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名拒絕回國的朝戰美軍戰俘最終命運

2021-01-11 騰訊網

志願軍正在押送美軍戰俘 資料圖片

韓戰後,一些美軍戰俘選擇留在中國。 資料圖片

1953年末至1954年初的那個冬天,有21名在韓戰中被中國軍隊捕獲的美軍戰俘,選擇在中國居住而不是回到美國。他們的行為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許多美國人指責他們是叛國者,就連他們的家人也不理解。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們的命運怎樣了?

戰俘命運各不相同

如今,這21人中已經有12人死亡。倖存的人並不願意接受採訪,他們甚至都不願意被人發現。而接受採訪的人,也都要求不透露他們現在的居住地。他們惟一的希望就是安度晚年。

1.克拉倫斯·亞當斯(ClarenceAdams)

亞當斯是一個非洲裔美國人,他選擇到中國去的真正原因是厭倦了美國的種族歧視。事實上,他1947年加入美國陸軍的原因,也是為了躲避警察對他的折磨。他因與一白人男子發生爭執而受到了美國警察的不公正對待。

到中國後,他在武漢大學學習,並在那裡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林。在中國居住期間,亞當斯做起了翻譯,而且到處旅遊。1966年,中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對他的政治迫害越來越嚴重,他和妻子只好悄悄地回到了美國。

但是,他們在美國的日子也非常艱難。他背著叛國者的惡名生活,找不到工作,而且經常遭到政府官員的審問。1970年,他在家鄉孟菲斯成功地開辦了一個美式中國菜飯店,生活才有了轉變。他於1999年去世。

2.霍華德·亞當斯(HowardAdams)

霍華德·亞當斯的老家是德克薩斯州,他到中國後在一家工廠上班。他和詹姆斯·溫納瑞斯是僅有的兩個「文革」後仍留在中國的戰俘。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還住在中國,且一再拒絕接受採訪。

3.奧索·貝爾(OthoBell)

1954年,貝爾以及劉易斯·格裡格斯和威廉·科沃特,被分配到中國一個偏遠的集體農場工作。他們後來到了北京,在中國生活了一年半後回到了美國,是21名美國戰俘中最早一批返回美國的人。

1955年7月,他們一回到美國就被陸軍逮捕,並被關了3個月,後無罪釋放。貝爾回到美國後有酗酒問題,死於2001年7月。

4.塞繆爾·大衛·霍金斯(SamuelDavidHawkins)

霍金斯來自俄克拉何馬,在中國期間就讀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到武漢汽車配件工廠工作。中國留給他的記憶是美好的,但兩年半以後,他還是決定回到美國。他的朋友和家人不知道美國軍隊已經給他貼上了「告密者」的標籤,美國國家廣播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邁克·華萊士曾問他是不是個間諜。幾年前,他為美國的「發現」頻道拍攝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而再次來到中國。

5.理察·科登(RichardCorden)

科登於1958年從中國回到美國,但宣稱他依然喜歡共產主義,而且認為共產主義中國最終會趕上美國。

6.威廉·科沃德(WilliamCowart)

他與貝爾和格裡格斯一起從中國的一個集體農場回到美國,被美軍逮捕,後被無罪釋放。他與所有人失去了聯繫。

7.魯弗斯·埃伯特·道格拉斯(RufusElbertDouglas)

德克薩斯人,到達中國後幾個月就死了。儘管有關他的死因報導多種多樣,但都認為他是病死的。

8.約翰·羅德爾·杜恩(JohnRoedelDunn)

杜恩在中國生活期間與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姑娘結了婚,後來兩人一起到了捷克斯洛伐克。

9.劉易斯·格裡格斯(LewisGriggs)

格裡格斯與貝爾和科沃特一起從中國農場回到美國後情況還不錯。1959年,他在史蒂芬·奧斯汀學院學習,主修社會學。他於1984年去世。

10.斯科特·倫納德·拉什(ScottLeonardRush)

他與一位中國姑娘結婚,後來兩人帶著孩子回到美國,如今退休在家。2002年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他說自己很好,但卻拒絕接受詳細採訪。由於擔心他的朋友和鄰居知道他的過去,他說他不想再被人叫做叛國者。

