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捷宇 塗曉華 新聞論壇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發展,在如今新媒體環境下,智能移動終端正在改變人們的廣播收聽方式和習慣,傳統廣播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衝擊。而作為上海東方廣播中心自主開發的APP「阿基米德」,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成為上海地區最活躍的網絡社區之一。通過研究發現,阿基米德APP所具備的文字,社區化等功能,已成為阿基米德APP的創新和發展優勢,而傳播內容的廣泛性、多元化平臺的傳播性也成為傳統廣播媒體的創新和發展之路。
【關鍵詞】阿基米德APP 音頻類APP 創新 發展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誕生,網絡電臺和新媒體的APP逐漸改變人們的廣播收聽方式和習慣,也壓縮了傳統廣播媒體的生存空間。新媒體在節目內容上具有創新性,在組織管理上採用了市場化管理。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傳統廣播媒體對內尋找改革的方法,對外則提高節目品質。
一、阿基米德APP的現狀與實踐
2015年,網絡電臺和新媒體深陷節目的版權糾紛,多個音頻類APP同時被蘋果官方APP STORE下架。在新媒體遭受到信譽危機時,傳統廣播集團為了搶佔市場,已經進行了初步的改革,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於2014年,將旗下12個廣播頻率整合成立「東方廣播中心」,同年又在旗下設置新媒體中心,開發阿基米德APP,憑藉其紮實的專業基礎,在創立一年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社會反響。上海廣播2015全年廣告投放量以7.96億元收官。根據易觀智庫商業信息服務平臺的數據顯示,阿基米德APP作為傳統廣播媒體推出的APP在音頻類APP的市場當中保持著競爭力。
成為廣播媒體的門戶網站是阿基米德APP推出的重要目標,利用傳統媒體的垂直資源,在節目來源方面,阿基米德已經超越了上海廣播電臺的範圍,成為了全國各地廣播電臺節目的集成平臺。同時,阿基米德的內容也不再僅僅局限於音頻,而是通過網際網路化,加入了文字、圖像等媒介內容,使得信息傳播更加立體而多元。
二、阿基米德APP的創新與發展
如今,大多數音頻類APP更願意使用用戶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的模式時,阿基米德卻反其道而行,繼續使用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PGC),並取得了一定成績,根據阿基米德APP官方提供的數據,推出第一年其用戶量已突破400萬。
(一) 運作模式創新
1.功能創新
(1)直播
阿基米德APP致力於滿足用戶對圖片,聲音,文字,視頻的喜好,比如新聞直播帖,通常是由該頻道主播所發出,該新聞採用圖文直播的形式,讓用戶能夠看到新聞現場,並且在每段文字下配有新聞內容。用戶可以即時與主播進行互動和跟帖,能夠更加直接地向主播進行提問,並使用戶對新聞事件及時發表評論,產生參與感。
(2)文字
文字一直都是廣播軟體沒有開發的領域,而阿基米德將APP文字融入到了新聞當中,除了上述的圖文直播外,在通常節目的開始,主播會推出一篇新聞文章,作為節目的引子,而並未聽過該節目的用戶看到了該篇文章以後,便會對該節目產生興趣。此外,這些文章也會被部分發送到微信平臺上,如果用戶關注到了阿基米德微信頻道,便會獲得一些節目推薦。
(3)社區化
阿基米德APP採用社區化的方式,將對同一話題感興趣的人聯繫起來。此外,阿基米德APP的節目社區化包含並表現了不同的參與模型,一種是以「友誼」為導向的參與模型,另一種是以「興趣」為導向的參與模型。友誼導向主要是年輕人所說的「閒晃」,這是沒有組織,通常很即興的社交活動,也是當下許多年輕人社交的方式。大多年輕人在不同背景下認識彼此——並且具有高度的地方性。興趣導向則是由過去不認識彼此,但通過平臺根據興趣找到彼此的人們。這兩種參與模型在阿基米德中表現突出,譬如,人們通過交通或者新聞節目分享路況認識朋友進行交流,這便是友誼導向的參與,而人們也可以通過音樂或者體育找到有共同愛好的朋友,進行交流。①
(4)融匯頻道
