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果樹大瀑布(法國傳教士1842年攝)
民國時期的安順古城風貌
西秀山
西秀山。位於城西南角(今新大十字),山顛石塔,曰「文筆塔」,建於元泰定三年(1346年),山下有寺,名「圓通寺」,是安順元代三大建築之一。《安順府志》云:寺後文筆,前賢建以培風水者也。西秀山石塔舊時為安順郡域八景之一,曰「筆鋒聳翠」。
鐘鼓樓
鐘鼓樓。位於老城大十字正中,元時建,明末毀,乾隆三十三年重建,道光元年補修,光緒年間更名「鼎甲樓」。樓上、中兩層祀文昌、魁星像。鐘鼓樓宏偉壯觀,舊時為安順郡域八景之一。
顧府街
顧府街。東街小十字以南,相傳明初都指揮使顧城之府第於此街,故名。因「顧」與「過」音近,被鄉人呼為「過府街」,習以為常。
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坐落於城東北之黌學壩, 始建於明洪武27年(1394年),經明、清兩朝累次復建增修,遂臻完備。安順文廟的修建,開啟了黔中六百年的興學歷程。有「黔中儒學聖殿」、「中國現存最精緻的文廟」、「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
炮臺街
炮臺街。位於北大街以東,向西正對提督府,街口設有炮臺,提督出入,於此放炮,街即以此得名。
大箭道。東街小十字以北儒林路中間有橋,名三元橋,俗稱新橋。由街口至三元橋一段俗稱「銅匠街」,舊時有銅匠鋪,故名。由三元橋至水洞街口一段,清時於此試武術弓箭,得名「大箭道」。
大龍井
大龍井。在城內北隅西門河旁,「源遠流長,味極甘美,城中泉品此為第一」。道光十二年,武舉倪北雄倡修石欄設門,井後石碑坊留有胡壽松先生「井養不窮」碑文。舊時,有人將此名泉與西湖龍井媲美,留下「拋得杭州未能去,桔腸恬觸井眉名」的佳句。
同知巷
同知巷。東大街上段以南,相傳有某同知曾居於此街,故名。
落虹臺
雙眼井街
三元橋(新橋)
化鯉橋
鐘鼓樓與東大街
東街外景
小橋流水
貫城河
城內一隅
南街至老大十字外景
老房子
東嶽廟(今東林寺)
關嶺紅崖天書(清末,鳥居龍藏攝)
清末民初商貿圖
舊時鄉間
途經安順的雲南馬幫
吹蘆苼的苗族少年
吹蘆苼的苗族少年(鳥居龍藏攝於1902年,現藏於日本「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
少數民族服飾(清末,鳥居龍藏攝)
左二為屯堡人服飾
左二為屯堡人服飾(清末,鳥居龍藏攝)
明代是雲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時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了元朝殘餘勢力,並把軍隊留在雲貴地區,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在當地,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後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過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築、服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
地戲隊(民國)
跳神(民國)
苗族跳花(民國)
聚會(清末)
趕集(民國)
街景(民國)
紅軍長徵標語(留存於巖臘鄉)
1935年4月,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直插雲南。紅軍一、三、五軍團分三路進入安順境內,途經三縣區400餘個村寨,歷時7天,行程1100餘華裡。至今當地還留有「工農同紅軍聯合起來,打倒軍閥劉湘、王家烈」「紅軍是工農自己的部隊」等標語。
送夫出徵
美國大兵在黃果樹大瀑布
在後方修整的抗日將士與援華的美軍官兵在黃果樹大瀑布留影。
華嚴洞。1939年1月,部分故宮國寶文物遷移到貴州安順縣華嚴洞存儲。39年4月13日,南京古物成列所五箱問圖,另有秦漢古劍等珍貴文物118件也移藏華嚴洞,前後達6年之久。
王若飛故居
王若飛(1896-1946),幼年原名大倫,小名運笙(運生)、蔭生,號繼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參加革命深入敵後化名黃敬齋。他是傑出的共產主義先驅、中共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谷氏故居
谷正倫,其弟谷正綱,三弟谷正鼎。他們從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早在1935年11月,在國民黨「五大」會議上,都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谷氏一門三中委」成為當時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三兄弟同時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東街小十字。1949年11月20日,安順人民有組織地載歌載舞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十七軍49師師直機關及146團進駐安順部隊。
安順地名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鑑於「靄翠輩若不盡服,雖有雲南而不能保」的局面,為了屯墾戍邊,開發西南,除讓沐英率大軍屯駐雲南,以對付主朦朧元的殘餘勢力和時叛時服的土司政權外,還讓安陸假吳復擇地在「西南衝劇,夷漢襟喉,土厚水深,川瀠峰列」(《安順府志》)的阿達卜寨設柵築城,並將普定衛、習安州合併設立安順軍民府,從此作為地名的「安順」二字,才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和方志典籍中。(圖文源於網絡)
來源:今日頭條
如果你身邊有什麼時事熱點新聞稀奇古怪的事
或者需要幫助的人可以聯繫小編爆料投稿哦
聯繫電話
18185316674
微 信
vipxiaocheng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