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常規布局助力深圳提升創新能級
各類創新載體達2642家 PCT國際專利申請連續16年領跑全國
深圳新聞網·見圳客戶端2020年09月2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9月10日,國際著名醫學綜合期刊《臨床研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長期焦慮可能導致骨質疏鬆,並首次發現其背後的神經機制。該研究為臨床醫學和航天醫學中由於壓力應激導致的骨丟失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治療靶點。
近段時間,深圳先進院腦所每個月都有重大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引起學界極大關注。從掛牌成立到現在,短短5年時間,腦所已成為腦認知與腦疾病領域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
夯實基礎,自主創新,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多項技術突破……5年來,不計其數的深圳科研機構、創新企業、高校等創新力量茁壯成長,形成強大的創新集群,不斷提升這座城市的創新能級,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漸增強。
創新能級不斷增強
作為新型科研機構,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從最初的5人團隊發展到今天的4000餘人規模,從早期以集成技術為主,到今天布局人工智慧、腦科學、合成生物學、材料學等前沿科學領域,其發展再一次體現了「深圳速度」。
「深圳先進院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其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的突破。」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表示,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遵循市場發展規律,深圳先進院逐漸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科研、教育、產業、資本「四位一體」的「微創新體系」,在產業合作、科技服務、成果孵化等探索中不斷釋放出科研力量,迸發創新活力。
近5年來,深圳先進院迎來跨越式發展。2015年至2019年5年累計申請專利5703件,較上5年的2858件增長197%;2015年至2019年累計發表論文5974篇,較上5年的3733篇增長160%。目前,合作孵化企業近千家,專利申請總量達9152件,累計輸出人才1.3萬。
5年來,隨著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國家基因庫、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國家重點科研基礎設施相繼落戶,深圳加速推進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等省實驗室建設,有序推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深圳)廣東省實驗室、嶺南農業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國家感染性疾病(結核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創新載體建設。
目前,深圳已累計建成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各類創新載體已達2642家,比2015年底增加1359家,是2015年的2倍。
超常規布局創新載體,夯實深圳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的基礎。目前,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已連續16年在全國城市排名第一,佔全國總量30.63%,佔全省總量70.61%,創新驅動優勢明顯。
創新企業集群迅猛發展
前不久,首屆INCLUSION·外灘大會上,奧比中光攜最新的3D智能產品亮相,帶領觀眾一窺未來3D「視」界。
「從黑白攝像頭到彩色攝像頭,從模擬信號到數位訊號,從普清攝像頭到高清攝像頭,現在我們正在步入第四個階段,從2D攝像頭到3D攝像頭。新一波視覺革命的浪潮已經到來。」奧比中光創始人、CEO黃源浩表示。
成立7年來,以3D結構光為起點,奧比中光鍛造從晶片、算法,到系統、框架、上層應用支持的全棧技術實力,挺進結構光、雙目、面陣雷射雷達等五大領域,進一步築牢3D感知「護城河」。目前,奧比中光已申請3D傳感專利超800件,位列該領域世界前三,並且以每兩天一件的申請量持續增長。
事實上,深圳既擁有華為、中興、騰訊這樣的全球性領軍企業,也有大疆、大族雷射、比亞迪等細分行業領頭羊,更有奧比中光、優必選等獨角獸企業以及海量中小微企業,形成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群。
2020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出爐,深圳有34家上市企業上榜,佔據廣東省上榜企業的半壁江山,其中創新型企業佔較高比例。
「十三五」以來,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迅速,由2015年底的4739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1.7萬餘家,僅2019年就新增2500多家。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深圳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也逐步增強。
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探索出一條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道路。近5年來,深圳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