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與胃以膜相連。藏象學說的脾系統從解剖位置來看是現代醫學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遠超過這兩個器官,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後天之本之稱。。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四時之長夏相通應。
脾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為:主運化、升清、統血,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主運化
「運」是運送,「化」是消化吸收。脾能把飲食轉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將其吸收後轉運到全身。用於維持其他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主要營養來源是靠脾來運化,所以脾是後天之本。
運化水谷
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和小腸的分清別濁後,再通過脾運化成水谷精微,一部分自己吸收後轉輸至全身,另一部分上輸心肺化為氣血散布全身。水谷精微是化生氣血的物質基礎,所以脾也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消化吸收都沒問題,全身臟腑都能得到營養正常運轉;若脾失健運,不僅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消化系統症狀,長期下去還會引起氣血不足和其他臟腑的病理變化。
運化水液
脾除了運化食物外還要運化水液,負責水液的吸收轉輸,配合肺和腎,對人體的水液代謝起到調節作用。脾處於中焦,在人體中起到樞紐作用,不僅要把人體所需的水液轉輸到全身,還要把各個臟腑用剩下的水液轉輸給腎,再通過膀胱排出體外。脾運化水液功能健旺,不僅各個組織能得到足夠水液滋養,還能讓停留在體內的水液不至於過多而產生水溼、痰飲等,這也是「脾虛溼困」「脾為生痰之源」的原因。
主統血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不僅是血液生成的主要來源,前面「精氣血津液」中講到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對血液有固攝作用,所以脾也有統血的作用。脾運化功能正常,氣血充盈,血液行於脈內而不溢出;脾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無源生化,就會氣血虧虛,容易引起出血,常見的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大多都是因為脾虛導致脾不統血引起的。
主升清
脾主升清說的是脾的生理特性,升是上升,清是精微物質,指脾將運化後的精微上輸心肺,並有維持人體臟腑位置恆定的作用。
脾氣和胃氣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運化過程中的升清降濁。如果脾氣虛衰,營養物質得不到上輸,不僅氣血生化無源,還會引起代謝失常的病變,常見症狀有神疲乏力,洩瀉等。脾氣主升還體現在維持人體臟腑位置恆定上,如果脾氣(中氣)下陷,容易出現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問題。「脾宜升則健」,說的就是脾氣的氣機運動要以升為主,脾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
此外脾還有個生理特性就是「喜燥惡溼」,因為脾的功能失常會影響到運化水液,容易生溼,而溼邪又最容易困脾導致脾氣不升,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脾主溼而惡溼。古有名言「治溼不治脾,非其治也」,這句話倒過來也通用,說明治療脾虛時,不僅要健脾還要加上除溼。
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脾運化水谷精微,成為氣血化生之源,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肌肉是否緊實,四肢是否健壯。一個瘦弱的人,脾功能一般都不太好。
開竅於口主要是可以從食慾口味來判斷脾的功能狀態,脾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口甜口膩,食欲不振等問題。其華在唇,脾氣旺盛,氣血充足,唇色紅潤;反之,則唇色無華。
在志為思,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影響人體氣的正常運動,氣結於中,就會影響到脾的升清功能。
在液為涎,正常情況唾液應該不溢於口外,如果脾氣不足,往往會導致唾液分泌失常,睡覺時就會自行流出。
胃
胃與脾相表裡,胃經與脾經相通,五行屬土屬陽。又稱胃脘,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位於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接小腸。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胃氣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
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是整個消化系統的基礎,胃的受納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胃的腐熟功能失常,就會出現胃脘疼痛、食滯等症狀。只有胃的納和脾的運都正常,才能將飲食化為人體所需的水谷精微。
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配合。飲食經過胃的初步腐熟必須下行入小腸,才能繼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胃失通降,就會出現納呆、胃脹痛、便秘等胃失和降的症狀,或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胃氣上逆的症狀。
胃有喜潤勿燥的生理特性,與脾相反。因為胃易陽亢而燥熱,需要水液的滋潤才能維持正常功能。如果胃中津液不足,就會出現口乾舌燥、腹脹、口渴等症狀。
以上就是脾與胃的主要內容,後面要說的是五臟系統中的肝與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