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發展回顧
中國商業歷史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就出現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換,商朝得到了初步發展,到夏朝已經出現了骨貝和銅貝。春秋時出現了巨商和商業中心。唐代開闢了海上商運,陸路商運發達,輔助性經營場出現,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宋元在四川出現了「交子」,成為最早紙幣。明清出現了商幫,其中十大商幫勢力最大,例晉商,徽商,閩商。也出現了許多名市名鎮,著名的就有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等四大商業名鎮,還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接下來重點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商業發展做個回顧:
一、第一個時期(1949-1953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商業
中國的商業經歷了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商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商業,並進而發展成高度集中的計劃商業體制的過程。
二、第二個時期(1953-1978年)計劃經濟時期曲折發展的商業
在長達30年的計劃商業體制時期,商品流通是在單一封閉的系統內運行的。所有的物資和消費品,由國家按照統一的計劃實行收購、調撥和銷售;商品嚴格按照一、二、三級批發流通體系實行單渠道的流通;以國營和合作商業為代表的公有制商業成為商品流通領域的唯一主體,商品的市場價格也受到計劃的嚴密控制。商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產的影響和制約,生產決定流通是一種主要的傾向。該時期中國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一種「分配型」經濟。商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產的影響和制約,生產決定流通是一種主要的傾向。
三、第三個時期(1978至今)改革開放時期的商業
中國商業進入了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階段,商品流通開始形成「主體多元化,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基本格局。
整體來說,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時間推移先後出現以下幾種類型的商業形態:
1、行商:雞毛換糖的回憶,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應該還記得小時候經常有人挨家串戶的收雞毛,用糖、小商品來換取雞毛的童年回憶,這就是當年的一種商業形態,江浙一帶參與行商的人比較多。
2、坐商:傳統的批發、零售。改革開放後,允許私人自己經商,很多人開店,做批發,坐在店裡經營自己的生意,被形象的稱為「坐商」。
3、電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盛行,電子商務慢慢變成了社會商業主流,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里、淘寶、天貓、京東等。
4、微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尤其是微信的出現,湧現除了大批的微商,利用微信軟體進行商業交易,統一稱為「微商」。
5、播商:隨著短視頻文化的流行,出現了直播、抖音、火山、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商家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直播帶貨,形成一種全新的商業形態。被稱為「播商」。
6、券商:隨著5G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社會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於是出現了智慧商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券花」智慧商圈以及其全國31個省市一起合作的各類券花服務商平臺。利用平臺發送優惠券的形式,聯合同業異業實體商家一起發券,抱團取暖,合作共贏,讓實體商家快速復甦。
何為券商時代?
券商大家一聽很容易誤認為證券交易相關的商家,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券商是專指使用「消費券」來推動消費的商家。先來普及一下消費券的概念。消費券是一種代用券,是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 時的支付憑證,期待藉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欲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甚而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經濟的復甦。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劇烈影響,中國政府及時做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復工復產重要舉措。
今年2月28日,發改委、工信部、央行、證監會等23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建設「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等19條舉措,通過在全國各地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拉動內需。
據初步統計,疫情發生以來,有28個省份、170多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消費券達190多億元。
「用券花」智慧商圈平臺早在政府大規模發券之前就已經推出了自己平臺的優惠券面向全國發送,可以說是中國消費券領域的引領者和探索者。在全國打造龍券花、吉券花、遼券花、京券花、津券花、魯券花、蘇券花、滬券花、浙券花、冀券花、皖券花、閩券花、蒙券花、晉券花、豫券花、贛券花、深券花、粵券花、湘券花、鄂券花、海券花、桂券花、黔券花、渝券花、秦券花、寧券花、蜀券花、雲券花、隴券花、青券花、新券花、藏券花32個券商聯盟。
順應政府號召,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在「用券花」券商聯盟全國全網營銷的推動下,消費券概念已經逐步走入消費者生活中,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輪消費新風潮,成為一種「券」消費新時尚。一個用券消費的時代已經悄悄來臨,因此,對於發券平臺、發券商家來講,今年被稱為「券商元年」,券商時代從今年起伴隨疫情徐徐拉開了帷幕。當我們張開雙臂迎接這個嶄新的券商時代的時候,是否曾想過,券商時代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我們該做些什麼準備和改變來適應這個新時代呢?