阿基米德APP在上線之後,為了擴大覆蓋範圍,和多個廣播臺籤署了協議,將大多數頻道融匯在自己的APP中,除了廣播電臺之外,也有相應的網絡電臺和阿基米德APP展開合作,阿基米德APP同樣免費為其提供平臺,播放各自的節目。這樣,網絡電臺能夠擴展自己的影響力,如果阿基米德APP的使用量提升,它們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廣告收益。
(5)發帖
類似於「貼吧」的發帖功能是阿基米德APP的特色之一,用戶可以在各種節目的頻道中進行發帖,同時,用戶的帖子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焦點,藉助該頻道的流行也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阿基米德的用戶可以對各個帖子進行評論,也可以對別人的留言進行再評論。
2.多元化媒介和平臺的傳播
「一魚多吃」的傳播理念隨著新型媒介渠道的不斷拓展而為世界各大傳統媒體廣泛應用。無論是BBC的「四屏戰略」(Four Screens Strategy),還是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以下簡稱NPR)的COPE理念(Create One, Public Everywhere),即一次性生產,多平臺發布。其實質都是將內容通過多渠道發布,以達到內容的廣泛傳播與有效利用。②上海廣播電臺作為傳統廣播媒體,藉助阿基米德APP的自身特點,脫離廣播節目的形式,結合文字、圖片進行多元化媒介和平臺的傳播,對內容的維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同時,用戶也可通過APP將廣播節目轉載至微信、微博等平臺。
(二)傳播內容創新
1.內容更廣泛
無論是新聞類節目,訪談節目或評論類節目,其主體框架不會改變,但聽眾的作用可以被增大。APP的出現使得在各類節目中的互動得到加強,比如,東廣新聞臺的IREPORT節目,遵循UGC 的模式,效仿CNN的IREPORT,創新搭建供採編人員與公民記者使用的統一的多媒體報料平臺。③據2015年4月20日阿基米德APP官方發布的數據,IREPORT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節目,獲得了上海廣播節目黏性第一名,節目黏性的影響因素來自於平均每天收聽節目或者進入節目社區的用戶數量。(如表1所示)
IREPORT這個新聞節目是由觀眾自己挖掘新聞、寫稿、播報的。在IREPORT中的四大環節體現出了不同的用戶參與方式,比如,「博客秀場」環節強調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要有自己的觀點,「麻辣新聞」環節則是讓人們能夠發現自己身邊的新聞,將其製作成新聞進行參與,「主播體驗」環節則是讓用戶能夠代替主播進行主持,「能言善辯」環節則找到了適應廣播的辯論節目,官方確定議題,參與者進行辯論。
2.活動更豐富
音樂節目一直是廣播電臺所重視的,作為上海地區最受歡迎的音樂電臺之一,動感101在2014年9月2日廣告訂單突破2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家廣告收入突破2億元的音樂廣播電臺。動感101之所以能夠獲得廣告商的青睞,得益於阿基米德APP的宣傳,2016年實時直播格萊美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作為音樂愛好者不可忽視的節日,動感101為「V星朗姆酒」做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廣告,使得「V星朗姆酒」的形象和格萊美這個音樂盛典相融合。此外,在音樂節目上,用戶可以更多享受到UGC的優勢,比如自己可以通過APP 點播歌曲,可以為自己喜愛的歌手投票,使其獲得「東方風雲榜」獎項。
三、阿基米德APP與其他音頻類APP的比較
通過和其他音頻類APP比較不難發現,阿基米德APP的優勢分別體現在文字、社區化。另外,作為官方傳統媒體,阿基米德APP和其他音頻類APP在版權和內容審核上存在著差異。
(一)版權
版權問題一直是網絡電臺發展的局限,在沒有足夠的原創節目時,必須借用其他節目的內容進行播放,由此可能造成侵權。比如,傳統廣播電臺播放的歌曲都經過授權,2009年頒布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錄音製品支付報酬暫行辦法》規範了廣播電臺的音樂使用,而網絡電臺卻沒有依照該法案,導致了許多糾紛。
