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021-02-07 詩詞樂讀


歸園田居·其三

晉魏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本詩 特約播音員 蜜蜂 朗讀

釋義

①南山:指廬山。

②稀: 稀少。

③興: 起床。

④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裡的雜草。穢:骯髒。這裡指田中雜草

⑤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⑥狹: 狹窄。

⑦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溼。

⑩足: 值得。

⑪但使願無違: 不忘初心!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但:只。願: 指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願。違: 違背。

翻譯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裡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剷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溼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溼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拼讀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 , 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 , dài yuè hè chú guī 。dào xiá cǎo mù zhǎng , xī lù zhān wǒ yī 。yī zhān bù zú xī , 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

賞析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裡,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作。

  「種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是對其勞作情況做總體交待,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說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敘說得非常清楚。詩人畢竟是「少學琴書」,士人出身,躬耕田畝缺乏經驗,「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後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憐的勞動成果並沒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這兩句寫出了他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地從清早到夜晚,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狀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後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後,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汙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鬆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對於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汙;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願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麼「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在本詩中陶淵明卻勇敢地反對了傳統觀念,衝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官場,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願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後世多少人的稱讚、欽佩乃至效仿。






相關焦點

  • 一卷書︱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願:指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願。違:違背。原文大意為: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裡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溼了我的衣服。
  • 陶淵明《歸園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裡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剷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溼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溼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注釋:①南山:指廬山。
  •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初春書單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裡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來到田裡鋤草,晚上披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蓋了狹窄的田間小路,露水打溼了我的衣裳。衣裳溼了倒不重要,只要不違背我的心意就好了。
  • 心無行役方為自由——讀《無違》感念一二
    心無行役方為自由——讀《無違》感念一二文/王碧君面前一排排蒼翠欲滴的梧桐樹,在風的鼓動下颯颯作響起起伏伏,似訴似怨得此感念,可能受勵於最近在讀的王躍文的《無違》,慣於寫官場小說的他,一改往日之風,採用對話形式的自傳,實現了自己的首部人生隨筆集,傳達了想要坦蕩做自己的意願——無違於自己,無違於天地。無違一詞最早出自於《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 一曲一故事 | 但使願無違,閃光2016
    如果不是最後那一句「但使願無違」,我腦海中的陶淵明依舊是個隱士形象,但這如金石般擲地有聲的結束句,令我恍然大悟,讓人看到文人的氣節和尊嚴,也表現出陶淵明隱藏在平和淡泊的文字外表下的剛強性格。此時的陶淵明與其說是一個隱士,不如說他是一個鬥士,蘊藏在他心靈深處的感情烈火像火山爆發一樣迸裂而出。
  • 孔子的「無違」怎麼解-中新網
    孔子的「無違」怎麼解 2012年06月06日 16:03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孔子所說「無違」二字,出自《論語。為政》。其原文為:「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不難看出,孔子對樊遲所說,即為孔子對「無違」二字的解釋。按照他的本意,「無違」之對象,並非「父母的意願」,而是一個「禮」字──他是將「孝」置之於「禮」的大框架之中的。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100句(惜)篇
    1、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沁園春·雪》 近代·毛澤東2、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池》 宋·楊萬裡3、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觀刈麥》 唐·白居易4、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賣炭翁》 唐·白居易5、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6、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