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有夢想?」你的回答,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2020-12-17 騰訊網

最近,飲酒能治癒新冠肺炎的謠言又在伊朗散布,已有至少331人因飲用假酒中毒,27人喪生。

當無數的聲音亂人心神,那些擁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能不迷失,不迷惘,扼住時代命脈的同時,也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在我們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急於讓孩子汲取各種知識,而忽略了對他們的思辨啟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就是讓孩子掌握了積聚知識的能量。

標準答案,機械模仿,盲目追隨,都已經無法適應這個日新月異、信息紛紜的時代。能讓我們孩子贏在未來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孩子思辨能力

更多元、更理性地看待世界

這一季的《奇葩說》裡,我特別喜歡全程高能的傅首爾。

沒想到不僅傅首爾自己「神腦洞」,連兒子也點亮了段子手技能。

由於「惡趣味」,傅首爾有時喜歡給兒子一點「黑暗教育」,比如問他:我和你爸同時掉到水裡,你先救誰?

她兒子靈機一動:我在岸上大喊,誰給我遊戲充個值!

前段時間,傅首爾一度想生二胎,她兒子一句話勸退:算了吧,萬一和我一樣不爭氣呢?

作為親媽,傅首爾還有幸被兒子寫進了作文裡:二十年後的我有太多可能性,不努力,我就可能成為流浪漢或啃老族,但我媽很摳,不會同意。

天吶!看得網友們目瞪口呆,紛紛留言「傅首爾全家都是段子手」「傅首爾兒子來參賽一定能拿BBKING」……

確實,有一個渾身上下散發著「獨立思考」精神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一定眼光更多元、思維更思辨。

閱讀也是培養孩子思辨能力的好方式,這時選擇一本能夠啟發孩子獨立思考,教會他用更多元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書籍就顯得格外重要。

最近,我驚喜地發現了一本探討大於敘述、思考大於閱讀、比起傳遞知識,更注重啟發孩子思考和探索的哲學讀物——

《我的第一本哲學啟蒙書》,探討世界、夢想、幸福和死亡等多個主流問題。

多個哲學主流主題

全面啟迪孩子心智

哲學被稱為「一切科學的基礎」。在英國、法國、美國等很多國家的小學課程裡,每周都有哲學課。

哲學也是世界公認訓練大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英國教育基金會曾給48所小學的孩子上哲學課,數據證明,參加哲學課的孩子,數學成績、閱讀和寫作水平都大大提升。

我們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兒童哲學」課程,「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座談中透露:

「高考的閱讀面正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要有。」

也就是說,只看所謂的課內教材已遠遠不夠應付中高考了。

咱們這本書就是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課,涵蓋了家長和孩子非常關注的多個議題:

為什麼人非要學習呢?

為什麼要有夢想呢?

什麼時候會感到幸福呢?

人為什麼要活著?

夢與現實的分界線是什麼?

宇宙的盡頭是怎樣的?

……

前兩天,幼兒園的老師問孩子們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我家孩子回家後很困惑地問我,人為什麼要有夢想?

因此,我給她講了書中關於夢想的這一章。

作者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夢想就像談戀愛,說不清道理」,然後通過講述「小時候想成為太空人」、「羨慕無所不知的天文學家」等親身經歷,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意識到「夢想的存在不需要理由,往往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有了"

但夢想的存在又是有必要的。作者舉例說到以前的人雖然也不會翱翔於天空,但是有些人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飛起來,於是飛機就這樣被發明了。

同一個問題不同角度的探討,充分挖掘孩子開放性的思維方式。

聽完,我家孩子就放飛思緒,第二天去學校纏著老師說了一整天她的那些天馬行空的夢想。

除了對金錢之外,孩子對「死亡」的話題也很好奇。帶她參加了一次親戚姨奶奶家的葬禮後,她常常問我,姨奶奶去哪裡了。

我很贊同「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但大多數中國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都不太擅長這個話題。

這本書很好地幫家長解決這個問題。「人死了之後會怎樣?」書中給出了很多開放性的可能。

他的肉體會變成灰、變成土,最終回歸大自然;他的靈魂可能會和肉體一起死去,也可能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下去。

畢竟活著的人沒有死過,所以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就此引發了孩子對死亡這個問題的多角度思考。

緊接著,又通過講述「腦海中的記憶」這一概念,引發孩子思考:一個人死去之後,我們還能和他產生連接嗎?

