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陰驚現丹陽妙覺寺古碑 明朝第一懸案又有新解?
揚子晚報網9月25日訊(記者 張凌發 通訊員 殷顯春)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下落之謎是一樁公案,也有「大明第一懸案」之稱。那麼,「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到底去哪了?9月18日,江陰市愛好收藏的企業家楊良忠通過微信朋友圈曬了一塊古碑,碑文揭示建文帝當年就在丹陽妙覺寺剃度出家。
9月18日,楊良忠在朋友圈曬了這塊古碑,迅速在收藏界引起廣泛關注。記者看到,這塊古碑基本保存完整。經測量,碑身長169釐米,寬77釐米,厚21釐米。正中為「寺田錄傳」四個篆體大字,兩側淺刻蟠龍祥雲圖,碑邊緣為精美的纏枝蓮花紋,正文為楷體字。《寺田錄傳》碑文開頭如此記載:「吾陽有妙覺寺者創自西晉,迄今業垂千秋,詒我皇明傳為建文帝剃度地……」讀到此不僅讓人心頭一震。要知道,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後,建文帝一直下落不明。為了掩蓋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朱棣不但殘酷誅殺方孝孺十族,而且抹去建文帝年號,沿用朱元璋的洪武年號,對於史料和檔案也故意銷毀和歪曲。如此高壓環境下,明朝人對於建文帝自然諱莫如深。而姜士昌作為一位明朝官員,其用碑文公開記錄建文帝下落,足以令人震驚。
據楊良忠介紹,這塊碑是幾年前從句容藏家手中收購的,當時也沒有細看碑文。後來清洗乾淨,專門配了碑座後,連同其他碑樹在院內一起欣賞,這才發現碑文的獨特性。能夠為「大明第一懸案」提供線索佐證,他覺得很自豪。他表示,此碑既然對研究丹陽地方歷史有幫助,他樂意提供拓片供丹陽學者研究。憑藉他對石刻收藏的經驗,楊良忠認為此碑碑材出自南京,石料為金陵紅(又稱江寧紅),屬於青石一類,質地細膩,上水泛紅。他認為碑身上面有雙龍戲珠圖,有可能說明妙覺寺是皇家寺廟,這也是建文帝為何藏匿妙覺寺的重要原因。記者翻遍了《丹陽縣誌》,不見姜士昌所作《寺田錄傳》,因此該碑文屬首次面世,記錄建文帝在丹陽妙覺寺剃度出家一事,雖一筆帶過,但是在明代的碑文中出現,非常罕見。
從碑文和文獻看妙覺寺的發展變遷,丹陽市收藏和文化界人士認為,該碑很可能是目前唯一傳世的記載建文帝去向的古碑。而且,該碑對於研究丹陽歷史文化有重要的價值。碑文作者姜士昌是明代進士、名宦,而張大年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丹陽東門寶塔建造者之一。
來源:揚子晚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