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武漢會戰,前線國軍不戰而退,日軍主力為何卻面有苦色?

2020-12-18 青梅史觀

抗日戰爭時期,在經過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後,日軍雖然接連攻佔上海、南京等民國重鎮,但是日漸擴大的戰爭規模卻令日本內閣政府不堪重負。

為此日本內閣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搶攻武漢以此來逼迫民國政府妥協,儘快結束戰爭,武漢大會戰由此爆發。

但是武漢會戰爆發之後,負責進攻的華中日軍和華北日軍均進攻不利,日軍預期的攻佔時限一再後延,但是前線日軍仍舊難有進展。

日軍前線部隊

1938年10月,華中日軍前線指揮官岡村寧次已經是焦頭爛額,華北日軍的指揮官時日本皇室成員,因此一旦武漢戰事不利罪責將由其一人背負。

不過在經過輪番大戰之後,岡村寧次總結出了一個經驗之談,那便是「三百米定律」,只要目標海拔在三百米之下,日軍的重火力武器便可以發揮巨大威力。

根據「三百米定律」岡村寧次認為,長江南北兩岸雖然均是群山綿延,但是長江北岸卻多是不高於三百米的丘陵,因此岡村寧次決定將主攻方向改到長江以北。

日軍戰地記者

位於長江北岸的日軍是號稱「最強師團」的熊本師團,岡村寧次認為熊本師團是其麾下最有希望可以率先抵達武漢城下的部隊。

岡村寧次親自向熊本師團的參謀長重田德松下令,要求熊本師團務必於十月十七日之前組織新一輪的進攻,重田德松接到命令之後大吃一驚。

熊本師團雖然是日本常設師團之一,但是進入武漢戰場之後便遭遇了瘧疾的襲擊,又在田家鎮遭遇國軍主力,早已經元氣大傷。

日軍炮兵陣地

重田德松拿著岡村寧次的命令找到師團長稻葉四郎,二人完全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根據日本海軍反饋的消息稱,熊本師團的補充兵員至少要到十月下旬才能抵達。

在田家鎮之戰結束時,熊本師團不要說發起進攻,就連堅守現有陣地都十分困難,只能等到補充兵員抵達之後才能初步恢復元氣。

岡村寧次下達進攻命令之後,稻葉四郎讓重田德松親自拿著司令部命令前去催促日本海軍儘快運送兵員,但是日本海軍卻根本不予理會。

發起進攻的日軍

根據稻葉四郎本人的預估,即便沒有任何意外情況發生,熊本師團能夠重整旗鼓再次發起進攻的最快時間是十月二十三日。

但是稻葉四郎和重田德松卻根本不敢無視岡村寧次的命令,因為熊本師團「最強」的稱號和岡村寧次的支持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熊本師團抗命不遵那麼岡村寧次很有可能會轉而力捧金澤師團,從而剝奪熊本師團的「最強」稱號,而這時稻葉四郎萬萬不能接受的。

發起進攻的日軍

在岡村寧次的勒令之下,熊本師團只能提前發起進攻,但是也只能是做做表面文章,負責制定作戰計劃的重田德松甚至因悲憤而淚流滿面。

就在稻葉四郎和重田德松二人在國軍李延年部防線前束手無策之時,日軍航空隊的一個意外發現卻令二人重新發現了希望。

日軍航空隊發現,武漢地區的國軍已經做好了撤離準備,各路人馬正在交替撤離,分批次的從前線撤離,完全一副準備放棄武漢的模樣。

日軍炮兵陣地

稻葉四郎得知此事之後大喜過望,馬上下令前線日軍發起追擊,想要搶先進入武漢,徹底保證熊本師團的「最強」稱號。

然而民國統帥部雖然下令放棄武漢,但是卻並非一窩蜂地向後方潰逃,前線日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仍舊難以突破國軍防線,只能欺上瞞下苦苦等待國軍撤離。

