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2020-12-22 澎湃新聞

5月20日,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措施,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得到各方面廣泛認可。各地區、各相關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著力健全法規制度,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紮實做好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結合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自然保護地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武夷山國家公園 攝影 / 劉達友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具備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大自然留給中國的寶貴遺產,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綠絨蒿是野生高山花卉,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多生長於滇西北海拔3000米以上的流石灘。圖為西藏林芝地區巴松湖藿香葉綠絨蒿。攝影 / 彭建生

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我國經過6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瀕危物種保護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初見成效,國際合作穩步推進。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是我國建立最早、地位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攝影 / 宗玉柱

中國保護地總面積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8%,管轄海域面積的4.1%,有效保護了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近30%的重要地質遺蹟,涵蓋了25%的原始天然林、50.3%的自然溼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區,各類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公園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目標,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聚的區域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建立是野生東北虎豹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重要裡程碑。 圖為紅外相機監測到的東北虎。 攝影 / 謝建國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公辦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一系列國家頂層設計的出臺,明確了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在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也標誌著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邁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目前,全國已建成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涉及青海、吉林、黑龍江、四川、陝西、甘肅、湖北、福建、浙江、湖南、雲南、海南等12個省。中國國家公園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整合組建了統一的管理機構,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提升,科研監測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三江源、神農架、南山、普達措等國家公園設置了生態公益管護崗位,優先吸納生態移民和當地社區居民參與國家公園保護,推進了社區共管模式,公眾影響迅速提升。

普達措國家公園擁有湖泊溼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動植物等豐富的生態資源。

中國自然保護區這片淨土,守護著珍稀動植物和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是中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起者和主導者。新中國成立初期,原林業部就頒發了以保護森林為主的林業工作方針,並率先開展了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1956年,建立了中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隨著中國政府對生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日益重視,中國自然保護區得以蓬勃發展。截至2018年,中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50個(不含港、澳、臺地區),總面積約147萬平方公裡,佔我國陸地面積的14.88%,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處,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只在中國分布,被譽為「活化石」「中國國寶」。圖為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境內的大熊貓。攝影 / 蔡瓊

60多年發展使得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已經逐步形成覆蓋全國且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區網絡。曾一度極危的物種,如大熊貓、朱䴉、麋鹿、揚子鱷、海南坡鹿、普氏原羚、亞洲象、海南長臂猿等在自然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其種群數量顯著增長。一些已經極度瀕危的植物如百山祖冷杉、銀杉、崖柏、天目鐵木、丹霞梧桐、絨毛皂莢等物種得到庇護。

從孤羽7隻到5000多隻,朱䴉保護成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典範。 攝影 / 胡琳

各類自然公園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補充

中國自然公園涵蓋了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海洋公園等多種類型,在維護生態系統功能完整性、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賞心悅目、風景宜人的遊憩空間,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補充。

世界遺產凝結了大自然億萬年的神奇造化,蘊含著世界文明發展長河的豐厚積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範之區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既承載著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又關乎著地球生態安全。自1985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履行公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遺產保護事業發展,全國已擁有55項世界遺產,其中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 項,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

中國林草建設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3個層次。作為生態建設的關鍵部門,林草系統承擔了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幾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及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職能。

近年來,中國林草建設有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納入自然資源保護修復各類規劃和計劃,野生動植物就地與遷地保護網絡不斷得到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檢查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調查及科研穩步推進,宣傳和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中國已初步建立了有關自然保護地配套的法律體系,制定並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對中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開展長期的監測與研究。遙感、紅外相機、基因技術、無人機技術等應用於生物多樣性監測。

大鴇 攝影 / 劉晶敏

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植被多樣性穩步提升。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2%到今天的22.96%,森林蓄積量增加了85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森林生態狀況不斷改善,森林植被多樣性有關指標明顯好轉。全國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趨於複雜,森林樹種組成呈多樣化。

天然林保護修復,築牢生態屏障。中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20年來,天然林資源恢復性增長持續加快,森林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碳匯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天然林佔我國森林面積的64%、森林蓄積量的83%,是我國森林資源的主體和精華。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標誌著我國天然林保護邁入了全面保護修復的新徵程。

退耕還林工程累計安排工程建設任務5.15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4個多百分點,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風固沙、固碳釋氧等方面產生的生態效益總價值達1.38萬億元,為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保護恢復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溼地分布廣、類型豐富、面積廣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均有溼地分布,涵蓋了《溼地公約》中所有溼地類型。中國溼地面積約536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5.58%,佔全球溼地面積的4%,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中國溼地調查監測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明確溼地為一級地類,國際重要溼地生態狀況監測工作首次實現年內全覆蓋,在22個省(區)開展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許多重要的珍稀鳥類得到有效保護。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種群數量達140隻左右,幾乎保護了這一物種種群數量的30%。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在全國多地頻現。

黃嘴燕鷗 攝影 / 孫曉宏

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提前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近3年來,累計治理沙化土地600萬公頃,新建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33個,新增封禁保護面積35萬公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總數達104個,封禁保護面積達174萬公頃。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 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強化物種及棲息地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穩中有升。中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呈主體上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大型貓科動物棲息地明顯改善。野生東北虎和東北豹種群開始擴大,數量增長。亞洲象野外種群從1985年約180頭增長至約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頭以上。野駱駝種群數量已超過800 頭。一度野外滅絕的野馬、麋鹿重新建立起野外種群。實現了全球首次野化放歸人工繁育的黑葉猴,首次林麝野化放歸試驗成功。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德保蘇鐵通過野外回歸,重新在其模式產地廣西德保縣建立了穩定居群。自2016 年起至今,全國範圍內開展保護候鳥志願者「護飛行動」,參加人數3.3萬人次,行程累計達48萬公裡。