「用券花」智慧商圈符合新經濟時代的發展特徵
新經濟是指由技術、商業實踐和經濟政策的相互良性互動,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績效。其具體表現為快速的經濟增長和收入提高、低失業率和適度通貨膨脹。新經濟時代是以知識經濟、虛擬經濟和網絡經濟為標誌。但新經濟絕不是僅僅包括知識經濟、虛擬經濟和網絡經濟,真正的新經濟時代應是傳統產業與知識經濟、虛擬經濟和網絡經濟的全面結合。「用券花」智慧商圈是將實體商家經營需求與網絡技術應用相結合,實現同業、異業、線上、線下的全方位聯盟,用多方共贏的商業邏輯和模式,以及超前強大的網絡科技知識,形成智慧商圈。讓實體商家實現客戶共享、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利潤均沾,不斷互相延展新的贏利點,真正實現抱團取暖,互幫互助,發展互救,合作共贏。
新經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新經濟是基於知識經濟的全球化經濟。新經濟的基本特徵是高技術化和全球化。
新經濟時代的出現,既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經濟不發達國家的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事實上,歷次經濟技術革命無一不在資源配置的手段、途徑及效率上產生了重大變革,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用券花」智慧商圈將順應新經濟時代發展趨勢,助推實體經濟在疫情之下快速復甦,讓中國實體商家從傳統經營的思維鉗制中解脫出來,進行網際網路思維升級,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現智能經營,充分滿足未來智能生活的需求。為中國實現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用券花」智慧商圈將是促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前30年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續,應增強消費增長動能,逐漸提升消費佔經濟的比重。「用券花」智慧商圈是助力促進消費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發展,推進消費領域改革的重要商業模式。再結合國家從減稅、降低成本、鼓勵創新、加快物流發展等各方面新型消費提供的保障供給。將快速拉動我國消費內需。目前我國消費佔經濟總量的比重為53.6%,如果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75%為最終目標,那麼還有20多年的發展空間。在經濟增長新動能方面,我國要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的製造業集群,「用券花」智慧商圈是產業集群的一種非常好的連結模式。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來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化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長點。
「用券花」智慧商圈對實體商家的救贖之道
「用券花」智慧商圈以其五方共贏的商業模式,結合強大的技術支持,通過「用券花」券商聯盟在全國全網快速推廣,將從全國近8000萬實體商家中快速發展300萬家首批合作優質商家。以商帶商,自動裂變循環,發展出千萬實體商家,最終實現萬店聯盟的局面。為實體商家提供了以下幾種助力發展路徑:
一、為商家拓客引流,解決了商家引流拓客難,留住老客戶難的問題。
二、擴寬了實體商家的利潤通道,商家加入「用券花」智慧商圈,就可以獲取跨行業的廣告收益。
三、為實體商家打造社會信用體系,「用券花」智慧商圈的聯盟實體商家,其經營流水有完整的大數據記錄,未來可以作為銀行的徵信依據,無形中增加了實體商家的社會徵信度。
四、「用券花」智慧商圈將打造全國實體商家的誠信體系,讓聯盟商家都有良好的誠信口碑,從而提升了商家的社會公信力,增加了商家的品牌美譽度。
五、「用券花」智慧商圈以接入行動支付平臺作為進入支付後市場的入口,真正實現「STBTC」的商業模式,真正整合全行業產業鏈,用C端促進B端,再連結供應鏈的模式,進行定製化消費,將真正幫助實體商家和國家去掉過剩產能。隨著這些模式規模的逐漸擴大,將催生一種全新完美的商業產業鏈條,撬動一個新的萬億級巨大產業經濟,掀起一場新商業革命浪潮。(編撰人:羅仕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