11.洛厄爾·D·斯金納(LowellD.Skinner)

斯金納來自俄亥俄州阿克倫城一個工人家庭,在中國居住了10年。他在濟南一家造紙廠工作,1956年與一位中國的中學教師結婚,1963年回到美國。但在自己的家鄉,他受到了敵視,一年內被逮捕了3次,而且成了一名嚴重的酗酒者。他於1995年去世。

12.詹姆斯·維內裡斯(JamesVeneris)

維內裡斯到中國後居住在濟南,在一家造紙廠工作了10年。1963年,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66年畢業後成為一名忠誠的毛澤東主義者。在「文革」中,他參加集會遊行,張貼大字報。

儘管他熱情地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們仍指責他是美國特務。他的工友們保護了他,周恩來總理也宣布說維內裡斯是一個「國際主義和平戰士」,不能受到傷害。

在中國期間,維內裡斯先後與3名中國女性結婚,生有兩個孩子。他也許是到中國的21名美軍戰俘中最喜歡中國的人。從工廠退休後,他到山東大學教授英語。他還是21人中惟一一個一直在中國居住的人。2004年,他在中國去世。

13.莫裡斯·威爾斯(MorrisWills)

1951年5月當的俘虜。據他在1966年出版的自傳中說,他之所以拒絕回家,是因為對杜魯門總統撤了他的偶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職務不滿。

在被俘後的兩年裡,他越來越感到被美國政府拋棄。1954年,他到北京居住,7年後與一位中國姑娘結婚。1965年,他回到美國。在中國期間,他是一名翻譯。回到美國後,他在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工作,並成為紐約尤蒂卡學院的圖書管理員。

