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脾與胃

2020-12-27 東坡醫生

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與胃以膜相連。藏象學說的脾系統從解剖位置來看是現代醫學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遠超過這兩個器官,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後天之本之稱。。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四時之長夏相通應。

脾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為:主運化、升清、統血,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主運化

「運」是運送,「化」是消化吸收。脾能把飲食轉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將其吸收後轉運到全身。用於維持其他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主要營養來源是靠脾來運化,所以脾是後天之本。

運化水谷

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和小腸的分清別濁後,再通過脾運化成水谷精微,一部分自己吸收後轉輸至全身,另一部分上輸心肺化為氣血散布全身。水谷精微是化生氣血的物質基礎,所以脾也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消化吸收都沒問題,全身臟腑都能得到營養正常運轉;若脾失健運,不僅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消化系統症狀,長期下去還會引起氣血不足和其他臟腑的病理變化。

運化水液

脾除了運化食物外還要運化水液,負責水液的吸收轉輸,配合肺和腎,對人體的水液代謝起到調節作用。脾處於中焦,在人體中起到樞紐作用,不僅要把人體所需的水液轉輸到全身,還要把各個臟腑用剩下的水液轉輸給腎,再通過膀胱排出體外。脾運化水液功能健旺,不僅各個組織能得到足夠水液滋養,還能讓停留在體內的水液不至於過多而產生水溼、痰飲等,這也是「脾虛溼困」「脾為生痰之源」的原因。

主統血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不僅是血液生成的主要來源,前面「精氣血津液」中講到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對血液有固攝作用,所以脾也有統血的作用。脾運化功能正常,氣血充盈,血液行於脈內而不溢出;脾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無源生化,就會氣血虧虛,容易引起出血,常見的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大多都是因為脾虛導致脾不統血引起的。

主升清

脾主升清說的是脾的生理特性,升是上升,清是精微物質,指脾將運化後的精微上輸心肺,並有維持人體臟腑位置恆定的作用。

脾氣和胃氣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運化過程中的升清降濁。如果脾氣虛衰,營養物質得不到上輸,不僅氣血生化無源,還會引起代謝失常的病變,常見症狀有神疲乏力,洩瀉等。脾氣主升還體現在維持人體臟腑位置恆定上,如果脾氣(中氣)下陷,容易出現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問題。「脾宜升則健」,說的就是脾氣的氣機運動要以升為主,脾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

此外脾還有個生理特性就是「喜燥惡溼」,因為脾的功能失常會影響到運化水液,容易生溼,而溼邪又最容易困脾導致脾氣不升,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脾主溼而惡溼。古有名言「治溼不治脾,非其治也」,這句話倒過來也通用,說明治療脾虛時,不僅要健脾還要加上除溼。

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脾運化水谷精微,成為氣血化生之源,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肌肉是否緊實,四肢是否健壯。一個瘦弱的人,脾功能一般都不太好。

開竅於口主要是可以從食慾口味來判斷脾的功能狀態,脾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口甜口膩,食欲不振等問題。其華在唇,脾氣旺盛,氣血充足,唇色紅潤;反之,則唇色無華。

在志為思,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影響人體氣的正常運動,氣結於中,就會影響到脾的升清功能。

在液為涎,正常情況唾液應該不溢於口外,如果脾氣不足,往往會導致唾液分泌失常,睡覺時就會自行流出。

胃與脾相表裡,胃經與脾經相通,五行屬土屬陽。又稱胃脘,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位於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接小腸。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胃氣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

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是整個消化系統的基礎,胃的受納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胃的腐熟功能失常,就會出現胃脘疼痛、食滯等症狀。只有胃的納和脾的運都正常,才能將飲食化為人體所需的水谷精微。

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配合。飲食經過胃的初步腐熟必須下行入小腸,才能繼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胃失通降,就會出現納呆、胃脹痛、便秘等胃失和降的症狀,或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胃氣上逆的症狀。

