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老家給我找了一份年薪10萬+的工作,我還要留在大城市嗎?

2020-12-11 求職急救站
急求職

無論你是剛剛踏出校門的應屆畢業生,還是已經工作兩三年的職場新人,會不會經常聽到以上的種種聲音?就在剛剛,正坐在辦公室碼字的小編看到一條微信:「親愛的,我爸媽給我找了份工作,說是年薪10萬+呢,你說我該回去嗎?」

沒錯,小編的這位朋友剛剛辭職不久,我們畢業之後留在了一線城市,都想著在大城市大展身手。屢屢面試,朋友也如願進入一家名聲不錯的企業,剛進去從新人做起,月薪確實不高,再加上工作任務繁重、生活成本高,朋友漸漸敗下陣來,燃起了回家的念頭。正因為這件事,我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當初的抉擇,留在大城市拼搏還是回去家鄉安穩度日,該怎麼選?

高工資真的能代表一切嗎?

爸媽經常對我說:「娃兒,我們在家裡開個小店,每年也能淨收個幾十萬,你倒好,讀了十幾年書,卻為了幾千塊在外面沒日沒夜。」一開始聽到這番話的時候,我確實會放下手中的泡麵,停下來想了想。對啊,我在大城市每月8000元,回家託關係找份踏實工作,年薪也有10萬+啊 。

是的,工資是很誘人,但為什麼大家都打破頭地想往大城市裡湧?

1、超一線城市的人口大量流入,意味著什麼?

我國的一線城市的房價暴漲,房價和城市熱度只增不減,在很多城市人口流入為負數的現狀下,超一線城市的人口流入量卻依然以倍數在增長。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俄羅斯人口從1992年就開始負增長,但人口卻加速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集中。莫斯科人口1989年只有897萬人,但是到了2010年就達到了1150萬,有些學者表示,實際人口應該在1300萬-1700萬之間。

斯科地鐵的客流量是世界第二

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首位城市佔的人口比例也是非常高的,比如日本的東京,數據顯示,目前東京約有 1255萬人口,相當於日本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東京澀谷,湧動的人流

這些城市都是國家重點城市乃至世界經濟中心,集聚著大量的資源以及就業機會,行業愈多,崗位分工愈細,需要的人才自然就更多。再換個層面來講,大城市對於小人物而言,公平競爭的機會更大,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市場的真實需求,而不僅僅取決於一個看不見的印章。

2、為什麼有人甘願在大城市拿著低工資?

大多數人都會知道,我們收入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個人價值創造,當我們身處於大城市,也相當於我們已經是站在一個競爭性勞動市場了。憑實力說話,我相信這是大多數初出茅廬、躍躍欲試又不能拼爹的職場新人最喜歡聽到的一句話。

以個人資歷、經驗決定你的工資水平,如果你現在在大城市,每個月拿到8000元,對比於現有的物價水平,真的只能勉強過活,而如果你是已經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決心在大城市闖出一片天地的話,你應該看到低工資背後的「補償性工資理論」。

亞當·斯密提出「補償性工資理論」概念

這是一個經濟學名詞,說人話就是對於工資,我們看到不該僅是眼前的這一點工資,還應該考慮到你所在企業的未來工資提升空間。一個好的企業專業化、高強度的訓練對於勞動者的技能提升是很有幫助的,未來的提升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彌補當下的工資差異。在大城市裡,有些人拿著低工資仍然堅守在崗位上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肯定是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補償。

一旦選擇了大城市,我們看重的是什麼?

1、看準趨勢、選對行業,小鮮肉起步事半功倍!

我們都說選擇工作,行業的發展趨勢真的非常重要!為什麼說「一旦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就是因為如果我們選擇了一個正處於上升期的行業,只要踏踏實實跟著企業走,那麼隨著而來的行業紅利,也會讓你大大長進。比如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帶著多少人成長,當短視頻浪潮席捲的時候,又有多少網紅UP跟著受益。

萬物皆可B站 BILIBILI AD TALK 2019

選對了行業,再加上自己的學習能力,你可以比同齡人稍微不費力一些,而這些正在風口上的行業,都在一線大城市!