當我們和孩子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後,你會發現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看法漸漸改變,這也是哲學有趣的地方。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學會思考,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從事了近50年兒童研究的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認為,如果在數學教育中滲透哲學思維,將大大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因此這本書並沒有太多年齡限制,作為最基本最核心的思維訓練,孩子越早開啟越有利。

累計銷售超過百萬冊

深受家長和孩子喜愛

這本書是由NPO「兒童與成人哲學研究會」代表理事河野哲也、NPO「兒童與成人哲學研究會」理事土屋楊介、東京工業高等專門學校教育系教授村瀨智之、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博士神戶和佳子及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松川繪裡強強聯合,根據孩子成長都將面臨的和關心的問題,結合哲學思維創作而成。

在日本一經上市便備受歡迎,累計銷售超過百萬冊。

國內知名教育專家盧勤、日本《每日新聞》、《每日小學生新聞》等給與了高度的好評。

孩子天生都是哲學家,《我的第一本哲學啟蒙書》把孩子喚醒了。

——知名教育專家 盧勤

哲學思考新形式,讓孩子在探討中找到成長的鑰匙,打開人生的大門。

——《每日新聞》

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成長中的疑問和困惑是全社會的責任,《我的第一本哲學啟蒙書》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

——《每日小學生新聞》

作家周國平說過:「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那麼,哲學恰恰是最有用的。」

很多時候,父母對哲學問題的無能為力,有可能正在消弱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創造力和想像力。

