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戰時期名將,官至陸軍副總司令,特赦後晚年生活如何?
毋庸贅言,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對中國的抗戰史都曾不夠客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交流的加深,國民黨軍隊的抗戰事跡逐漸獲得了肯定,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位國軍的抗戰名將——範漢傑。
範漢傑出身清貧之家,幼年就讀於他父親與鄉人共辦的公學,1911年夏考入廣東陸軍測量學院,兩年後畢業,在廣東陸軍測量局做了一名科員。1918年後,歷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軍事委員、兵站所長、營長、副團長、代理團長。
1924年5月,已從軍多年的範漢傑前去報考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一期生中唯一的上校軍銜學員,後以優異成績畢業,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營長、團長等職。
1925年,孫中山與陳炯明矛盾激化,範漢傑兩次參加廣東革命政府對陳炯明的東徵,屢立戰功。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範漢傑先後升任國民革命軍團長、副師長,參加了平江戰役、汨羅江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等,他所在的第四軍在北伐戰爭中被譽為「鐵軍」。
1927年,寧漢分裂,範漢傑隨部離開武漢轉赴南京,被蔣介石任命為浙江警備師師長,成為最早任師長的黃埔一期生,隨後蔣介石派範漢傑去日本考察政治、軍事,接著又轉赴德國,在德國多所軍事學校見習,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回國,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
豐富的從軍資歷,加上在國外留學深造的閱歷,使範漢傑成為國民黨軍內為數不多的軍事教育家之一,多次被委以軍事培訓重任,成為蔣介石嫡系中的心腹愛將。
1932年年初,範漢傑調任十九路軍參謀處處長,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後十九路軍轉駐福建,範漢傑擔任國民政府駐閩綏靖公署參謀處處長。
翌年,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率十九路軍發動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成立人民政府,範漢傑被任命為副參謀長兼參謀處處長。蔣介石大怒,集結15萬兵力大舉進攻十九路軍,同時用各種手段策反十九路軍人員。
範漢傑於是暗中倒戈,把軍中電報密碼密報蔣介石,閩方的軍事部署遂被蔣介石洞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曾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威震中外的十九路軍被徹底消滅,範漢傑再次受到蔣介石的嘉許,被委任為中央軍校教育處處長、南昌行營中將高參,從而進入蔣介石的軍事中樞,隨後任第三路軍總部軍長兼副總指揮,參加國民黨在江西「剿共」行動。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過程中,範漢傑對日作戰捷報頻傳。1938年,他受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廳長、第二十七軍軍長兼鄭州警備司令,率軍守備陝東河防、進駐晉南太行山區,在第一戰區衛立煌和十八集團軍(原八路軍)朱總司令指揮下於敵後對日作戰,在1940年5月的長治、高平戰役中重創日軍。
日本方面對範漢傑拋出高官誘餌,派他的日本軍校同學去勸降,但等到的是範漢傑部更猛烈的打擊,範漢傑部一時威震太行。
朱總司令曾親自到二十七軍軍部慰問,並贈一面「太行屏障」錦旗。
1941年春,日軍抽調關東軍赴晉南大掃蕩,二十七軍奉命掩護主力南撤,陷入日軍重圍。全軍將士浴血奮戰,寧死不降,最後範漢傑僅率少數部隊殺出重圍,事後,二十七軍受到最高當局特電嘉獎,日軍從此稱範漢傑為「大膽將軍」。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範漢傑一直在太行山區率軍抗擊日寇,1945年3月,範漢傑授陸軍中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範漢傑赴鄭州,與胡宗南一起接受日軍駐河南司令官的投降,後調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國防部陸軍副司令兼鄭州指揮部主任、第一兵團司令、冀熱察邊區總司令兼熱河省主席、裝甲兵團司令等職。
國共內戰爆發後,範漢傑歷任陸軍副總司令、山東第一兵團司令官、熱河省政府主席、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整編駐錦州、山海關的國民黨部隊,他所率的部隊成為解放軍遼瀋戰役的重點攻擊目標。
當年9月,東北野戰軍主力發起錦州戰役,範漢傑軍被圍殲,範漢傑與兵團司令、參謀長被解放軍俘虜。
範漢傑被俘後,被人民政府關押改造,1960年11月由最高人民法院特赦,獲釋後的範漢傑在北京郊區紅星人民公社園藝隊勞動,1962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1964年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76年1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範漢傑青年時嗜讀文史,精通日語、德語,著有《抗戰回憶記》,被國民黨軍界譽為文武全才之將,他生活儉樸,戎馬生涯中,每天清晨堅持騎馬鍛鍊身體,在治軍方面,態度極為嚴謹,絕少任用親朋,這位在抗日戰爭中威震敵膽的將軍,他的名字應該銘刻於中國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