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朵之藍
年關的腳步越來越近,思鄉的愁緒時刻縈繞在每個遊子的心頭。
在中國人的眼裡,春節回到那個有親人、有牽掛、有溫暖的地方,才叫過年。
就如王寶強在歌曲中唱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知道你想衣錦把家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裡總有年夜飯……」
也有人說,思鄉之情,年少時不懂,想著遠方;歸鄉之心,年長後期盼,卻身不由己。
總有一部分人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回不了那個跟自己有千絲萬縷、魂牽夢繞的地方。
每一個過年回不了家的人,心裡都有一部心酸史。
不是眷念外面的精彩
只恨自己活得不夠出彩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過年不回家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有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讀來心酸不已。
他做生意失敗虧了錢,還不上供應商、渠道、合伙人、投資人的錢,其中的一個債主還是當地黑惡勢力的代表。
當時沒有辦法,只能跑出來拼命地賺錢,拼命地還錢。
連過年都不敢回家,因為債主已經在他家的周圍布滿了眼線,他一回家,父母就沒有安穩的春節過了。
那年的除夕,他通過網際網路找到了五個陌生的生意人、流浪的欠債人一起過年,一起鼓勵,互相安慰,減輕了不少痛苦。
但是在萬家燈火通明之時,別人家團圓之際,看到母親發來的飯菜照片時,他積壓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了,瞬間淚如雨下。
那一個除夕夜是他過得最悽涼、最忙碌、最傷心的一個夜晚,好在也激發了他回家過年的潛能。
第二年的除夕,他終於還清了債款,心情愉快地走在回家吃年夜飯的路上。
若非逼不得已,大概沒人願意春節獨處異鄉,忍受孤獨和寂寞吧?
在上海打工的安徽阿姨為了保住替代性很強、月薪只有3000元的保潔工作,已經連續6年沒有回家。
被孩子誤會,不肯叫她媽媽,她也能擦乾眼淚勉強地說,孩子還小,長大就懂了。
一名餐館的配菜師說,累死累活一年也沒賺到錢,更別說回家孝敬父母了,沒有顏面回家。
小時候,我們總是盼著過年;長大後,年關卻成了「難關」。
我們都曾意氣風發,幻想錦衣還鄉,但卻常常被現實生活打擊得毫無反抗之力;
我們都習慣報喜不報憂,在外面過得不如意,更不願回去讓親人看到自己的落魄。
有人過年不回家,並不是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而是覺得自己活得不夠精彩。
不是不想回家
只是萬家燈火需要有人守護
「爸爸過年不回家,爸爸要守國家。」
一歲四個月的兒子正在咿呀學語,對著手機屏幕喊:「爸爸,爸爸,年,年……」看到楊棟在鏡頭的另一端扮鬼臉,兒子立刻把小嘴嘟起來要貼在屏幕上親他。
妻子笑著說:「棟同志,咱們都認識十年了,就陪我過一個除夕唄,我可不會帶兒子放鞭炮。」
妻子略帶調侃的埋怨讓楊棟的熱淚一下子衝了出來。
除夕一起過,他承諾了很多次,卻讓妻子年年盼望,年年失望。
而從軍十三年來,他的父母也早習慣兒子不在身邊的除夕夜。
如果有什麼比回家過年更重要,大概是愛和責任吧。
他也想陪陪老父親喝幾口酒,嘗嘗母親忙碌了一個下午的年夜飯,抱抱妻子,帶著兒子去放煙花,但是他還得去守護更大的家。
曾經,在北京西站南廣場上,一對來自河南的夫婦抱著年僅四歲的小兒子久久站立在寒風中。
原來這對夫婦從河南老家來北京辦事,本想去探望正在武警北京市總隊十六隊服役的大兒子。
誰知由於春運安保的需要,大兒子被選撥補充到北京西站執勤一線。
為了不打擾兒子的工作,他們想悄悄來車站看一眼兒子就走,卻被兒子發現了。
大兒子的眼圈紅紅的,但是正在執勤的他也只能向父母和弟弟敬一個禮而已。
一家人相見,沒有擁抱沒有說話,一切盡在不言中。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或許就是,親人近在眼前,而我卻必須堅守崗位。
