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貴州省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的網格員姚文超,系貴州省天柱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的陽光政策沐浴下,在教育精準幫扶下,2017年順利脫貧,次年入職劍河縣人民檢察院,2019年3月接受組織安排在小湳村擔任網格員。從一名脫貧者到幫扶幹部的身份轉變,讓我對於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有更深刻的理解,作為曾經的農村留守學生,對於農村老人和學生有更深的情感。在駐村的日子裡,我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情,去溫暖他們的心靈,用細微行動去關心他們生活,同時他們也用質樸的善心反哺我,幫助我成長。
向老人宣講政策
小湳村和大部分村莊一樣,以留守老人和兒童為主,老少配的家庭普遍存在,對扶貧政策理解能力有限,與年輕幹部溝通起來存在代溝,給扶貧工作增加了難度,但我一直認為真心是融化溝通障礙橋梁,熾熱之心總會融化冷漠的人際堅冰。因此,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是一片赤誠去對待接觸到的每一個老人和小朋友,和老人們交流,不知不覺中就會想起自己逝去的祖母,看到留守的小孩就像看到曾經的自己,也時刻會牽掛他們的身體健康學習生活,即使能力有限,也想盡最大的努力去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在這裡我分享幾個小故事,來記錄我的駐村生活、幫扶經歷。
姜學春穿新衣,樂開懷
我所幫扶的姜學春老人是二級言語殘疾人,無兒無女,獨自生活,和他溝通基本靠手勢,半蒙半猜。雖然有低保兜底,但他言語不便的原因,購買物品存在困難;所以我向幫扶單位申請購買了衣服棉被、糧油大米等物資贈送給他。當合身的衣服穿上時,他向我豎起了大拇指,露出了本就牙不多的笑臉,別提有多真實了。11月13日,我走訪到姜學春家時,老遠的見到他端坐在房前,走近一看才發現正在拿著墨水出不來的筆在格子本上練習寫字呢!
認真練字的姜學春老人
看到這個場景這讓我又驚又喜,更加堅定了我樹立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我從「為人民服務」的包裡拿出兩隻筆來,給了他一隻,讓他接著寫,我在旁邊看,一筆一划雖然有點吃力,但很認真,比較難的筆畫地方頓住了,我就示範給他看,少了哪一筆,幫忙添上,為了「獎勵」他,那兩隻筆就送他了,還給他布置了作業,約定下次要檢查。做了一回特教老師,心中的滿意感由然而生,估摸著這就是與群眾心靈相通的感覺吧。
和楊勝江老人合個影
楊勝江是名孤寡老人,獨居有二十多年了,在村副主任所負責的網格內,工作隊安排我協助村幹工作,在走村串寨入戶走訪的時候,我都要去他家,漸漸也就熟悉了起來。現在國家福利政策好,政府還會經常性發放救濟糧等生活物資,楊勝江每月領到的低保金和養老金就有五百多元,他們手上有錢,就是缺少陪伴,每一次上門我都會和他聊上一會天,陪他解解悶。他覺得年紀大了,對於生活居住環境也沒什麼要求,多次跟他解釋政府出錢幫他整治房屋和室內環境,他總是以「黃土都蓋到臉上了,不折騰了,不要管咯」來拒絕。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通過多次上門,經過軟磨硬泡,他才同意稍微整治一點就可以了。經過整治,他家室內外環境大變樣,乾淨舒適多了。他也樂呵呵的說道:「小姚啊,叫你們整一點就行了,搞得這麼好幹什麼」,真是個可愛的小老頭。
易地搬遷拆除舊房
10月份的時候,接到易地搬遷戶王學群的電話,一接聽就聽到:「姚叔叔,我想你了,你在哪裡呀?」的稚嫩聲音,打電話的是王學群的小孫子王家燈,今年才上一年級的小可愛,原來他和哥哥在家,想吃糖了,想我了,就拿爺爺的手機打電話。我平時包裡會放一些糖散給小朋友,有些膽子大的還會來抱著我的大腿,還會撒嬌,很禮貌的說謝謝,看到他們純真的笑臉自己也很幸福,小小的舉動就會有大大的滿足。
初搬到縣城安置點的時候,王學群這家人家居生活用品比較少,一直叮囑他們要添置起來,但都沒有購買,確實是近來經濟拮据。群眾有困難,幹部想辦法。我積極向單位和工作隊爭取支持,購買了兩鋪床、窗簾、簡易衣櫃、棉被等相贈與,還自己出資購買了小暖箱、簡易桌、凳子等物品略盡綿薄之力。就是這樣自己看來理所當然的舉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只要有事他們就會想到幫扶幹部「小姚」「姚叔叔」,我工作起來也特別順暢,群眾工作能力提升很快。
看到小姚叔叔,王家燈小朋友露出笑容
11月23日下午,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至此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這也標誌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能夠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參與到這場偉大鬥爭中,在脫貧攻堅戰場留下腳印,收穫成長,我感到無比自豪。工作隊的戰友曾經說過:全國不脫貧,姚文超就不脫單,現在我也要更加的努力,借著國家勝利的東風之勢,吹響追求幸福人生的號角,同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扶貧幹部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作者 姚文超
編輯 王琳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