在如今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也非常便捷,建議大家在畢業前或是在求職前可以先了解當下的行業趨勢,再根據自己所長決定職業規劃,從而初步擬定一套吻合自己前程發展的規劃框架。

2、回家鄉和去遠方,不應該是恆久命題

大城市、大公司給予一個好的發展平臺,但是否能留下,絕大部分取決於你的能力。提出「回家鄉或是去遠方」一般都是應屆畢業生或是職場小鮮肉,現在仍對於自己的前程搖擺不定。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拿到大城市的offer,打開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道門,那麼小編的良心建議是:留下!你還年輕,還有試錯的機會,大城市的磨練能讓你成就一副堅硬的盔甲,別以為回家考公務員就很簡單,據統計,每年公務員的錄取率比高考還低,2018年高考報名人數為975萬,實際錄取人數為791萬,錄取率81%,而公務員考試的上岸概率平均只有3%-5%,可見難度並不小,並不是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回老家就能考得上公務員。

江蘇27萬考生參加省招公務員考試

我們看準了大城市的發展趨勢,選對了良好前景的行業,何不試試自己的能力呢,如果未來各項綜合因素證明真的不適合在大城市裡發展,當你回到家鄉的時候,你的格局、眼界會比同齡人更寬廣,如果再次選擇穩定的「鐵飯碗」,那麼你堅定意志也更能幫助你過關斬將!

對於offer的選擇乃至自身的職業規劃,選擇留在大城市或是回家鄉,都應該問問自己的內心,大城市有更多的機會,而家鄉有你早已形成的資源鏈條,是突破自我、勇敢找尋自己的方向還是享受安穩的小日子,都由你自己決定。未來在熱情地向你張開懷抱,也請你報以最真誠的相擁。