參考資料:《國殤 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抗日戰爭》等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長衡會戰,前線國軍彈盡糧絕,日軍主力為何卻鎩羽而歸?
    1944年6月,駐紮於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司令長官橫山勇率部進攻薛嶽的國軍第九戰區,長衡會戰由此爆發。在長衡會戰中日軍投入八個師團的兵力,而國軍由於主力大多被抽調組建民國遠徵軍而實力大減,曾取得三次長沙大捷的薛嶽也只能坐視長沙淪陷。
  • 抗日戰爭忻口會戰,日軍主力遭受重創,前線國軍為何卻士氣低落?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日軍將領板垣徵四郎因為率領廣島師團於南口大敗湯恩伯而在日軍內部聲名鵲起,成為了華北日軍中首屈一指的主力部隊。日軍進犯山西之後,板垣徵四郎再次率部侵入山西與閻錫山的晉綏軍對陣於平型關,然而就在廣島師團即將落敗之時,雁門關被日軍突破。
  • 抗日戰爭武漢淪陷,國軍被迫撤入西南,前線日軍為何卻悶悶不樂?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接近尾聲,雖然日軍並未全面突破武漢外圍的國軍防線,但是餘漢謀駐守的廣州已經岌岌可危,一旦廣州淪陷日軍便可以切斷粵漢鐵路。其實早在武漢會戰爆發之前,蔣介石就意識到武漢很難堅守,為了避免讓武漢變成第二個南京,於是便要求民國統帥部提前下達了撤退命令。
  • 抗日戰爭上高會戰,前線日軍不戰而退,日司令官為何卻滿心歡喜?
    1941年3月15日,時任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的園部和一郎,集結第三十三師團、第三十四師團及獨立混成第二十旅團,兵分三路迂迴突襲國軍上高防線,上高會戰爆發。負責駐守上高的國軍將領名為羅卓英,他是陳誠「土木系」中的二號人物,與薛嶽也是關係匪淺,但是麾下兵力捉襟見肘,與日軍硬拼無異於以卵擊石。
  • 抗日戰爭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主力傾巢出動,薛嶽為何毫無準備?
    抗日戰爭時期,薛嶽因為前三次長沙會戰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這個自比嶽飛的國軍名將卻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馬失前蹄,長沙也落入日軍之手。1944年初,日本統帥部制訂並下達了著名的「一號」作戰計劃,準備趁國軍主力集中於西南滇緬邊境之時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佔重慶和成都,迫使蔣介石投降。
  • 抗日戰爭浙贛會戰,國軍缺乏可戰之兵,日軍主力為何卻損失慘重?
    實際上,日本第十三軍也不過是以守備為主要任務的防禦性部隊,日本為了浙贛會戰特意在各處抽調了大量精銳主力充實第十三軍,由此可見日本對衢州的勢在必得。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顧祝同決定借鑑薛嶽在長沙會戰時重創日軍的「天爐戰術」,準備以衢州為誘餌,集中優勢兵力對孤軍深入的日本第十三軍實行反包圍。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蔣介石精銳盡出,前線國軍為何卻仍節節敗退?
    1938年4月,徐州會戰爆發,這場戰役蔣介石前後投入兵力達到了六十餘萬,戰役規模僅次於一年前的淞滬會戰,此後國軍再也無力組織規模如此浩大的戰役。徐州會戰初期,在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國軍取得了臺兒莊大捷,但也暴露出了國軍主力部隊的位置,日本人不怒反喜,在徐州發去全面大決戰。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內幕,臺兒莊大捷後,國軍為何卻迅速戰敗撤離?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戰役,第一次為淞滬會戰,國軍投入兵力達七十萬,而第二次則是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六十餘萬。但是蔣介石組織的兩次大戰役卻均以失敗而告終,淞滬會戰國軍一潰千裡,就連首府南京都被日軍攻佔,徐州會戰雖未演變為大潰敗,卻也被迫放棄徐州,向後方撤離。
  • 抗日戰爭襄河攻勢,日軍疲憊不堪,國軍以逸待勞為何卻一觸即潰?
    1940年5月1日,駐紮於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向國軍第五戰區發動棗宜會戰,雙方爆發自武漢淪陷後首場大規模戰役,國軍上將張自忠在襄陽以身殉國。當時國軍第五戰區有兩大主力,除了張自忠的第三十三集團軍外,還有湯恩伯的第三十一集團軍。
  • 抗日戰爭孟關戰役,日軍主力嚴陣以待,國軍為何卻因此威震天下?
