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
你是從什麼時候聽到中國女排這個詞的?
是不是覺得中國女排很牛這個概念在某天突然就充斥在腦子裡了,而自己還不知所以然。
什麼是女排精神?
這些姑娘們到底為什麼值得國人稱道?
如果你還只是知道,中國女排很牛,那就趁著假期,去電影院看一場《奪冠》吧,用電影燃起胸中沸騰的熱血,為新老女排致敬,因為有你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為祖國驕傲和自豪。
影片主要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老一輩的女排在陳舊的場館、簡陋的條件下,靠頑強的意志支撐訓練,他們創造了五連冠的神話,有訓練館牆上一個個斑駁的球印為證;後半部分是新一代的女排在改革之後再創輝煌,他們的成績有崛起的時代見證。
以訓練和比賽為基調,電影通過一幀一幀的場景把觀眾從陌生的狀態一點點帶入女排的世界。
「你今天不練了,明天我就練你。」
「把網調高15釐米,這樣他們還能計算得到嗎?」
「五分鐘內給我把你的沙轉完。」
「球打成這樣,你乾脆回去打工吧,回去打工人家都嫌你高。」
一次次對話,一場場訓練,我們才知道運動員們面臨著體能、健康、心理、家庭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他們的生活工作裡全是訓練和比賽,我們只知道奪冠的榮耀,不知道的是他們奪冠背後的艱辛。
80年代的女排,是從無到有,從兩手空空到世界冠軍,是女排的崛起,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的縮影。不只是女排,那個時候,我們的國家,處處一窮二白,硬體設施沒辦法和世界看齊,是像女排隊員們一樣的人的堅持,讓一切慢慢改變。
改革開放,四萬萬新中國同胞需要看到新的希望,人們需要女排的奪冠,需要這樣一塊金牌作為被國際認可的名片,有了這個冠軍就是我們看到祖國崛起的希望,這個希望足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日本賽場上,教練說「你們要知道,這是在哪裡打球,今天不贏,你們會後悔一輩子。」中國電視前,老百姓的心情也被緊張的賽況牽引,每個人對冠軍的渴望從上到下匯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就等待著比賽勝利成為一個出口。
所以女排的奪冠,對那時的中國而言是強心劑,振奮了整個中華民族的信心,揚起的是國人自強不息、奮勇前行的力量決心。
為了不被計算及分析我們的打法,抬高的網、加強的球、更嚴的練;為了打好比賽,用模仿優勢的男排練;為了奪冠,年三十還在練;……
殘酷的訓練,用事實告訴世界,汗水不會白流。這是讓中國體育崛起的女排,這是讓祖國站起來的女排,這是用命拼出來的女排。
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作為九零後,我們沒有感受過那個年代祖國在國際上被認可後萬人空巷的那種狂歡,電影裡老女排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受過的傷,吃過的苦,還有想要那世界冠軍的那種決絕,讓觀眾席的我為他們潸然落淚,又為他們咬緊牙關,這個冠軍必須拿下來,因為這群姑娘值得。
從老女排郎平作為主力奪冠,到新女排郎平作為教練奪冠,這是中國女排的兩個時代,更是新中國的兩個時代。青黃不接的日子裡,有人說「拿了冠軍又怎麼樣」,「人們已經不需要女排了」,「現在的年輕人不像80年代的女排隊員們一樣了」……這是對女排的放棄,如果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落後也會成為習慣。人們開始習慣新時代中國女排的落後,訓練或者比賽都甘於人後。
是那一場比賽,中國的教練指揮著美國的隊員在中國打敗了中國的球隊。人們對郎平的指點、咒罵,對中國女排的看不起,刺激了郎平。為排球而生的鐵榔頭不允許,這是我的祖國。
她出任中國女排總教練,大刀闊斧開始改革,一意孤行改變戰術,哪怕與大家對立,他心中有的只是國家和女排。
從親自招隊員、因材施教,到改革訓練、改變戰術,再到成就球員、重新奪冠,郎平帶領新時代的女排獲得了重生,讓女排精神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含義,中國女排,每個中國人都需要。
除了郎平、女排隊員的拼搏,曾春蕾打得好卻為大局犧牲小我、陳忠和自願放棄競選的小我也在感染著我,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但是這種大義就在如我們一般的個體身上呈現,偉大卻不遙遠。
老女排的堅韌,新女排的拼搏,時代在改變,設備在改變,隊員在改變,教練在改變,對手也在改變,不變的是一代代女排傳承的精神,「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博、永不言敗」。
清楚地記得建國70周年閱兵的時候,剛剛奪得2019女排世界盃冠軍的中國女排乘著花車走過天安門,人們的歡呼聲,兵哥哥們「中國女排、世界第一」的讚美,無一不是我們對女排的敬仰。
崛起的中國在發展,發展的中國正騰飛,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這樣的中國女排,不僅僅是中國女排,全面發展的祖國正在闊步向前。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為祖國奉獻著生命,無論是拼命訓練的運動員,還是為了大局犧牲小我的運動員;無論是科研前線奮鬥的科學家,還是背後默默無聞保障的小員工;無論是為國爭光的大英雄,還是建設城市的農民工……每個人都是祖國的建設者,也是時代的見證者,我們需要,也被需要著。
哪怕是一顆螺絲釘,也要卯足力量起作用,如果不能為國爭光,發揮大作用,那就做好自己,致敬那些讓祖國更強的英雄,他們值得我們稱道,值得我們用一腔熱血去傳承這份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