相關焦點

  • 美軍戰俘老溫,被志願軍感化,自願加入中國,濟南娶妻生子
    相比其他國家對待戰俘的方式,志願軍可謂獨樹一幟,被俘虜的美軍戰俘受到相當好的優待,其中衣食住行醫都全力保障,學習、娛樂等活動也豐富多彩。 由於美軍內部充滿歧視,黑人士兵飽受打壓侮辱,但在志願軍戰俘營,他們沒有受到任何歧視,多數黑人戰俘對此非常感動】 美軍戰俘實際給出的答案,卻出乎他們的長官意料,計有21名美國戰俘和1名英國戰俘。
  • 紐約一餐廳老闆對顧客劉祿曾說:在朝鮮戰場,我曾是你的戰俘呀!
    以抗美援朝為例,在中朝方面和聯軍進行戰俘交換時,雙方手裡戰俘都離開時差別不是一般得大。中朝戰俘離開美軍部隊時是奔跑著的,因為在戰俘營中他們幾乎沒有過過一天舒坦日子。美國為了在談判時可以獲得更多籌碼,還對中朝戰俘進行武力"甄別",強行要求他們同意"拒絕遣返"。
  • 為什麼美軍當不了美國的「人民子弟兵」?
    另一個美軍戰俘霍華德·G·亞當斯當初被朝鮮人民軍抓住後,幾名失去戰友的朝軍士兵上前對其就一頓暴打,打得霍華德奄奄一息,其中一名朝軍士兵向他舉起了衝鋒鎗。霍華德·G·亞當斯霍華德正準備等死時,一名志願軍小戰士制止了處決行為,並且一直原地看守,直到把他們交給了志願軍的大部隊......
  • 「內線作戰,誘敵深入」之下,彭德懷用百名戰俘,換2.4萬美軍
    其中那些在雲山戰役中,被俘的美軍也被派上了用場。雲山戰役是志願軍與美軍首次正面交鋒,仗雖然只打了3天,可傷亡被俘超2000的戰果確實讓美軍開始意識到:中國志願軍不好惹。美軍戰俘,在我軍的人道主義政策下,從未受過苦。在戰俘營的日子裡,身上有傷會給治、肚子餓了會給食,時不時還能有煙抽,甚至很多時候戰俘待遇比志願軍戰士都高。
  • 澳大利亞當時為什麼拒絕日本投降?還處死了19萬日軍戰俘
    最終,中美英三國共同籤署了《波茨坦公告》,討論了在戰後將要如何處置日本。其中也包括了在戰後對於日本投降的俘虜的處置問題,確定將日軍戰俘解除所有武裝後,遣送回國。
  • 志願軍對待戰俘到底有多好,22人拒絕遣返,齊聲高呼留在中國!
    然而這些精神抖擻身材健壯的"國際友人"卻都是志願軍的俘虜,他們本是響應美帝國主義的號召加入"聯合國軍"來"保衛正義"的,今天卻個個戴著戰俘的帽子在這裡接受志願軍的管理。就在他們舉行運動會的同時,百裡之外的上甘嶺正承受著美軍超出二戰水平的炮火傾瀉,地動山搖血火交織的戰場和這裡恍如隔世。
  • 美國最後為啥鬆口,允許錢學森回國?中方的籌碼,不容美國拒絕
    錢學森被監禁期間,為了緩解壓力,他每天讀書學習,探究科研難題,既能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緩解壓力,又能充實知識,加強科研能力,這期間,美國對他軟硬兼施,用盡一切辦法,想讓錢學森放棄回國的念頭,可錢學森鐵了心要回國。
  •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也肆意虐殺日本戰俘
    然而在新加坡戰役中,英軍中將帕西瓦爾於1942年2月15日下令13萬英澳新等多國聯軍向日軍投降,其中包括1.5萬名澳軍。在隨後的紐幾內亞爭奪戰中,澳軍與美軍共同抵禦日軍入侵,這裡也成為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澳軍與日軍交戰最激烈的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沒多久,就傳出日軍屠殺澳軍戰俘的消息。新加坡戰役中被俘的1.5萬名澳軍官兵中,有多達7000人被日軍以各種方式虐殺。
  • 美國為何同意放錢學森回國?看我國開出的條件,難怪美國那麼爽快
    錢學森回國之前是美國的教授,並且享受這豐厚的薪資和待遇,但新中國成立之後,錢學森就下定決心要回國,要為祖國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然而錢學森的回國路卻十分的艱難,多次向美國提出回國的申請都被拒絕了,美國為了阻止錢學森回中國,甚至還將他軟禁了起來。
  • 抗美援朝美國戰俘健康出問題 周總理批示:要加強營養
    1953年7月,有21名被中國軍隊俘獲的美軍戰俘和1名英軍戰俘宣布拒絕遣返回自己的國家,而是選擇到中國生活居住。事件公開後,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後來,這22名戰俘中有一名叫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的美軍戰俘一直留在了中國,在山東省濟南市生活了50年,人們都習慣稱他為「老溫」。2004年,溫納瑞斯在山東濟南去世,享年82歲。中國紅十字會等單位先後給他敬獻了花圈。
  • 戰俘新思維:二戰美軍最高指揮官提出,斷水斷糧餓死德國戰俘
    據粗略統計,死亡行軍剛開始,將近7萬名盟軍戰俘上路,最終1.7萬人慘死途中。1945年,當二戰局勢大體已定,軸心國相繼戰敗投降,那些戰敗國士兵也很清楚,自己將要面對什麼……1945年3月,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率領英美聯軍推進到萊茵河畔。
  • 青春作伴好還鄉——蘇聯戰俘的歸國之路
