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四年級之前我們所學過的數學四則運算符號,最常見的有加號、減號、乘號、除號以及括號(小括號)。
到了高年級之後,括號還有中括號、大括號。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規則是先乘、除,後加、減。但後面補充了一條: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內的。
也就是我們可以通過添加括號來改變整個算式的運算順序,從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所以大家在運算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運算的順序。同級運算可不分先後。比如說三個不同的數連加,運算順序可以從左往右,也可以從右往左。怎麼好算怎麼算。例如:38+45+55=?我們可以先算45+55=100,然後用100+38=138,這樣實現簡便運算的目的。
再比如:18-36+28=?在沒有學負數之前無法減,但是這是平級運算,那麼我們也可以通過帶符號搬家,先加後減。
如果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除法,我們正常的順序是從左往右。當然因為是同級運算,所以說如果除法能整除,我們的原則是:先除後乘。因為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之後,數會變小,便於運算,這個思想會一直貫穿以後的巧算與速算過程中。
例如:18×36÷4=?
如果按從左往右算,第一步兩個兩位數相乘,積比較大,然後再算除法,運算會比較複雜,需要用到豎式運算。我們不妨先算36÷4這一步,再算乘法。18×9=162,這樣兩位數乘一位數可實現口算了。
小學三年級的巧填算符,首先考驗的是同學們的運算能力。然後就是考察大家的數感,以及思路方法。通常做這樣的題會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種:最基礎的試算。但是運算量比較大,效率比較低。尤其是數較多的情況,一般不大建議。
第二種:倒推法。從結果往回推,思路會更加清晰,效率也要高一些。這個其實也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還原法。從結果往前推,一步一步推,推到最初的狀態。這種方法適合大多數的填運算符號的題目。
第三種:分組。比如有些題目要求只能填「+」與「—」,這樣的題用分組法要快捷得多。而且會得出多種不同的填法。
同一個數字的趣味計算,這種運算符怎麼填?如下圖中所示,十則算式全部是五個數字3,要求在恰當的位置填上四則運算符號,使等式成立。
如果一步步試算,肯定是比較麻煩。出現各種可能性太多了。因此我們利用倒推的方法,可能會快很多。
我們可以想一下任何兩個相同的數相減的話差是0。
兩個相同的自然數(不包含0)相除等於1。這兩特性在做這類題型中應用得最多。
3-3=0,3÷3=1,(3+3)÷3=2,(3+3+3+3)÷3=4。
大家有沒有發現什規律?如果需要0,直接兩數相減,需要1,兩數相除,假如說有三個相同的數要得2怎麼辦?直接將這兩個數相加除以它本身,那就是2。我們可以以此類推。
我們利用結果與3相差的值,再結合上面的規律,做這道題就比較簡單了。
歡迎有興趣的家長,讓小學三級左右的小孩完成上圖中的運算符號的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