(二)內容審核
在傳統廣播和網絡電臺之間競爭內容方面,內容的審核是不容忽視的。對於網絡電臺和音頻類APP來說,在不失去創意的同時,需要考慮到傳播內容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四、阿基米德APP的問題
目前,阿基米德APP雖然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了阿基米德APP能否成為廣播新媒體開拓者和領頭羊的關鍵,同時也決定了能否為全國廣播事業的創新與變革提供借鑑的關鍵。
(一)自由度
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節目的自由度,是否真正可以傾聽聽眾的意見,另一個是聽眾的意見究竟可以表達到什麼程度。放寬節目內容的約束,讓主播獲得更多的自由度不失為一大選擇。
(二)「把關人」界限
如今,在阿基米德APP的頻道下,用戶可以自行發帖,也可以直接表達對節目的看法,然而卻不見有激烈的爭論。但在優酷網、愛奇藝、微博等主流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對於一個話題的爭論有時是十分激烈的。只要了解到如何將這種爭論儘量引向一個健康且活躍的環境,對於一個節目或者話題的爭論對這個節目或者話題本身是很有益處的。
(三)運作模式
隨著新媒體的市場化發展,傳統廣播的主播收入有時無法達到新媒體廣播主播的收入,這也是為什麼相繼有傳統廣播的主播轉投新媒體廣播的原因。阿基米德APP的產生讓身在傳統媒體的主播收入依然沒有增加,而工作量比起之前卻大大增加,比如,處理APP上的大量信息、帖子等等。其原因在於傳統廣播雖然擁有了APP,但運作模式卻沒有改變,主播沒有辦法獲得市場化的回報。如果將節目工作室化,則可以開拓節目產品線下市場,主播將廣告收入與阿基米德進行分成,這也是新媒體廣播的一種運作模式。比如,在相應廣播節目下提供相應的廣告,實現廣告「窄播」,即是對特定受眾提供媒體內容④。將節目工作室化的另一個益處在於,廣播媒體將要拋棄傳統的欄目化管理,而採用扁平式管理,減少行政管理層次,裁剪冗餘人員,將組織結構變得更緊湊,大大提高信息的傳遞速度。⑤雖然將節目工作室化有許多益處,但具體實行卻有一定的困難。目前來看,傳統主流媒體能否接受網絡電臺和新媒體的模式,可否進行內部重組,依然是一個問題。
五、結語
伴隨著網絡電臺的興起,傳統廣播媒體的創意已經不再是其強項。⑥相反,越來越多的網絡電臺更加貼近用戶,創造出了許多新穎的內容,傳統廣播媒體想要和網絡電臺競爭,就必須要在內容上不斷創新,APP的推出使得傳統廣播媒體的內容可以藉助APP上的功能變得更加豐富和廣泛,拉近和網絡電臺節目內容的距離,也貼近當下用戶的收聽愛好。此外,雖然新媒體和網絡電臺愈來愈受人關注,但在信息權威性上依然無法超越傳統廣播電臺,用戶依然需要通過傳統廣播電臺去收聽社會新聞和官方信息,這也提高了傳統廣播電臺的內容競爭力。
如果審時度勢把握得當,新媒體和傳統廣播媒體可以進入一個合作的新模式。如今,新媒體在版權和內容審核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傳統媒體也面臨著是否改革的難題,但在市場環境下,新媒體可以通過和傳統媒體合作,雙方可以把優點互相借鑑,比如阿里巴巴集團以人民幣5億元投資21世紀傳媒。傳統媒體可以藉助和新媒體的合作,推動如前文所提到的傳統廣播媒體可能進行改革的內容,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在商業模式上,更加依靠網絡廣告和線下活動;在管理模式上去行政化,並向自媒體和新媒體學習更企業化的管理。⑦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已迫在眉睫,而「網際網路+」和媒體融合從目前來看是傳統媒體自我更新轉型的必經之路,媒體融合併不必是新媒體顛覆傳統媒體,而是傳統媒體內容與新媒體技術與傳播方式的結合。從廣播電臺到音頻門戶,阿基米德正走在這條路,而從阿基米德,我們看到了將來的方向。
注釋:
①【美】霍華德·瑞格德著.吳國卿譯.聰明網路使用手冊[M].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160-161
②李玥.新媒體時代廣播內容創新策略研究[J].新聞戰線,2015(10上):112-114
③ 李玥.新媒體時代廣播內容創新策略研究[J].新聞戰線,2015(10上):112-114