汪曾祺說,過年,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這可親的燈火來自在邊疆站崗的哨兵、奔赴在前線的醫務工作者、穿梭在火車車廂的乘務員……正是因為他們堅守崗位,默默付出才有了這溫暖的萬家燈火。
人間至味是家味,如果我們有幸能夠坐在燈下享受一家人的團圓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裡體會相愛、相聚的滋味,一定要好好珍惜。
因為我們觸手可及的團圓,是他們遙不可及的奢望。
父母不在的老家
是過年也回不去的故鄉
朋友大肥已經10年沒老家過年了。
每一年春節臨近,當同事忙著置辦年貨,到處發連結讓人幫忙搶火車票的時候,大肥的心裡也痒痒的,不如回去看看吧。
但這個念頭也只是一閃而過。
在老家過年的回憶還時常縈繞在心頭:
雞湯在鍋裡溫柔地吐著泡泡;
根莖瓜果在熱氣中忘情地親吻相融;
媽媽圍著碎花裙刨魚肚刮鱗;
邊上的小貓努力地墊高腳尖想嘗一嘗美味;
爸爸在外廳滿意地看著自己剛寫好的春聯……
這一幕就是大肥記憶最深刻的年味。
父母走了,老屋頹敗,就連小貓也老去,大肥才知道過年不回家,是因為無家可回。
不單是近鄉情怯,更怕睹物思人。
大肥說:「當父母不在了,你的心也不在那裡了,就在半空懸著,沒有著落,到年、節你都沒有去處。」
作家孫道榮在《父母沒了,回家忽然成了客》一文中寫道:
但是,當他再次回來,站在熟悉卻又陌生的車站出口,他忽然發覺,自己不知道該往哪去了。
舉目無親,老屋還在,但不是家了;父母不在了,那裡也不是家了。
在這種悲涼的情緒下,作者忽然意識到,在沒有父母的老屋,他只是故鄉的客人。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都說春運是一場硬仗,但是就算買票再難、人潮最多、春運再擠,回家過年的初心都不會改變。
打飛的回去,站在回去,開車回去,甚至千裡騎行回去……能支撐人克服重重困難回家過年的,大概是因為家裡還有父母雙親的守望。
像大肥那樣,根不在了,也只能落寞地說一句:「我不回家過年,因為無家可回。」
我們漂泊
大概也只是為了回家
央視春節公益廣告《回家》講述了四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等待63年,只為與離別的親兄弟對飲一盅;
站乘了32小時,只為讓母親握一握兒媳的手;
跨越半個地球8次換乘,只為喝家裡媽媽那碗濃濃的餃子湯;
騎乘1351公裡,只想親手為老家的孩子穿上新衣。
過年不回家的理由有千千萬萬,但是回家的理由一個就夠了:團圓。
有個採訪父母的節目,春節你最擔心的事是什麼?
排在第一的是:擔心子女過年不能回家。
小時候,父母為我們準備了新衣和壓歲錢,我們便能開心大半年;
長大後,能在過年的時候見上孩子一面,父母便能開心大半年。
在外漂泊的遊子,請儘量回家過年吧,可知你是父母全部的守候與希望?
為生活奔波的人,請卸下你的盔甲,買上一張小小的車票,回家看看那些你愛的人以及愛你的人,他們都會替你撫平一切的委屈和傷痛。
那些負重前行,替我們守護著歲月靜好的英雄,願他們以及家人都能被世界和歲月的溫柔以待。
父母不在的朋友們,有空也請回家看看,哪怕已經不是家的老屋,也能幫你找回曾經的記憶,找回重整再出發的力量。
「過年回家」從來都不是一種形式,更不應該變成彌補父母的唯一方式。
平常的日子裡我們更應該多回家看看,多陪父母嘮嘮家常。
所有的離開和遠行,都是為了回家的那一刻。我們這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作者簡介:花朵之藍,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希望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帶給你溫暖和力量;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百家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