胃有喜潤勿燥的生理特性,與脾相反。因為胃易陽亢而燥熱,需要水液的滋潤才能維持正常功能。如果胃中津液不足,就會出現口乾舌燥、腹脹、口渴等症狀。

以上就是脾與胃的主要內容,後面要說的是五臟系統中的肝與膽。

相關焦點

  •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
    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2分,共14分)1.整體觀念2.陰陽轉化3.五行4.藏象5.氣隨血脫
  • 中醫基礎理論——肝與膽
    《中醫基礎理論——五行》中講過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肝失疏洩,很容易乘脾犯胃,引起肝胃不和還有肝脾不調的症狀。另外膽汁來源於肝,膽汁是肝之餘氣所化,肝功能正常,膽汁得以分泌,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⒊調暢情志。肝有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精神活動的作用,同樣體現在肝的疏洩功能上。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體內的內臟可以分三類: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五臟(心、肝、脾、肺、腎)與現代醫學不同的是中醫的五臟指的是人體的五個系統,包括臟器和功能,而不是臟器本身。比如區別比較大的脾系統,中醫中脾主運化,主統血,其華在唇,開竅於口;它包含了整個功能系統,而不是現代醫學中解剖的脾。五臟的功能是化生貯藏精氣(精氣血津液),多為實體。有句話叫「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說的就是五臟藏的是精氣而不是水谷排洩物之類的。
  • 潘毅老師說丨如何有效地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實質掌握版(重點)下來要討論的是《中醫基礎理論》最該掌握的是什麼?掌握的程度或層次如何評價?(3)調暢脾胃之氣升降A.脾主升脾主升,肝亦主升,肝升可助脾升。肝氣鬱結的本質除了氣滯在肝及肝經外,還有肝氣不升的意思在。肝氣不升,則難助脾升而運化。
  • 中醫之「脾」≠西醫之「脾」,你的脾是否健康,只要看這兩個地方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脾。一、中醫之「脾」≠西醫之「脾」雖然中醫和西醫都有「脾」這一說法,但這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醫所說的脾,和心、肝、腎是一個概念,中醫描述的脾的形態,和西醫所說的胰腺類似,而中醫認為的脾的功能,又與腸胃相關,譬如脾的陽氣,能溫旭胃的受納,脾氣的運輸則影響著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
  • 《中藥綜》:中醫基礎理論重要考點大匯總!
    《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中的中醫基礎理論,是歷年執業藥師考試中的必考章節,那麼,考生該怎麼學?如何掌握這個章節,醫學教育網來幫你!考生記得收藏並轉發給身邊需要的人哦!
  • 脾腫大的中醫論述
    在中醫上,和西醫的「脾」存在一定的區別,這是歷來學術上的爭議。但是從臟器的實際來看,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實際上的位置和器官相差不遠。我們主要從脾臟切除術以後的後遺症來反參中醫的「脾」,實際不難發現幾乎等同於西醫的脾臟。
  • 共同分享「脾」和「胃」的關係
    胃為太倉,水谷氣血之海,五臟之本。其功能是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受納水谷指胃接受容納飲食物,以利於消化。當胃不受納時即表現為納呆、厭食、脘脹。腐熟水谷是指胃具有初步消化飲食物的生理作用,當胃的腐熟功能障礙時,則可表現為胃脘脹痛,噯腐食臭。
  • 中醫解說心、肝、脾、肺、腎!中醫精華都在這兒!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髒,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 中醫基礎理論病機
    表現:①脾氣虛弱則運化無權,可見納食不化,口淡無味;脾之升清作用減弱,影響胃的降濁,而致升清降濁失司,上可見頭目眩暈,中可見滿腹脹滿,下可見便溏洩瀉②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氣血無源導致全身性的氣血不足③脾氣虛則統攝血液無權,脾不統血而失血
  • 中醫基礎理論——五臟病機的關係
    心與脾心主血脈,脾生血統血;心與脾在病理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功能失常。脾失健運生血不足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都會導致心血不足;勞倦過度心血損耗,脾得不到心血滋養,也會導致脾失健運。最終都會出現心血不足兼有脾氣虛衰的心脾兩虛之候。心脾兩虛臨床表現為食少、腹脹、便溏、心悸、失眠、神疲乏力以及出血症狀等。
  • 脾與胃辯證:證型與主要症狀
    脾位居中焦,與胃相表裡。脾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外應於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水谷、水溼,輸布精微而藏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之稱。脾又主統血,其氣主升,喜為『水谷之海『』。胃氣以降為順,喜潤惡燥。
  • 中醫五臟論:心、肝、脾、肺、腎逐個說,中醫精華都在這兒!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髒,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 朱世增:西醫開中藥成方要先學中醫基礎理論
    吉林市華僑醫院院長、吉林省名中醫、全國政協委員朱世增《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中《切實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之第三項「促進中西醫結合」中明確要求:「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能力」,「完善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政策措施
  • 心、肝、脾、肺、腎逐個說,中醫精華!
    中醫說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神得以涵養,那麼人就頭腦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記憶力下降,睡眠淺而多夢,那就表明心氣、心血不夠用了,要趕快補充。  中醫認為,大喜傷心。這就是說,過度驚喜會使心功能受損,比如範進中舉就是大喜傷心的典型例子。  心開竅於舌。中醫通過觀察舌的形態與色澤變化,還有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來判斷心的功能狀況。
  • 心、肝、脾、肺、腎、中醫精華都在這裡!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髒,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 中醫精華都在這兒--心、肝、脾、肺、腎逐個說!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髒,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 中醫治糖尿病,先要辨體質,早期胃口好但不消化,試試扶脾抑胃法
    本文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 劉振傑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在中醫治療糖尿病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辨別患者的體質。因為自古以來,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是陰虛體質,所以,不少糖友在使用中醫食療調理時,也都會默認自己屬陰虛體質。
  • 潘毅丨從脾看,中醫辨證其實很簡單
    不管你是輕是重,在中醫中重症肌無力跟肌肉有關、跟無力有關,肯定是有脾虛的,至於你說我補脾療效好不好,也得看你病情的輕重。我不敢說用了中醫的補脾一定好,但是肯定是補好過不補,輕度的肯定有效,中度的跟西藥配合,應該說效果也不錯。其實,上面第一組症狀是可以共用的。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