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網格員...

2021-01-19 天眼新聞

我是貴州省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的網格員姚文超,系貴州省天柱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的陽光政策沐浴下,在教育精準幫扶下,2017年順利脫貧,次年入職劍河縣人民檢察院,2019年3月接受組織安排在小湳村擔任網格員。從一名脫貧者到幫扶幹部的身份轉變,讓我對於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有更深刻的理解,作為曾經的農村留守學生,對於農村老人和學生有更深的情感。在駐村的日子裡,我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情,去溫暖他們的心靈,用細微行動去關心他們生活,同時他們也用質樸的善心反哺我,幫助我成長。

向老人宣講政策

小湳村和大部分村莊一樣,以留守老人和兒童為主,老少配的家庭普遍存在,對扶貧政策理解能力有限,與年輕幹部溝通起來存在代溝,給扶貧工作增加了難度,但我一直認為真心是融化溝通障礙橋梁,熾熱之心總會融化冷漠的人際堅冰。因此,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是一片赤誠去對待接觸到的每一個老人和小朋友,和老人們交流,不知不覺中就會想起自己逝去的祖母,看到留守的小孩就像看到曾經的自己,也時刻會牽掛他們的身體健康學習生活,即使能力有限,也想盡最大的努力去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在這裡我分享幾個小故事,來記錄我的駐村生活、幫扶經歷。

姜學春穿新衣,樂開懷

我所幫扶的姜學春老人是二級言語殘疾人,無兒無女,獨自生活,和他溝通基本靠手勢,半蒙半猜。雖然有低保兜底,但他言語不便的原因,購買物品存在困難;所以我向幫扶單位申請購買了衣服棉被、糧油大米等物資贈送給他。當合身的衣服穿上時,他向我豎起了大拇指,露出了本就牙不多的笑臉,別提有多真實了。11月13日,我走訪到姜學春家時,老遠的見到他端坐在房前,走近一看才發現正在拿著墨水出不來的筆在格子本上練習寫字呢!

認真練字的姜學春老人

看到這個場景這讓我又驚又喜,更加堅定了我樹立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我從「為人民服務」的包裡拿出兩隻筆來,給了他一隻,讓他接著寫,我在旁邊看,一筆一划雖然有點吃力,但很認真,比較難的筆畫地方頓住了,我就示範給他看,少了哪一筆,幫忙添上,為了「獎勵」他,那兩隻筆就送他了,還給他布置了作業,約定下次要檢查。做了一回特教老師,心中的滿意感由然而生,估摸著這就是與群眾心靈相通的感覺吧。

和楊勝江老人合個影

楊勝江是名孤寡老人,獨居有二十多年了,在村副主任所負責的網格內,工作隊安排我協助村幹工作,在走村串寨入戶走訪的時候,我都要去他家,漸漸也就熟悉了起來。現在國家福利政策好,政府還會經常性發放救濟糧等生活物資,楊勝江每月領到的低保金和養老金就有五百多元,他們手上有錢,就是缺少陪伴,每一次上門我都會和他聊上一會天,陪他解解悶。他覺得年紀大了,對於生活居住環境也沒什麼要求,多次跟他解釋政府出錢幫他整治房屋和室內環境,他總是以「黃土都蓋到臉上了,不折騰了,不要管咯」來拒絕。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通過多次上門,經過軟磨硬泡,他才同意稍微整治一點就可以了。經過整治,他家室內外環境大變樣,乾淨舒適多了。他也樂呵呵的說道:「小姚啊,叫你們整一點就行了,搞得這麼好幹什麼」,真是個可愛的小老頭。

易地搬遷拆除舊房

10月份的時候,接到易地搬遷戶王學群的電話,一接聽就聽到:「姚叔叔,我想你了,你在哪裡呀?」的稚嫩聲音,打電話的是王學群的小孫子王家燈,今年才上一年級的小可愛,原來他和哥哥在家,想吃糖了,想我了,就拿爺爺的手機打電話。我平時包裡會放一些糖散給小朋友,有些膽子大的還會來抱著我的大腿,還會撒嬌,很禮貌的說謝謝,看到他們純真的笑臉自己也很幸福,小小的舉動就會有大大的滿足。

