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鬥笑社》已經播出至第五期了,起初口碑不錯,也看出了大家對德雲社的喜愛之情。《德雲鬥笑社》原本是一個相聲節目,意在選出新一代的「德雲一哥」,弘揚相聲藝術,但是播出5期之後,網友們似乎有些不買帳了。
節目套路一致,是綜藝還是相聲比拼
前半段節目一直是以遊戲為開端,無論是「郭家班」解散、團建還是贏得大小姐的芳心,都是節目中的可有可無的部分。
規則是通過遊戲來獲取選擇搭檔的優先權,但每次贏得遊戲的徒弟都沒有獲取優先權,幾乎都是郭德綱直接指定的遊戲第一名。不僅如此,搭檔可以隨意更換,比賽的嚴謹性也並沒有體現出來。
其實《德雲鬥笑社》用節目的大部分時間來嬉戲打鬧是在迎合觀眾市場,人們觀看綜藝的目的是休閒娛樂,所以,節目便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
但是,如此行為,未免有些捨本逐末了。比賽終歸是比賽,如果已打鬧為主,那麼相聲的意義何在,打著相聲的名義卻做著綜藝的內容,二者不可兼得。
投票觀眾樣本少,不具有代表性
每個徒弟在表演相聲時只有短短的不到10分鐘時間,現場觀眾往往是憑藉著自己之前對他們的印象來進行投票,並不能代表每個相聲演員這一場表演的水準。所以,每期的排名都讓人意料不到,而且也不客觀。
賽制迷惑,德雲一哥究竟怎樣產生
沒三期淘汰一位末位選手,第一位淘汰的選手是張九齡。雖然不公平,但總以為賽制就這樣一步步淘汰,最終選擇出觀眾認可的實力最強的選手。
可萬萬沒想到,在張九齡淘汰之後,楊九郎繼續補位。已經播出到第五期了,選手仍然是9個人,而且每期也只是象徵性的投一下票,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利害關係。
實力強的傳統相聲表演者欒雲平也一直處在墊底的邊緣,在師父的潛心安排下才使得欒雲平可以免去墊底的名號。
深思一下,這樣的比賽又有什麼意義呢?首先,觀眾並不專業,不能選擇出真正實力強的選手。
其次,賽制不公平 ,淘汰是為了換血,給其他徒弟曝光的機會。最後,相聲佔比少,並沒有達到相聲比賽的規模,實質上只是追求流量的綜藝而已。
本以為德雲社是娛樂圈一股清流,可以遠離浮躁的資本市場,專心踏實的鑽研相聲這一行。但最終還是進入了流量至上的時代,不能改變市場,便迎合市場。
秦霄賢實力不強,學藝尚淺卻成為了德雲社一代網紅相聲演員,連嶽嶽都說自己的粉絲和秦霄賢比起來少之又少。
秦霄賢之所以火,是因為他具有這個時代獲取流量的幾個因素:顏值高、人設穩、稀少。他在男團偶像中顏值並不拔尖,但在德雲社中卻是妥妥的門面擔當。
而且富二代人設深得女生喜愛,這樣的公子哥站在臺上說相聲,天然有一種反差萌的感覺,很討喜。而且在相聲圈中他這樣的人設稀有,至此一例,自然成了網絡上的香餑餑。
流量至上是否是一個缺點,其實並不盡然。應該說流量是一個雙刃劍,一方面流量可以給供給方提供清晰的市場需求,以便可以更好地提供給觀眾他們喜愛的節目。
另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流量可能會失去行業原本的氛圍和實力。在這樣的時代,德雲社表面上迎合市場,追求流量。
但實際上郭德綱也許是在用流量吸引更多人對相聲的關注。這樣做綜藝,對德雲社究竟是利是弊,還得看觀眾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