    有研究表明,如果盟國始終遵循自願遣返原則,那麼拒絕回國的蘇聯公民人數有可能達到50萬,即使是比較高的估計數字最多也只有100萬。然而英美兩國最終讓他們失望了:英美履行了對史達林的承諾,46000名俄羅斯解放軍(約佔2/3)、50000名哥薩克偽軍及其家屬都被移交給了蘇聯。其中比較著名的是頓河哥薩克領袖彼得·克拉斯諾夫。從各個方面來說,這些哥薩克都應該在被逮捕後遣返回蘇聯,特別是他們在蘇聯、南斯拉夫和義大利境內犯下了不少罪行。為了爭取公民回國,蘇聯官方的代表也積極行動。
  • 朝鮮人民軍揚眉吐氣,美軍戰俘漫步平壤街頭
    隨後,日軍將這些戰俘押往100多公裡外的戰俘營,一路上,日本人不僅不給他們食物和飲用水,還虐待甚至殺害戰俘,最終,高達15000名戰俘死於這場暴行,這還不包括因受虐待隨後死於戰俘營的人數。二戰前,日內瓦公約已經過三次修訂和補充,關於戰俘待遇規定的清清楚楚。
  • 韓戰結束,志願軍釋放俘虜,為何22名美國大兵卻堅決不回國?
    抗美援朝之後,中國將6000多美國士兵先後遣送回國,但是在這些人之中,出現了22名「格格不入」的美國士兵,堅決不回國,反而在山東濟南定居生活50年,這到底是為什麼?中國那裡吸引了他呢?今天,我們來採訪某位當事人——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就能了解事件的真相了!
  • 美國戰俘老溫:在中國結了3次婚,6個子女,在山東大學任教
    在美軍將領看來,給出這種選擇簡直是多此一舉。因新中國成立初期,貧困潦倒,生存條件惡劣,留在中國這一選擇肯定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然而美軍戰俘給出的選擇卻出乎他們的意料,其中21名美國戰俘決定留在中國。尤其是那些被志願軍俘虜的那些來自美國的黑人士兵,因長期遭受美軍內部的種族歧視,從未得到過像在志願軍戰俘營中所得到的尊重和平等,因此多數黑人戰俘都被中國志願軍感化而自願留在中國。戰俘們的選擇差點讓美軍高層驚掉下巴,在他們看來這是最愚蠢的決定。他們決定給這些戰俘90天的考慮時間,再做決定。
  • 亞美尼亞終於硬氣起來了,拒絕交還2名戰俘,俄見狀不再忍讓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的戰爭引起了各國關注,土耳其的支持使得亞塞拜然軍隊一路獲勝,而亞美尼亞軍隊卻連連戰敗,最終,不得不籤署停戰協議。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籤署協議後,亞美尼亞的態度都稱不上強硬。不過,據馬斯達爾通訊社報導稱,亞美尼亞終於硬氣了一次,十分強硬的拒絕了亞塞拜然的要求,並放話絕不交換兩名戰俘。
  • 阿富汗政府拒絕釋放塔利班戰俘,是不是想激怒塔利班組織?
    阿富汗政府主義拒絕釋放塔利班戰俘,很可能就是為了激怒塔利班組織,迫使美國撕毀同塔利班的停戰協議,阻止美國拋棄阿富汗的既得利者。更具體地說,阿富汗政府和美軍就是一個雙向的交易夥伴,阿富汗政府為美軍服務,而美國為阿富汗得利益者提供保障。可是漫長的戰爭之後,美軍為了規避損失與塔利班組織和談。美國的和平談判固然對美國是有利的,但對於阿富汗政府來說,這無疑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最大的保護傘,阿富汗既得利者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 世界戰俘奧林匹克運動會,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次!
    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經過頭三次戰役,「聯合國軍」被俘人員逐漸越來越多。為了安置這些戰俘,中朝在碧潼建立戰俘營,一批又一批美、英及其他國家的戰俘被陸續轉送到了這裡。俘虜的生活無疑是極其鬱悶的,志願軍戰俘營為了改善戰俘們的生活,採取了很多方法。其中一點就是利用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1951年5月,志願軍戰俘營文藝工作隊成立,經常在戰俘營巡迴演出歌舞、戲曲、音樂、魔術等文藝活動。
  • 美軍突襲戰:5輛謝爾曼坦克橫掃全場,日軍頂不住用戰俘威脅美軍
    美軍突襲戰:5輛謝爾曼坦克橫掃全場,日軍頂不住用戰俘威脅美軍文/無計讀史1945年,馬尼松附近的太平洋變得更加洶湧了起來,遠遠的,你可以看見一支艦隊在海面上行駛。再仔細看些,可以看到美國海軍的米字旗,在天空中飄啊飄。
  • 朝鮮戰場迪安少將被俘前瘦弱頹廢,三年後容光煥發,美軍不敢要了
    現實很快就打臉了,這支忘記戰爭為何物的24師,由於很多老兵退役,新兵生活腐化,再加上不斷削弱軍費,迪安的24師沒有一個滿編團,連武器彈藥都湊不齊,烏山首戰,21團1營就被朝鮮軍打得落花流水,即便如此,缺人手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也不得不把迪安放到大田這個重要位置上,大田也成了迪安少將的噩夢和滑鐵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