初搬到縣城安置點的時候,王學群這家人家居生活用品比較少,一直叮囑他們要添置起來,但都沒有購買,確實是近來經濟拮据。群眾有困難,幹部想辦法。我積極向單位和工作隊爭取支持,購買了兩鋪床、窗簾、簡易衣櫃、棉被等相贈與,還自己出資購買了小暖箱、簡易桌、凳子等物品略盡綿薄之力。就是這樣自己看來理所當然的舉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只要有事他們就會想到幫扶幹部「小姚」「姚叔叔」,我工作起來也特別順暢,群眾工作能力提升很快。

看到小姚叔叔,王家燈小朋友露出笑容

11月23日下午,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至此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這也標誌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能夠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參與到這場偉大鬥爭中,在脫貧攻堅戰場留下腳印,收穫成長,我感到無比自豪。工作隊的戰友曾經說過:全國不脫貧,姚文超就不脫單,現在我也要更加的努力,借著國家勝利的東風之勢,吹響追求幸福人生的號角,同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扶貧幹部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作者 姚文超

編輯 王琳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深刻的記得2014年春節,那是這麼多年來唯一一次我沒錢買過年的年貨,是過得最寒酸的一個春節,這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也暗自下決心不能氣餒,一定要幹一番事業出來。  那年,我通過申請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立志要儘快脫掉貧困戶這頂帽子,我決定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創業。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苗寨裡的笑臉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清萍,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南岑村由南岑、大坪兩個小村組成,其中我的幫扶戶所在的大坪村總人口97戶4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250人。
  • 「我的扶貧故事」讓你心中充滿光明|劍河縣南明鎮屯侯村網格員陳亮
    我叫陳亮,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明鎮屯侯村網格員。桂江自然寨14組距離屯侯村8公裡,山高路陡,該組有45戶186人,其中貧困戶16戶48人殘疾人貧困戶5戶。為此,我多次上門向他進行政策宣傳,講解搬與不搬的利弊,經過我的軟磨硬泡,他終於答應撤房搬遷。當他住進移民搬遷房的時候,人生地不熟,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難以適應,甚至一度後悔搬遷。而我作為幫扶幹部,我深知他在陌生環境遇到的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但光聽取幹部的介紹還遠遠不夠,老百姓怎麼說、怎麼看、怎麼想,這是最直接、最真實的。我給自己定下要求,在完成黨委、政府的工作後,只要有時間就到村裡去,走訪群眾,收集民情民意。
  • ...的扶貧故事」忠誠履職奔小康丨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彭仁傑
    我叫彭仁傑,是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2017年元月,我接到組織的安排入駐楊柳村。初到村時,村寨垃圾到處亂扔,汙水亂排現象不容樂觀,儼然是一派貧困落後的景象。  鑑於楊柳村的丘陵地貌,加上生態氣候條件適宜,草木繁盛,我建議通過先建後補的方式,發展養牛,養羊,養豬等產業,發展起大大小小的種植養殖戶。   現最有成效的養牛戶:張志根從最初的8頭到現在的25頭,每年還賣掉10頭牛收益5萬以上來擴大養殖規模。
  • ...故事」村裡來了個「95後」︱劍河縣南明鎮永興社區網格員林秀秀
    我叫林秀秀,1995年3月出生,是劍河縣南明鎮人民政府黨政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3月,我成為了南明鎮永興社區的一名網格員,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永興村三組,共51戶215人,其中有5戶貧困戶23人。
  • ...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父親一起脫貧攻堅丨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網格...
    我叫王挺,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駐村幹部兼網格員。桂中村是由中寨村和桂丹村合併而成,是南明鎮的六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305戶1202人,貧困戶139戶540人。2019年3月,全縣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之際,我有幸參與其中,包保第五網格38戶138人,貧困戶15戶54人。  同時,隊長委任我為副隊長,主抓住房保障、易地搬遷、飲水安全等方面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真幫實幹,奪取勝利丨劍河縣岑松鎮暗拱村幫扶幹部...
