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宋唐時期,通山茶葉就作為通貨源源不斷銷往邊疆,進行茶馬交易,元朝時,因茶馬貿易需要,通山赤壁、鹹寧、崇陽、通城等地的老青茶,運往羊樓洞(趙李橋鎮)加工成茶磚,大批銷往蒙古、新疆等邊疆地區,這條貿易古道俗稱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有3條。南路由太平山、九宮山沿盤山古道,過牛跡嶺、東坑嶺(廈鋪)、湄港,經港路古驛道,過大港橋與老師廟,經崇陽至羊樓洞加工,茶磚裝箱後,水運至漢口,上溯漢水運至樊城,再裝大車經河南唐河、賒旗、洛陽,過黃河入山西晉城,在平遙、祁縣稍作休整,前往太原,經大同到達張家口,然後輾轉至蒙古各地,單程歷時近半年之久,行程近萬裡。北路即茶葉至湄港後,經港路古驛道直往石門長夏畈,再經南川到柏墩(鹹寧桂花鎮)加工,成品運至三岔港渡口裝船沿淦水入長江,到漢口轉漢水交匯於南路。其中南路有一條極其重要支路,即由楊芳林經芭蕉嶺、大港橋匯入南路總路。
從古道萬裡徵程看,大港橋、南林橋、長夏畈是通山境內的三個交匯點和中轉站,絡繹不絕的幫客在此歇腳、食宿,帶動了這三地的經濟發展,催生了古道上林立的橋亭。且隨茶馬古道的興盛,石門長夏畈逐漸發展成一個旺市。楚王山石門關扼守湘鄂贛交通要塞,是通山過往鹹寧、武漢和江西、湖南的必經之地,也是過往鹹寧富池口和湖南岳陽的商業通道,還是湖南安化至漢口茶道的陸路複線。
長夏畈古集鎮始建於明仁宗時期,清雍正年間大規模建設,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商人南來北往,促進了長夏畈商業的發展,客棧、糕點鋪、豆腐坊、藥鋪、當鋪、茶莊、官鹽、雜貨等店鋪數十家,形成了一條長600多米佔地3萬平方米的石板街。全盛時,英國、俄國等外國商人紛紛來此開設茶莊,從事茶葉貿易。
大港橋當時因位於茶馬古道的另一個交匯點,熱鬧非凡,橋上建亭,茶亭林立,涼亭連鋪,過往客商川流不息,其中四橋八亭屹立於此段古道上,成就了茶馬古道上的一段繁盛佳話。
茶馬古道上,青磚茶源源不斷,其表面光滑,稜角整齊,色澤青褐,紋理清晰,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深受中、蒙、俄等廣大消費者歡迎,成為這些地方飲茶者的生命之茶,一度橫跨歐亞大陸,遠銷歐洲諸國。
楊芳林更是茶馬古道上濃抹重彩的一個古集鎮。據考證,鄂南茶史源於九宮山,自西北麓繁衍,發展至三界、楊芳林為中心的富水上遊,造就了清末茶莊林立、聲播英倫的楊芳林這個古茶鎮。道光四年,廣東茶商僱江西茶工來通山傳授紅茶技術,道光三十年,楊芳瑤山紅茶問世,鹹豐五年,通山在楊芳設局收稅。
芭蕉嶺旁邊有座瑤山,當地人開闢為茶園,產出的紅茶特別味香,為此楊芳林紅茶遂以瑤山命名。因經營瑤山紅茶有利可圖,小小的古鎮楊芳林遂吸引英俄等外商前來楊芳林投資,茶莊多達12個,年產7000餘箱。漢口人也在此興辦34個茶葉加工廠,制茶達6500箱,值大洋8.1萬元。光緒年間為通山茶葉極盛期,一是以楊芳林紅茶為代表的瑤山紅茶銷於英商在漢口、九江、上海的茶行,二是青磚茶遠銷於蒙古及至俄國。楊芳林也因茶葉暢銷倫敦,名聲鵲起,獲東南亞賽會二等獎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當時英國一家報紙為此專文專報介紹楊芳林紅茶,英國一份世界地圖上竟把通山縣城標作楊芳林鎮,楊芳林的茶葉貿易成為楊芳林乃至通山的支柱產業。
說到楊芳林的茶葉史,就不得不說一個人物黃貽中。黃貽中是楊芳林傳奇式人物,早年家道貧寒,以打柴賣錢為生,挖過煤,其妻陳氏賢能,促成丈夫到楊芳林鎮上做生意。當日,黃貽中挑著家什前往楊芳林,不慎途中桶破米漏,喪氣之下連嘆不吉利。其妻笑而拍其肩勉勵道:「恭喜夫君發財無底!」黃貽中遂轉憂為喜,在楊芳林開鋪收購茶葉。相傳他為人誠信本份,收購茶葉質量好,成色佳,被英國「怡和洋行」老闆看好,從而生意順風順水,越做越大,成為楊芳林裡茶行第一人。一次,他出售茶葉後,購了一大船鹽巴回來,不久因太平天國派軍東徵,卡斷了南北交通,鹽巴價格大漲,黃貽中的生意頓時錦上添花,積銀5000餘兩。
鹹豐四年,英商代辦方春源來楊芳林投資建莊,開發紅茶,黃貽中看準了商機,與之合夥開辦「春源和」紅茶莊,從而把楊芳紅茶貿易直接做到了倫敦,生意如日中天。黃貽中英年早逝,獨子又早夭,幸而兒媳婦謝氏富商之家出身,懂經營之道,立志守節,經營茶莊,哺育幼子黃健純長大成人。宣統二年,年輕有為的黃健純又與英商協和洋行買辦關乾風合辦「協和祥」茶莊。開業大吉之日,掛聯曰:協心協力利從協出,和中和外祥以和生。黃健純除經營自己的茶莊外,廣交朋友,積極引用外資與楊芳林人合夥經營茶莊,於是,英、德、意、法、美、日、萄、俄等列強商賈買辦和資金紛紛湧入楊芳林,建茶莊,請工人,銷茶葉,一時間楊芳林好不喧囂熱鬧,遂發展成為鄂南五大茶鎮之首,茶葉貿易也成了通山支柱產業。
盛極必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外商撤回資本,楊芳林紅茶業受到嚴重打擊,茶市蕭條,茶莊沒落,茶葉貿易市場逐漸轉為老青茶邊銷為主。
時光荏冉,歲月無痕,歷史的風雨聲,早已湮沒了古道上馬蹄聲碎,衝刷了馬蹄濺起的塵埃,那婉轉悠長的採茶歌、渾厚滄桑的趕馬調,也早已離我們遠去,成為了一種遙遠的記憶,我們走在芭蕉嶺、大港橋、南林橋、長夏畈連成一線的茶馬古道上,紛揚的思緒無盡無垠,既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充滿了敬仰,更對這片土地的深沉以及土地主人演繹出的厚重文化充滿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