僅需51.72元,一頓午餐的錢,就能讓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領悟,培養辯證思維,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為什麼去上班?」媽媽不同回答決定孩子格局,值得學習
    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面對女兒提出的疑問,戚薇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肅性,她告訴女兒說,媽媽和爸爸需要共同撫養Lucky長大,但為了有更好的生活,媽媽需要出去賺錢,爸爸放下工作留在家裡照顧你,是更大的付出,你要懂得感恩爸爸媽媽。
  • 孩子,你為什麼讀書?歐巴馬的話,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當孩子對父母說:「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呢?我不喜歡讀書」,面對孩子這樣消極的讀書態度,父母們都是怎樣回答孩子的呢?在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周總理的小故事。那是在1910年,12歲的周恩來在學堂讀書,有一天,先生問學生一個問題:大家為什麼而讀書,有的學生回答為了知曉道理而讀書,有人回答為了光宗耀祖,還有人說是為了賺錢、繼承家業而讀書,而在問到小周恩來的時候,他是唯一一位義正辭嚴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當孩子說「我要當李佳琦」時,媽媽的回答很重要,如何引導夢想
    小時候孩子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夢想,有想當科學家的,改造世界;有想當老師的,可以給同學留作業,打紅叉,超酷;有的想當醫生,救死扶傷……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和你說,「我想當網紅」,你會怎麼回答他呢?從小長這麼大,這是孩子第一次和媽媽說自己的夢想,媽媽微微愣了一下,稍微考慮一會兒,並沒有馬上表態,而是問孩子「為什麼想當李佳琦,而不是朱廣權呢?」
  • 孩子,為什麼要努力讀書?這答案足以改變一生
    「我為什麼要努力學習?」當孩子問您這個問題時,您如何回答?為了被一所好大學錄取?尋找一份好工作?掙更多錢?過上更好的生活?每個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奮鬥都是追求夢想的過程。在此期間,流汗和流淚可能成為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這樣回答,孩子會受益一生
    雖然現實真的很諷刺,但是我還是要感謝我的媽媽,在她的鼓勵下我才能愛上讀書,知道知識是多麼重要。對於我的孩子,我還是會繼續讓他多讀書,不為別的,只為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如果他問我:「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我就會這樣回答他,因為這樣回答孩子會受益匪淺。
  • 董卿被質問到:為什麼要讓你的孩子入籍美國?聽了回答讓人佩服
    很多粉絲早已將董卿看作是央視的主持人門面擔當,在每年的春晚中,她都準時的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每一位中國人的電視機前。董卿可以算是一位典型的東方女性,談吐間飽含著東方女性特有的書香氣質,並且讀經閱書無數,很有知書達理的女文藝家的氣質。董卿被質問到:為什麼要讓你的孩子在美國入籍?回答聽了令人稱讚!
  • 「爸媽,給我點零花錢」,你的回答,或決定了孩子的格局和眼界
    即使是在長大之後,父母讓小王做家務,他也要父母支付相應的酬勞。在學校的時候,小王在幫助別人做事情的時候也是要索取酬勞,從而導致他被同學疏遠。總結: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子女未來的道路和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當孩子找父母要零花錢的時候,父母的回答也會給孩子樹立不一樣的價值觀。
  • 人為什麼要有偉大的夢想?
    但是,有道理的話,也不能盲目聽,任何科學,都是要符合一定條件的。因此,我們在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還是要根據自己情況來。比如:剛入職場的人,就想著做什麼管理,明顯就不合適。還有,性格因素,有的人,偏內向,不善溝通,更不驅動別人做事,那即便技術水平不錯了,也不太適合做管理。 那管理能力和領導力,又有什麼區別呢?
  • 人為什麼要有夢想?
    看到過好多關於夢想的心靈雞湯,都寡淡無味。第一眼看去不明覺厲,仔細品讀後,我們還是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甚至會令人心生疑惑「人為什麼要有夢想?」「夢想」一詞聽上去氣勢磅礴,讓人熱血沸騰,激起雄心萬丈。可是細究下去「夢想是什麼?」
  •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寫得真好!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上學後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的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後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 清華北大滿地走,孩子問:「為什麼我要考名校?」家長你怎麼回答
    今天在街上聽到一位孩子問他的媽媽,清華畢業的卻在賣豬肉,媽媽你問什麼要我考名校呢?為了賺大錢嗎?當聽到這個問題時,你又是怎麼回答的呢?為什麼一定要考好大學,這個問題,我小時候也問過我的媽媽,可當時她並沒有給我她的答案。直到我現在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我才漸漸想明白要如何回答。
  • 「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地讀書?」家長的回答,決定了娃未來的高度
    他們每當在覺得學習很枯燥和勞累的時候,質疑爸爸媽媽的嚴厲,「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地讀書?」我們給孩子的回答是什麼?努力讀書就能進重點小學,進重點小學以後,才能上重點初中,上重點初中你才能進重點高中,進了重點高中,你就能考一個重點大學了。
  •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家長的回答很重要!
    龍應臺曾經給自己的孩子寫過這樣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 「媽媽,我不想學英語了」,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在朗朗5歲時獲得首個正式比賽的第一之後,父親對郎朗說:「成為第一名是一個現實的目標,你得通過努力才能達到。你也許會遇到一個比你更有天分的競爭對象,這你沒辦法控制——雖然我相信你具備了你所需要的天分和創造力。但你能控制你努力的程度。你可以確保你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刻苦。」正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也是父親的堅持與付出,母親的犧牲與堅決,成就了郎朗天才的神話。
  • 孩子,媽媽為什麼要讓你努力讀書?
    孩子經常問你:「我為什麼要讀書?」你是如何回答的?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為了賺更多錢?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出人頭地? 該怎麼面對孩子要讀書的疑問,今天分享一位母親寫給自己孩子的信,句句珠璣。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父母回答決定孩子未來:三種場合給孩子留面子,孩子會感激你一生
    可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有的時候父母為了顧及孩子的面子,任由孩子胡作非為,最後無法無天,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那父母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才能在照顧孩子面子和教育孩子之間達到平衡呢?專家指出,在三種場合給孩子留面子,孩子會感激你一生。
  • 夢想一定要拼命努力實現嗎?心理學家的回答引人唏噓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幾乎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被問過: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工作呢?天真年幼的我們有各色各樣的回答,有人想當太空人、有人想當畫家、有人想做工程,那時,我們有權幻想自己喜歡並想成為的社會角色。
  • 《狼王夢》的破碎告訴我們:你的夢想不是孩子的夢想
    《請回答1988》裡這句話感動了無數人,劇裡三個性格不一的媽媽無不用自己的方式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一直以為,這種母愛只存在我們人類中,直到最近陪女兒一起看《狼王夢》才發現,動物世界中,母愛也很感人,只是,用錯了方法。
  • 家教|為什麼要努力讀書?這個回答影響孩子一輩子!
    為什麼我要努力讀書?當孩子這樣問你時,你怎麼回答?為了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生活?看過下面這組漫畫,相信你會給Ta一個滿意的回答。看完這組漫畫,有什麼想說的嗎?作家龍應臺曾寫給她兒子的一段話,放在這裡與各位爸媽共勉: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