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骨是人體腰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髖骨在人們幼童時期,是由恥骨、坐骨、髂骨和軟骨連接而成。在成年之後,這些部份中的軟骨就會骨化,慢慢的形成一個整體就是髖骨。
近些年來髖骨骨折是高齡人群較為常見的骨損傷疾病,有數據顯示,老年人的髖骨骨折後的生存率在50%左右。可見髖骨在人體中的作用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視。
髖骨骨折多久能走路
髖骨骨折是一個大概念,髖骨骨折包括髖臼骨折、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等等,根據不同的骨折選擇的治療方案也不太一樣。如果髖臼骨折做了內固定,就需要九周左右的時間,可以用助步器行走。
如果是股骨粗隆間骨折,就根據骨折的穩定性和內固定的材料也來選擇,通常是做PFNA或者DHS治療,就需要8-11周,還需要主刀醫生複查看是否有骨痂生長後再視情況下地;如果是股骨頸骨折需要進行的是中老年關節置換,第一天做手術,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走路。所以具體情況是根據主刀醫生和主管醫生決定。
髖骨發育不良會癱瘓嗎
髖骨發育不良一般不會產生癱瘓,其實髖關節發育不良在美國有個案例,以前的醫生叫扁平髖或者CDH,後來因為有個病人加重以後告了醫生,致使美國的醫師學會了AAOS就改為了DDH,改稱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骨發育不良隨著年齡的增長加重,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癱瘓的。但是有種情況會引起神經的損傷,例如DDH高位脫位,脫位以後超過4釐米,髖關節做關節置換拉下來,有些人會損傷坐骨神經而出現肢體的部分癱瘓。首先最常見的髖關節脫位是髖內翻和髖外翻,常見的發育不良還是髖關節脫位,脫位以後,有的人到了一定年齡後才有關節炎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