④【美】Joseph Straubhaar、Robert LaRose、Lucinda Davenport著.林日璇、李育豪、王茜穎譯.媒體ING:認識媒體、文化與科技[M].臺灣: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4.21
⑤華樹凱.淺談廣播節目團隊化運作經驗[J].中國廣播, 2015(8):59-62
⑥羅世宏、童靜蓉.社交媒體與新聞業[M].臺灣:優質新聞發展協會,2014.139-154
⑦ 羅世宏、童靜蓉.社交媒體與新聞業[M].臺灣:優質新聞發展協會,2014.139-154
作者簡介:王捷宇,香港浸會大學影視與新媒體製片管理文學碩士;塗曉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編輯:徐 峰
關注前沿新聞理論,打造媒體研究平臺,長按二維碼,看《新聞論壇》怎麼說。
歡迎投稿,論文要求視角新穎,與媒體實踐有深度結合,字數3000字以上,6000字以內,投稿郵箱nmgxwlt@126.com 或xwlt0903@163.com
本刊未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網上或線下代為徵稿,也不收任何費用。近一個階段,有許多人冒充本編輯部在網上或網下徵稿,給本刊帶來了不良影響,本刊將通過法律渠道追究其不法行為。同時,希望廣大讀者通過本刊電話諮詢相關情況,本刊電話(0471)6635516。
《新聞論壇》是內蒙古日報社創辦的新聞類期刊,創刊於1986年,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份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被中國知網(CNKI)期刊資料庫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為國際DOI中國註冊與服務中心(學術期刊)會員,同時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理事單位。期刊受到學界、業界和新聞管理部門等主體目標受眾的高度歡迎。
本刊關注媒體發展最新動態和前沿理論,以「新聞採編業務研究、編輯發行、媒體研究和評價」為基本定位,以「高端、前沿」為辦刊理念,以媒體發展分眾化為發展突破點,重點打造《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前沿話題》《名家說事》等專欄,形成了品牌特色優勢。截至目前,本刊已有50多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網轉載,8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同時, 據《新聞與傳媒》發布的《新聞論壇》(漢文)出版文獻量顯示,截至目前,讀者在網上下載論文3244篇,總下載次數為250047次,論文總被引次數1848次。
本刊已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記者》雜誌社、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區內外新聞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區內外20多家媒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本刊同時聘請國內學界方漢奇、鄭保衛、白潤生、彭蘭、陸地、宮承波、周德倉、黃楚新、陳國權、張麗萍、江鴻11位知名專家教授為顧問,已形成全國性學術影響力。2014年本刊入選由童兵主編的《新聞傳播學大辭典》,2015年被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推選為理事單位。目前本刊已建立了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同時入駐今日頭條頭條號和澎湃新聞澎湃號。本刊已與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網、龍源期刊網等新聞期刊權威網站建立了內容發布合作平臺。
歡迎各單位從當地郵局訂閱《新聞論壇》(漢文),全年60元,郵發代號:16-414,聯繫電話:6635549。
原標題:《試論阿基米德APP的實踐與創新》
閱讀原文