於工作的原因,孩子都是由奶奶一手帶大,從安迪3個月的時候就不在身邊。聚少離多的親情,少了許多了解,這也讓黃聖依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比較疏離。
在孩子心中,你送我多少禮物,你也只相當於陌生人的地位,不好意思,我怎麼可能去接受陌生人的禮物?
其實這種現象,已經成為現代家庭共有的現象之一,父母工作忙碌辛苦,和孩子之間關係淡漠或者緊張。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淡漠多半是由於沒有給予子女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礎。
當孩子從媽媽身體分離出去的那一刻起,由於突然來到這個世界,那種對陌生的環境恐懼和不安讓他們急於尋求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這種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成為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
一、聚少離多,造成孩子「雛鳥情結」。
雛鳥情結:動物會把第一眼看到的活動物看作自己的媽媽,也叫動物行為學中的印隨學習。印隨學習是動物出生後早期的學習方式,具特定的敏感期。
黃聖依這些年雖然沒有過多地出現在公眾眼前,但是想必揚子給她的工作安排不會少。況且她的身份讓她無法做一個正常的家庭主婦,陪伴孩子。
這樣,每天在外面忙於工作,即使兒子是她親生的,但是孩子一直從3個月開始就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稍微認識人了,就一直由奶奶照顧,所以自然而然地把奶奶當作最親的人,類似媽媽。
楊安迪本應從媽媽這裡得到的安全感並沒有得到,所以自然也就和黃聖依不親,這就是雛鳥情結帶來的隱患。
二、疏於陪伴,讓孩子覺得父母可有可無。
黃聖依和揚子都屬於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夫妻二人每天一大堆的事情都做不完。
即使偶爾陪伴孩子一次,也是時間短暫,這在孩子眼中,就像與客人沒什麼區別。
一個家庭,父母子女,是不可分割的。家庭成員如果不能夠朝夕相處,那麼,在孩子眼中,父母這二個字,也就成了符號和形式主義。
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心中只有監護人的地位,其他人都可有可無,不具備實際的意義。
三、溝通太少,缺乏歸屬感。
黃聖依忙,丈夫更忙,那麼與孩子的溝通就極少。
既然不溝通,那麼勢必不了解孩子需要什麼,不了解孩子需要什麼,那你說東我往西,肯定談不攏。
而孩子在小的時候,通常有一個「共情心理」,你和我的共同話題多,那麼你就是好的,反之你就是不好的。
孩子的心中最為純粹,就像水晶那麼透明。
父母都與孩子沒辦法溝通,那麼家庭的歸屬感也就無從談起了。
父母應嘗試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深圳市婦兒工委辦聯合市婦兒心理諮詢中心對全市1500個兒童心理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近六成兒童感到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而且自我保護和封閉意識過強,存在相對孤僻性。
這項調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父母的忙碌帶給孩子的弊端,而且很多父母常常以為賺多多的錢,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甚至學與玩都用最好的,就已經是在補償孩子了。
殊不知,這樣往往更容易培養出一個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甚至物質化的孩子。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樣做,才能在忙碌的時候也能與子女關係和諧呢?
01.為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從一出生,就需要強烈的安全感,他們需要媽媽長時間的呵護陪伴。
有調查表明,將2個剛剛出生的小嬰兒,一個放入媽媽的懷抱,一個放入陌生人的懷抱,那麼在媽媽懷抱安睡的小嬰兒則非常安穩,而在陌生人懷抱的小嬰兒就會表現出不適應。
而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尤其是母親給予的。
黃聖依雖然生了安迪,但是並沒有帶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而且時長見不到面。
隨時時間的推移,安迪自然也適應了這種生活,反而把媽媽當作了陌生人,連送的禮物也不敢收。
雖然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扭頭就走,但是這也充分證明了他在媽媽身上沒有獲得安全感。
所以,尤其是媽媽,應該多陪孩子,多與孩子建立這種安全感,哪怕工作再忙,每天也要儘量抽出時間來與孩子交流溝通。
02.培養孩子有家庭歸屬感
《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表明,所謂歸屬感,是指孩子覺得自己屬於爸爸媽媽組建的家庭中的一員,在家庭中,孩子需要被認可被接受。
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滿足孩子足夠的家庭歸屬感。
在孩子的安全感形成的過程中,歸屬感從來都是和安全感相依相伴,相輔相成的。
父母給予了孩子充足的歸屬感,就會讓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對世界和對自己的基本信任,也會對周遭的環境表現出善意和接納。
從而,孩子就會更好的融入家庭環境中,成為家庭這個集體的成員之一,並且對父母對家庭都有高度的認同感。
黃聖依沒有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怎麼可能得到孩子的親暱呢。
03.讀懂孩子內心世界
很多父母不善於與子女交流,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你不了解孩子,不去嘗試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你怎麼知道他要什麼,他要怎麼做呢?
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可以分為兩大類別: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和傳遞價值的對話。
所謂「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就是,從孩子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像黃聖依並不清楚孩子喜歡什麼,她只是站在自己角度,認為孩子會喜歡這些,也沒有事先對孩子有個全面的了解,所以遭遇了親情的「滑鐵盧」。
而「傳遞價值的對話」則是父母佔據主導思想,把自己的想法同步給孩子,這是為了教育孩子為目的來讀懂孩子的內心需求。
但是父母用這種方式,只能是輔助「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基礎上,嘗試多與孩子溝通,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切不可生硬命令。
結語:
彼時,黃聖依送禮物給兒子還自鳴得意,卻被安迪無視扭頭就走,畫面曾經極度尷尬。
此時,黃聖依,早就過了當年的尷尬,也褪了當初的青澀與拘束。現在的黃聖依工作順利,家庭幸福,母子關係和諧,這些都讓她變得溢發的美好。
而為人父母,也應該當從黃聖依的親子培養中,得到屬於我們與孩子交流的經驗。
畢竟,社會太浮躁,我們也需要一份天倫之樂的寧馨美好。
今日話題:
很多人都認為黃聖依能「作」,但是「作」有「作」的本錢,任何女人有這樣的家庭,想必都具備了「作」的資本吧,大家怎麼看?歡迎賜評!
家有三個把兒——正能量3娃寶媽,專注男孩養娃秘笈。請關注我,育兒路上暖心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