    日軍前線陣地在廖耀湘的高標準要求之下,新二十二師的叢林作戰能力迅速提升,等到孟關戰役爆發時已經成長為國軍部隊中屈指可數的叢林戰精銳。在國軍戰車營的配合之下,廖耀湘部對孟關發起猛攻,日軍防禦工事在戰車營的美式重型坦克之下猶如瓷娃娃一般一碰就碎,工事內的日軍則淪為車下亡魂。
  • 抗日戰爭黃廣戰役,國軍精銳盡出難改敗局,日軍為何卻主動撤離?
    黃廣戰役爆發於武漢會戰時期,當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因舊傷復發而撤到後方休整,第五戰區由白崇禧暫代,而黃廣則是白崇禧繼任之處便定下的固守區。武漢會戰時期,日軍兵分三路進攻武漢,其中進軍速度最快的便是位於長江北岸的中路軍熊本師團,該部隊從合肥出發,數十日內便攻克大小十一座縣城。
  • 抗日戰爭長沙保衛戰,國軍僅剩殘兵敗將,日軍為何卻大敗而歸?
    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期,國軍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以「天爐戰法」誘敵深入,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以為國軍無人敢於應戰,志得意滿率部直撲長沙而去。1942年1月1日,日本名古屋師團抵達長沙城郊,開始對長沙外圍的國軍陣地展開進攻,師團長高橋多賀二甚至下令提前慶賀勝利。
  • 抗日戰爭國軍裝甲師,蘭封會戰志得意滿,蔣介石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蔣介石中央軍嫡系將領徐庭瑤奉命趕赴長城一線支援,在戰場上徐庭瑤和其麾下將領杜聿明深受日軍裝甲部隊之困擾,決心建立國軍裝甲部隊。長城抗戰結束後,徐庭瑤和杜聿明開始致力於創建國軍裝甲兵團,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唯一的主力裝甲部隊。
  • 抗日戰爭湖南會戰,前線國軍大敗而歸,日軍內部為何卻紛爭不斷?
    1944年8月8日,日軍在付出一萬九千餘人傷亡的代價後攻佔衡陽,自此長沙和衡陽兩大重鎮均淪陷敵手,日軍已經初步打通了進攻重慶的道路。不過因為方先覺率領第十軍死守衡陽四十餘日,為後方國軍組織新的防線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而且前線日軍傷亡慘重,只能在衡陽暫時休整。
  • 抗日戰爭國軍轉折點,參戰部隊暴增,蔣介石為何卻終日愁眉苦臉?
    抗日戰爭時期,徐州會戰對於民國和日本來說均意義重大,徐州會戰的失敗意味著蔣介石大反攻計劃的徹底失敗,同時也破滅了日本迫降蔣介石的戰略預想。此時民國半壁江山已經淪喪,蔣介石在戰前構建的幾大戰區也名存實亡,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的登記在冊一百八十二個現役師則傷亡過半。
  • 抗日戰爭徐州大撤退,日軍主力屢戰屢敗,國軍為何卻危如朝露?
    1938年4月,徐州會戰進入僵持階段,日本華北方面軍對臺兒莊發起的第二輪進攻因為無法突破滇軍防線而徹底失敗,日軍指揮官西尾壽造、磯谷廉介等人被解除職務。但是在此之後,徐州國軍最大威脅便從日本華北方面軍轉變成了日本華中方面軍,華中日軍為了攻佔徐州直接投入了四個師團的兵力。
  • 抗日戰爭詭異變局,徐州會戰國軍大敗,日本攻勢為何卻日漸無力?
    抗日戰爭初期,由於蔣介石對日本投入兵力預估的嚴重失誤,國軍在各大戰場上節節敗退,太原會戰、淞滬會戰接連慘敗,半壁江山淪陷敵手。日本認為民國已經無力繼續抵抗,通過德國特使向已經退居武漢的蔣介石提出和談條件,企圖以不平等條約的形式榨取最終利益。
  • 抗日戰爭黃河決堤真相,蔣介石急令撤退,前線國軍為何大惑不解?
    1938年5月,蘭封會戰爆發,日軍土肥原師團長途奔襲開封遭到了國軍第一戰區薛嶽兵團的重重圍困。前線日軍國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和兵團指揮官薛嶽,一心想要複製徐州會戰時的臺兒莊大捷,以優勢兵力圍殲土肥原師團。
  • 抗日戰爭平型關戰役,蔣介石高度關注,國軍為何卻錯失取勝機會?
    由於淞滬大會戰的爆發,蔣介石無暇顧及北方戰事,於是委任「山西王」閻錫山為國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全權處理晉綏戰事。面對來勢洶洶的東條英機,閻錫山下令在大同設伏,然而負責守衛大同的晉軍大將李服膺卻望風而逃,導致大同會戰計劃胎死腹中,整個晉北地區淪陷敵手。
  • 抗日戰爭轉折點,前線國軍精疲力竭,日本高層為何卻惶恐難安?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全面戰爭初期國軍部隊的節節敗退,僅僅數年時間半壁江山便已淪落敵手,蔣介石不得不帶領民國政府遷都重慶,依託西南地勢繼續抵抗。當時日本為了方便指揮在華部隊,設立了「中國派遣軍」司令部,統籌指揮包括日本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以及華南第二十一軍在內的所有在華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