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大噪的M1938坦克盔
筆者收藏的這款就是被稱為「大狗帽」的M1938頭盔。
美版「手撕鬼子」大戲《狂怒》帶紅了一批電影裡的坦克戲,包括《太平輪(上)》《智取威虎山》。並非主角的坦克也吸引了觀眾的追捧和熱議。筆者以為,成功的戰爭電影未必要樣樣「任性」,追求效果、找刺激。單單就坦克手來說,就有很多可以聊的,今天我們就聊聊主角們頭上的坦克盔。
從球場走向戰場
時間回到上世紀30年代,世界列強紛紛發展本國的裝甲兵。1938年,美軍為了適應裝甲兵部隊的發展,開始研製一種新的坦克兵制式頭盔。研發委員會先後考察了現有為軍方服務的企業和一些民間廠商,最終體育用品生產商羅林斯製造公司的方案脫穎而出。羅林斯公司是一家百年老店,從1877年起生產棒球手套,到現在依然生產橄欖球頭盔、棒球頭盔和防護用品,是體育用品界的常青樹。
羅林斯公司為這個項目成立了三人設計小組,並在1941年5月1日申報了「坦克頭盔」的專利,後來這種坦克頭盔被軍方命名為M1938頭盔。這是一種以旨在減緩車內碰撞的防護盔,本身沒有防彈功能。
M1938頭盔專利申請書中的主要設計目標是:1,輕量化的防護頭盔,舒適、合體、通風性良好。2,為了可以快速的佩戴和摘下,沒有頭部調整系統和下巴帶。3,留有可以與頭盔匹配的耳機位置,同時考慮使用者耳部的舒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