天行長臂猿,是2017 年首次由我國專家發現並命名的長臂猿新物種,目前總數不超150 只,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物種,主要分布於我國雲南省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和高黎貢山一帶。攝影 / 範朋飛

全國建有各級各類植物園近200個,收集保存了佔中國植物區系2/3的2萬個物種;建立了240多個動物園、250處野生動物拯救繁育基地;建立了400多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基地;建立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深圳國家基因庫、藥用植物基因庫,收集和保存了中國野生生物資源。中國已完成植物保護戰略70%的主要目標。

本文來源:中國綠色時報5月21日

原標題:《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日前,由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築城海關聯合制定的《貴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案(試行)》出臺。該《方案》立足貴陽市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和保護需求,從生態系統、物種多樣、遺傳多樣和景觀多樣四個層次出發,著力加強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中國自然保護地新政速覽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徵,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
  • 中國自然保護地新政速覽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將對中國的自然保護事業和美麗中國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2.我國自然保護地實現統一管理的標誌性事件是什麼?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徵,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 4.建立自然保護地目的是什麼?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你我息息相關
    今年我國將圍繞《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確定的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進行宣傳。下面與大家一起分享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篇一呵護共同的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材、水、能源、文化和精神支撐等。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疆林業篇
    習近平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禁 「三高」 項目進新疆,加大汙染防治和防沙治沙力度,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新疆。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布洛霍芬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年前,當時他作為一名林業工作者前往雲南省,與中國同行交流經驗,共同研究如何更可持續地利用森林資源。此後,他又到貴州山區了解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布洛霍芬深刻感受到了他們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舉行
    明年5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 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今年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歡迎大家明年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啟動
    中共雲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趙金向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頒發了「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大使」榮譽證書,楊麗萍講述了她的舞蹈創作靈感來源,倡導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雲南廣播電視臺發布了為迎接COP 15大會召開精心製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生命之歌》。
  • 周晉峰出席4·22地球日線上活動:公共參與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受邀參加自然保護主題的一個全球線上網絡研討會,並做《新冠疫情影響之下,對野生動物貿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思考》專題報告。
  • 2019年中國自然保護地十件大事揭曉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郭香玉)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保護地司、宣傳中心,以及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入選大事著重於自然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經過廣泛徵集、專家初審、評審等程序評出。迄今為止,中國自然保護十件大事的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年。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在行動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每年的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近一百年來,許多物種正在以超過自然滅絕速度50—100倍的速度消失,據預測,人類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還將導致該速度急劇地加快。因此保護生物非常重要。
  • 雲南發布全國首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白皮書——《雲南的生物多樣性》
    白皮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等系列公眾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也同步展開。據了解,《白皮書》分為前言、保護成效、保護舉措、未來行動方向和結束語五個部分,共約2.4萬字。《白皮書》指出,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具體表現在生態系統質量穩中向好,物種保護體系不斷完善以及遺傳資源保護卓有成效。同時,雲南多措並舉保護生物多樣性。
  • 生態保護紅線系列標準規範應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增加公眾...
    對此,中國綠髮會法工委、研究室、標準制定中心針對該系列標準規範,從整體上提出增加公眾參與原則、應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等五條建議。其具體建議如下:1.在生態保護紅線系列標準規範(含八個系列標準或規範)適用範圍條目,建議對海洋進行界定或說明。
  • 科普知識丨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為了減緩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率,人們選擇了建立保護地,而這也成為了公認相對有效的方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這樣定義保護地:通過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及文化資源的土地或海洋。 那麼,保護地究竟應該建在哪裡、建多少,才能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呢?
  • 建築學院楊銳團隊聯合地學系宮鵬團隊合作發文識別全球自然保護地...
    該研究基於空間薈萃分析,創新性地識別了全球尺度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的區域,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制定2020年後自然保護地目標規模與保護地空間規劃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危機。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擴展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應該在哪些地方設置新的自然保護地,才能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
  • 解鎖自然的力量|提升生物多樣性
    中國已經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等組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在積極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同時實施了如「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提前實現愛知目標提出的到2020年達到17%的目標。然而,中國生物多樣性退化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 COP15我們在行動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
    COP15我們在行動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2020-12-01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攜手雲南綠基會 保護生物多樣性 七匹狼成立「守護者聯盟」專項基金
    七匹狼與雲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雲南綠基會」)宣布展開長期戰略合作,以「萬物共生,共愛共護」為公益理念,致力於通過對珍稀野生動物的保護,助力地球保護生物多樣性。  作為公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七匹狼守護者聯盟」專項基金也於當日揭牌成立。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 - 動植物篇
    其中現有國家Ⅰ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 98 種、國家Ⅱ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 308 種,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1,591 種以及昆蟲 120 屬所有種等都納入保護範圍。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大約有 35,856 種高等植物,約佔世界總數的 10%,居世界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