相關焦點

  • 年輕人是留在大城市好,還是回老家十八線小城市好?
    最近老家十八線城市的父母都給他催婚,大概意思是如果在杭州沒法找到合適的對象成個家,還不如回到老家,父母給他介紹個門當戶對的女孩結婚。小吳也不是沒想過回老家這個想法,一方面父母年紀也上去了,需要子女照顧,自己又是家中老大,妹妹才剛大學畢業;另一方面在杭州這個城市那麼多年,還沒有買房買車安定下來,要說結婚成家哪有那麼容易呢。帶著這樣的困擾,他來詢問我的意見。
  • 「我年入10萬,找個年薪20萬的男人算高嗎?」一個33歲女人的疑惑
    33歲的潘雯曾經就讀於國內的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後,她如願進了一家外企工作,年紀輕輕她就拿到了十萬的年薪。但美中不足的是,事業上雖然得意,但33歲的她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男人結婚。女人說,「其實我也沒什麼條件,本科畢業,年薪20萬,父母再有點退休金,沒有負擔就行了。」「年薪20萬?你確定嗎?」朋友驚奇地問。「我一年都賺10萬了,找個年薪20萬的男人結婚,過分嗎?
  • 選擇在大城市上班,還是回小縣城工作
    這個問題,想必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想過這個問題,我剛畢業的時候也面臨過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但卻關乎你一生的發展。人生無時無刻都在選擇。大城市or小縣城,其中各有利弊,關鍵看你從哪一個著眼點出發。在我看來在小縣城上班,或者說回老家上班有那麼幾點利弊。第一,離父母近,可以相互照顧。
  • 終於年薪十萬了,在你看來可能很少,但我很滿意,你不懂我的曾經
    我來自北方的一個邊陲小城,從大城市回老家,要經歷幾十個小時的車程,還要步行兩個小時山路才能到家。我爸媽都是最最普通的村裡人,小學文化,用微薄的收入,把我和我的兩個妹妹撫養長大,都讀完了大學。在我們老家那裡,一家三個孩子全部上大學是很少見的事情——這一點,直到我來大城市讀書之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城市裡,跟我同齡的小孩,不上大學反而有些異類,跟我們那裡恰恰相反。這就是我認識到的第一個區別:有時候,人跟人之間,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拉開差距了。
  • 年輕人該不該放棄大城市的工作,選擇回老家買房?
    三十歲的王漫妮,終於放棄了大城市的繁華,結束滬漂生活回到了老家。看到這段的時候,其實也挺不是滋味的,尤其是媽媽說:怕你不回來,又想讓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瞬間淚目,這句話說出了多少相同境遇的父母的心聲。好像成年之後一個人在外地,很多小小的舉動在爸媽眼裡都不亞於一場地震。
  • 一線城市工作五年了,如果年薪不能達到五十萬左右,還能發展嗎?
    有網友說:一線城市工作五年了,如果年薪不能達到五十萬左右,還能發展嗎,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年薪五十萬這個數字,放在一線城市,肯定也超過絕大部分職場人士了。如果你要以五十萬為標準區分「能發展、不能發展」的話,那一大批一線城市白領都要「滾」回老家去了!還有一點需要明確:這五十萬你說的是稅前還是稅後?假如是稅後,那稅前的年薪可能需要六七十萬了都!
  • 回農村養豬年賺100萬和在上海做白領年薪10萬,你會選擇哪個?
    回農村老家養豬年賺100萬和在上海做白領年薪10萬,你會選擇哪個?至於創業者來說,創業的目的是什麼?若是為了生存和家庭成員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年薪10萬就夠了,可以選擇留在上海為宜;若是想以目前的狀態積蓄資本,日後有一個更大的創業或要幹一番更大的事業,年薪10萬元是遠遠不夠的,可以選擇回老家養豬,一年可賺100萬元,是最好的選擇,是勿容置疑的事情。~~第一,若是安於現狀,能過上舒服安逸的生活,可以選擇新薪10萬元留在上海工作。
  • 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小城市,困在大城市裡的小城中青年們
    前言:前不久,回了趟老家,處理完事務後,在回程的火車上,遇到了一個從小城出來的普通大學剛畢業的男青年,和他在車上偶遇的兩個還沒畢業的女大學生聊天。小夥子一路上侃侃而談,從人生、理想、校園,一直談到了工作與求職,大意是,他和別人不一樣,不甘心找個安穩工作,決心要出去闖蕩一番。大城市機會多,是他的用武之地。他學的某某專業,缺口很大,待遇很高,一定能幹出一番事業。
  • 大城市打拼的異鄉女孩,你好嗎?離開家鄉,生活變成了活但我喜歡
    01離開家鄉後,生活變成了活大學室友考研失敗後來到我所在的新一線城市,她到的當天,約我一同去看房。她準備在這裡找工作,租房是頭等大事。這一天沒什麼收穫,第二天,室友獨自找房,順利在另一個區租到一個單間。第三天,室友到我待了一周就辭職的公司面試,如願得到了那份工作。直到現在,她還做著那份工作。