    我叫王政梅,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派往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川洞村和岑松鎮暗拱村的幫扶幹部。2017年至2020年期間,我的結對幫扶戶數有14戶,每幫扶一戶都是在用心用情地開展工作。2019年8月7日,我懷著幫扶幹部的使命第一次走進了第二個幫扶村即岑松鎮暗拱村。這裡的條件比我第一個幫扶村川洞村要艱苦一些,村裡的住房仍然還有少量的人畜混居和透風漏雨房現象,部分串戶路沒有硬化,室外環境衛生「髒亂差」,室內雜物亂堆亂放。
  • 「我的扶貧故事」成為村民們熟悉的「陌生人」丨劍河縣南寨鎮九寨...
    我叫姜學成,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九寨村網格員。2019年7月23日我駕駛著自己的車載著自己生活起居的必需品,從單位出發前往新的工作駐地——九寨村,一路上心情忐忑,思緒萬千,擔心、激動各種情緒在心頭纏繞。
  • 「我的脫貧故事」是你們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南哨...
    2016年,村兩委要我申請為貧困戶時我十分的不情願,一個五尺高的漢子,年輕力壯,要我帶上貧困戶這頂帽子我心理著實不痛快,後來想了想,為幾個孩子,我還是按程序向村兩委遞交了申請。幫扶幹部與安裝師傅們幫助吳老九修繕房屋因那年一直在家修建新房屋,沒有出去務工,政府為了幫我解決就業,發放4頭扶貧黃牛給我養殖,同時給我申請農村低保,後面黃牛出欄收入共計2.5萬餘元。
  • 「我的扶貧故事」圓夢時刻 我們是親歷者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李桂汕,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網格員,負責小村打佬村的網格工作。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不是說來的、等來的。駐村的日子沒有節假日、晝夜之分,只有日以繼夜的工作,我才能第一時間全面摸清村莊的基本情況,完善打佬村村民檔案資料,為進一步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打下良好基礎。通過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兜底保障等措施,我與全體攻堅隊員一起幫助打佬村貧困人口提高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郭三風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誠之心點燃希望之火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吳麗莉,是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翁備小村)網格員。剛來到翁備村的時候,人生地不熟,一問三不知。脫貧任務繁重而緊急,我心急如焚,於是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15天,我有足夠的信心記住這些。翁備村開展村民大會因為語言不通,我讓村上的唐主任帶上我,每到一戶唐主任就會向他們介紹,這是我村新來的網格員幫扶幹部,我親切地告訴他們,我來了解一下家裡情況,以後有什麼事就直接到村委會脫貧攻堅隊來,我們隨時都在。
  • 「我的扶貧故事」破冰之功 非一春之暖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網格員...
    我叫潘年海,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網格員。我的幫扶貧困戶有6戶,剛開始接手幫扶工作沒有經驗,經過近兩年時間紮根基層,我成長了很多,有了不少感悟。後來通過慢慢和其家中懂一些漢語的男主人拉家常後,宣傳國家的脫貧政策、幫扶措施等,讓他們慢慢信任我們。有一次我去走訪一戶貧困戶,他住在一個小平房裡,一家4口人,家裡沒有像樣的家具,兩個老人睡在用木方拼起來的硬板上,兩個孩子已經成年並未結婚,而且睡覺的地方都是爛床單鋪。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讓下一代過得更好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
    我叫邰通明,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村民,我家裡有4口人,我和妻子在黔南惠水高速修建工地打工,兒子目前在武漢大學上學,女兒在凱裡振華中學上初三。我只能和妻子商量將房子建好之後,就出去務工增加收入,讓孩子能安心上學,好在懂事的兒子在學習上非常用功,成績也在學校名列前茅。2018年,兒子以理科645分的成績考上武漢大學,這讓我和妻子在外面務工多辛苦都不覺得累了。  現在我們家庭幸福的生活,都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我的駐村幫扶幹部楊震。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
    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姚倫文(左一)到貧困戶家走訪相比其他同事,我比他們晚來一個多月,所以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掉隊。白天入戶摸底,晚上整理材料。經過了半個多月的「白+黑」入戶走訪,我掌握了網格內30戶農戶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