  • 山東買房者: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老家
    有一個讀者發來私信對我說:「看了你的很多文章,寫得很好,可代表的永遠不是我們這個階層。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不懂房子的金融屬性,也不懂人口紅利對房價的影響。我們只想在城市裡買套房子有個住的地方,可在無數個城市間漂泊流離半輩子,最後卻發現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去,我們成了城市間的流浪者。」
  • 山東買房者: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老家!
    我們只想在城市裡買套房子有個住的地方,可在無數個城市間漂泊流離半輩子,最後卻發現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去,我們成了城市間的流浪者。」 我聽了深以為然,因為我也有很多這樣的老鄉,只知低頭幹活,不知抬頭看路,待到他們幡然醒悟時,只宛若漂泊在半空中疲憊的鷹,上不去、下不來,一輩子很可能就這麼蹉跎而過。
  • 畢業後是回老家發展,還是去大城市闖一闖?這3點分析到位
    他原本在深圳讀的一本大學,畢業後想留在深圳,已經找到不錯的工作。不過家裡給他託了關係,說可以進單位,就讓他回去。他拗不過父母,只能回去,沒幾年就結婚生子,在老家混著過日子。過年回家,發現他大腹便便,說起話來儘是粗口。一副農村中年人模樣,覺得很是可惜。和他喝了幾杯,他突然說道,聊到我在北京的情況。他突然說,要是我畢業後留在深圳,也會混得不錯的。
  • 「年薪10萬就想娶我?」相親男一席話,說哭剩女
    男方也要看女方的工作如何,家室如何,脾氣是不是好,樣貌是不是過得去。考察來考察去,有的喜結連理,有的「剩」在家裡,有的實在厭煩了,便把自己匆匆嫁掉,萬一過得不開心,離婚就是。王剛,曾經就是「剩」下的那一夥。30多歲了,還沒有一個女孩肯跟他談戀愛。相親時,他之所以被女方挑來挑去,總結來說就是工資不到位!原生家庭不給力!
  • 畢業了,是回家鄉小城市工作?還是留在大城市闖蕩?
    畢業那年,家裡人對我說,畢業了就回來吧,大專畢業,學歷也不高,在外面未必能找到好的工作,女孩子嘛,回來找個離家近的,穩定,清閒一點的工作,以後找個好點的人嫁了。對於這樣的說辭,我內心是拒絕的,所以我當時拒絕了家裡,留在了我畢業實習的地方。
  • 人到中年是該留在大城市奮鬥呢?還是該回到小城市享受呢
    這是很多人糾結的問題,回到小城市的好處是,可以幹壓力沒那麼大的工作,過著安逸的生活,吃穿不愁,老婆孩子熱炕頭會讓人感覺小日子過得悠哉悠哉的。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說句實在話,關於這件事我是有絕對的發言權,因為前些年我就是從深圳回到了老家發展,很小的一個小縣城,當時我想的是不用承受一線城市的壓力,生活的競爭也沒那麼大,多好啊!
  • 人間清醒楊超越:我一點都不想談戀愛,我就只想掙錢
    說實話,看到網絡上關於這個詞的「解釋」,我心裡是暢快的——終於有姑娘們人間清醒了。什麼所謂的白馬王子、童話愛情,它能有「賺錢」重要?自己賺錢買房買車、自己賺錢孝敬父母、自己賺錢到處瀟灑,它不香嗎?為什麼要將這份希望,寄托在一份虛無縹緲的感情身上?尤其是一個很可能比你還要更「物質」的男人。
  • 生活的簡易模式,在老家,還是在北上廣?
    這其中,有人在北京單身多年,回老家考上公務員後成功收穫愛情,也有人不適應老家的複雜人際關係,又二度回京;有人在大城市賺了錢回老家創業成功,也有人「野心配不上實力」,只能回老家過平凡日子;有在國外留學工作的年輕人因疫情被迫留在家鄉,卻因為價值觀不合與家人頻繁產生矛盾,也有拿著北京戶口的郊區年輕人被迫「北漂」,沒有老家可回。
  • 年收入10萬,在國內屬於什麼水平?看完扎心了
    在如今這個社會,似乎像是一個在「炫富」的時代,人們拼命賺錢,不僅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還為了當和朋友、同學相聚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年薪有多少多少。在他人投來羨慕的目光時,人們會油然而生出一種優越感。
  • 為何年輕人寧願在大城市拿3500的工資,也不願意回家?原因很真實
    即使這樣的工資在大城市很難生存下去,但是他們還是會努力地在大城市打拼,並且苦苦堅持,不願意回老家。我的一個朋友在北京打拼,工資也不是特別高,每個月也是月光,但是他就是不願意回老家。他說,在北京工作,自己特別有力量。回到老家之後,感覺自己沒有了拼搏的力氣,所以他寧願留在北京。 這麼多北漂、滬漂、深漂在外打拼著。
  • 「女友28歲,年薪10萬,工作6年存款3千,我決定和她分手」
    蘇硯出身普通工薪家庭,大學畢業後,進入當地一家企業工作。工作8年,如今年薪加上年終獎,年收入在15萬左右。女友也是大學畢業,家境和蘇硯差不多,都是工薪家庭的獨生子女。她的年收入會比蘇硯低一些,但工作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